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胎前總論
凡孕婦脾胃健旺,氣血充足,則胎安産順,毋庸用藥調理。
惟禀不足而氣血衰,脾胃弱而勞役過,以緻諸症百出,不得不資藥力矣。
昔丹溪定補母安胎之方,以補氣血為主,以順氣清涼為佐。
參、術、黃芩,為安胎之聖藥;芎、歸、熟地,為補血之妙劑。
加以蘇、陳等味,定為常服主方。
至胎成六月,茯苓性降,不宜多用。
黃肥胎,不可常加。
香附雖快氣疏肝,過則耗氣無補。
砂仁能止嘔定痛,多亦動血行胎。
此誠先賢之法戒,後學之準繩也。
而猶以為未備,因分析胎前諸症,拟成數十餘方,以便臨期酌用。
惡阻 凡妊娠一二月,惡阻嘔逆,煩悶嗜卧,即俗所謂病兒也。
此由婦人本元虛弱,平時喜怒不節,寒暑不調,中脘宿有停痰積飲,受孕經閉,飲食相搏,氣不宣通。
以緻心下煩悶,頭眩眼花,四肢倦怠,聞食即嘔,喜酸嗜鮮,多卧少起,甚至嘔逆不食。
法當順氣理血,豁痰導水,而諸症自除。
以加味參橘飲治之。
加味參橘飲 人參(一錢)白術(二錢)砂仁(三分)濃樸(一錢)橘紅(四分)當歸(一錢)香附(五分)甘草(三分)姜(三片)竹茹(一丸)若無力,服參,去之亦可,或方内加半夏曲八分。
胎動不安 凡妊娠二三月,胎動不安者,蓋因子宮久虛,氣血兩弱,不能攝元養胎,緻令不安欲堕。
急服安胎飲以保之。
若先經堕過者,可先服大造丸,繼服杜仲丸,庶無半産之患。
湯氏雲:半産多在三五七個月,如前次在幾個月堕者,後必如期複然。
故當追算,前在三個月堕者,即于未堕半月前,先服清熱養血固胎之藥數帖,以補其虛。
五月、七月堕者,亦于未堕半月前,預先服藥,方保平安。
此據受孕後夾熱者而言。
蓋三五七系陽月,緣火能銷铄故也。
安胎飲 人參(一錢,虛者倍用)當歸(二錢)熟地(三錢)條芩(一錢)川芎(七分)白術(二錢)陳皮(四分)紫蘇(四分)甘草(四分)元棗(二枚)如虛肥人,陳皮去白,加川連五分。
如脾胃溏瀉,加蓮子十粒,砂仁五分,川連五分炒,去熟地、黃芩。
怒而多瀉,加木香三分。
渴加麥冬二錢。
怔忡、驚悸,加棗仁二錢,益智仁一錢,龍眼肉十個。
大造丸 紫河車(一具,泔水洗淨,炙酥)杞子(一兩)人參(一兩五錢)當歸(二兩)麥冬(一兩三錢)天冬(一兩)益智(一兩)茯苓(二兩)五味(五錢)熟地(姜炒,二兩)川膝(五錢)山藥(八錢)菟絲子(鹽水炒,四兩)川柏(鹽水炒,一兩)共為末,蜜煉丸如桐子大,白滾湯送下五十丸。
杜仲丸 杜仲(姜汁炒)川斷(酒浸)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米飲湯送下五六十丸。
又方 杜仲(三錢)川斷(三錢)水煎服。
名為泰山盤石飲。
胎動腹痛 凡妊娠胎動腹痛者,或因飲食冷熱及動風毒物,或因交感,搖動骨節,傷犯胞胎,或因服藥太過,血氣不調所緻。
宜服順氣補血之藥。
如加味安胎飲,或如聖散。
加味安胎飲 砂仁(炒)麥冬條芩(各一錢)人參當歸熟地(各二錢)陳皮紫蘇(各四分)生白術(一錢五分)甘草(三分)大棗(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
此方凡妊娠元氣不足,精神倦怠,胎動不安,或身上微熱者,并宜服之,必一日兩服,方可平安。
