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仙傳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朝請郎前行溧水縣令沈汾編
飛升一十六人内女真三人
玄真子
玄真子姓張,名志和,會稽山陰人也。
博學能文,進士擢第。
善畫。
飲酒三鬥不醉。
守真養氣,外雪不玲,入水不濡。
天下山水,皆所遊覽。
魯國公顔真卿與之友善。
真卿為湖州刺史,日與門客會飲,乃唱和為《漁父詞》。
其首唱即志和之詞,曰:西塞山邊白烏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箸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真卿與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餘首,遞相誇賞,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寫景夾詞。
須臾五本,花木禽魚,山水景象,奇絕蹤迹,古今無比。
而真卿與諸客傳骯,歎伏不已。
其後真卿東遊平望驿,志和酒酣為水戲,鋪席於水上,獨坐飲酌嘯詠。
其席來去運速,如刺舟聲。
複有雲鶴随覆其上。
真卿親賓參佐,觀者莫不驚異。
於水上揮手以謝真卿,上升而去。
今猶有傳寶其畫在於人問。
藍采和 藍采和,不知何許人也。
常衣破藍衫六锷,黑木腰帶,闊三寸餘,一腳着靴,一腳胱行。
夏則衫内加絮,冬則外於雪中,氣出如蒸。
每行歌於城市乞索,持大拍闆,長三尺餘。
常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
機捷諧譴,人問,應聲答之,笑皆絕倒。
似狂非狂。
行則振靴言曰:踏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顔一樁樹,流年一擲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
朝騎鸾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
長景明晖在空際,金銀宮阙高嵯峨。
歌極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測。
但将錢與之,以長繩穿,拖地行。
或散失,亦不回顧。
或見貧人,卻與之,或與酒家。
周遊天下,人有為兒童時至,及斑白見之,顔狀如故。
後踏歌濠、梁問,於酒樓乘醉,有雲鶴笙箫聲,忽然輕舉於雲中,擲下靴、衫、腰帶、拍闆,苒苒而去。
朱孺子 朱孺子,永嘉安固人也。
幼而師事道士王元正,居大若岩,岩即陶隐居修《真诰》於此,亦謂之真诰岩。
岩之西有陶山存