如腹痛者,去麥冬,加蕲艾,醋炒黑七分,或再加四制香附一錢,蓋氣通則不痛也。
如咽燥多痰,兼失血者,加川貝一錢五分,黑荊芥一錢。
如聖散 鯉魚皮阿膠當歸川斷(各二錢)熟地(三錢)白芍(一錢)川芎(一錢)甘草(六分)加苎麻根少許,生姜五片,水煎,空心服。
胎漏下血 凡妊娠胎漏,經血妄行,此是胎息未實,或因勞役過度,傷動胞胎,或因房室驚觸,緻令子宮虛滑,經血淋漓,若不急治,日漸胎幹,子母不保。
急服寄生散,或參歸飲,或阿膠濟陰湯,或保産無憂散。
寄生散 寄生川斷阿膠香附(黑)人參白術川芎(各等分,加姜五片)水煎服。
參歸飲 人參當歸寄生淮生淮熟條芩香附茯苓阿膠(各一錢)川芎(五分)生甘草(五分)白芍(二分)黃(一錢半)黃楊葉(三片)生姜(二片)水煎服。
甚者,日進一劑。
阿膠濟陰湯 阿膠白術(各一錢)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各一錢)砂仁(帶殼,五分)條芩蕲艾(各錢半)香附(八分)炙甘草(五分)粘米(一撮)水二湯碗,煎至一碗,溫服。
如下血塊,加地榆。
腰痛,加杜仲。
觸患胞胎,加金銀花。
須一日一夜三服,以防敗血攻心。
如血不止,加川斷二錢炒黑,荊芥一錢五分,黑大豆四十九粒。
如因傷瘀而痛,怕按者,加桂心三四分。
保産無憂散 生綿(二錢半)歸身(一錢,酒炒)川芎(一錢)甘草(一分)菟絲餅(二錢)羌活(七分)濃樸(七分,姜汁炒)枳殼(六分,面炒)蕲艾(七分,醋炒)荊芥穗(一錢)川貝(一錢)白芍(酒炒,冬月八分,夏月一錢)日進二劑亦可。
此方兼可催生,如不見血,加生姜二
惟禀不足而氣血衰,脾胃弱而勞役過,以緻諸症百出,不得不資藥力矣。
昔丹溪定補母安胎之方,以補氣血為主,以順氣清涼為佐。
參、術、黃芩,為安胎之聖藥;芎、歸、熟地,為補血之妙劑。
加以蘇、陳等味,定為常服主方。
至胎成六月,茯苓性降,不宜多用。
黃肥胎,不可常加。
香附雖快氣疏肝,過則耗氣無補。
砂仁能止嘔定痛,多亦動血行胎。
此誠先賢之法戒,後學之準繩也。
而猶以為未備,因分析胎前諸症,拟成數十餘方,以便臨期酌用。
惡阻 凡妊娠一二月,惡阻嘔逆,煩悶嗜卧,即俗所謂病兒也。
此由婦人本元虛弱,平時喜怒不節,寒暑不調,中脘宿有停痰積飲,受孕經閉,飲食相搏,氣不宣通。
以緻心下煩悶,頭眩眼花,四肢倦怠,聞食即嘔,喜酸嗜鮮,多卧少起,甚至嘔逆不食。
法當順氣理血,豁痰導水,而諸症自除。
以加味參橘飲治之。
加味參橘飲 人參(一錢)白術(二錢)砂仁(三分)濃樸(一錢)橘紅(四分)當歸(一錢)香附(五分)甘草(三分)姜(三片)竹茹(一丸)若無力,服參,去之亦可,或方内加半夏曲八分。
胎動不安 凡妊娠二三月,胎動不安者,蓋因子宮久虛,氣血兩弱,不能攝元養胎,緻令不安欲堕。
急服安胎飲以保之。
若先經堕過者,可先服大造丸,繼服杜仲丸,庶無半産之患。
湯氏雲:半産多在三五七個月,如前次在幾個月堕者,後必如期複然。
故當追算,前在三個月堕者,即于未堕半月前,先服清熱養血固胎之藥數帖,以補其虛。
五月、七月堕者,亦于未堕半月前,預先服藥,方保平安。
此據受孕後夾熱者而言。
蓋三五七系陽月,緣火能銷铄故也。
安胎飲 人參(一錢,虛者倍用)當歸(二錢)熟地(三錢)條芩(一錢)川芎(七分)白術(二錢)陳皮(四分)紫蘇(四分)甘草(四分)元棗(二枚)如虛肥人,陳皮去白,加川連五分。
如脾胃溏瀉,加蓮子十粒,砂仁五分,川連五分炒,去熟地、黃芩。
怒而多瀉,加木香三分。
渴加麥冬二錢。
怔忡、驚悸,加棗仁二錢,益智仁一錢,龍眼肉十個。
大造丸 紫河車(一具,泔水洗淨,炙酥)杞子(一兩)人參(一兩五錢)當歸(二兩)麥冬(一兩三錢)天冬(一兩)益智(一兩)茯苓(二兩)五味(五錢)熟地(姜炒,二兩)川膝(五錢)山藥(八錢)菟絲子(鹽水炒,四兩)川柏(鹽水炒,一兩)共為末,蜜煉丸如桐子大,白滾湯送下五十丸。
杜仲丸 杜仲(姜汁炒)川斷(酒浸)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米飲湯送下五六十丸。
又方 杜仲(三錢)川斷(三錢)水煎服。
名為泰山盤石飲。
胎動腹痛 凡妊娠胎動腹痛者,或因飲食冷熱及動風毒物,或因交感,搖動骨節,傷犯胞胎,或因服藥太過,血氣不調所緻。
宜服順氣補血之藥。
如加味安胎飲,或如聖散。
加味安胎飲 砂仁(炒)麥冬條芩(各一錢)人參當歸熟地(各二錢)陳皮紫蘇(各四分)生白術(一錢五分)甘草(三分)大棗(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
此方凡妊娠元氣不足,精神倦怠,胎動不安,或身上微熱者,并宜服之,必一日兩服,方可平安。
如腹痛者,去麥冬,加蕲艾,醋炒黑七分,或再加四制香附一錢,蓋氣通則不痛也。
如咽燥多痰,兼失血者,加川貝一錢五分,黑荊芥一錢。
如聖散 鯉魚皮阿膠當歸川斷(各二錢)熟地(三錢)白芍(一錢)川芎(一錢)甘草(六分)加苎麻根少許,生姜五片,水煎,空心服。
胎漏下血 凡妊娠胎漏,經血妄行,此是胎息未實,或因勞役過度,傷動胞胎,或因房室驚觸,緻令子宮虛滑,經血淋漓,若不急治,日漸胎幹,子母不保。
急服寄生散,或參歸飲,或阿膠濟陰湯,或保産無憂散。
寄生散 寄生川斷阿膠香附(黑)人參白術川芎(各等分,加姜五片)水煎服。
參歸飲 人參當歸寄生淮生淮熟條芩香附茯苓阿膠(各一錢)川芎(五分)生甘草(五分)白芍(二分)黃(一錢半)黃楊葉(三片)生姜(二片)水煎服。
甚者,日進一劑。
阿膠濟陰湯 阿膠白術(各一錢)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各一錢)砂仁(帶殼,五分)條芩蕲艾(各錢半)香附(八分)炙甘草(五分)粘米(一撮)水二湯碗,煎至一碗,溫服。
如下血塊,加地榆。
腰痛,加杜仲。
觸患胞胎,加金銀花。
須一日一夜三服,以防敗血攻心。
如血不止,加川斷二錢炒黑,荊芥一錢五分,黑大豆四十九粒。
如因傷瘀而痛,怕按者,加桂心三四分。
保産無憂散 生綿(二錢半)歸身(一錢,酒炒)川芎(一錢)甘草(一分)菟絲餅(二錢)羌活(七分)濃樸(七分,姜汁炒)枳殼(六分,面炒)蕲艾(七分,醋炒)荊芥穗(一錢)川貝(一錢)白芍(酒炒,冬月八分,夏月一錢)日進二劑亦可。
此方兼可催生,如不見血,加生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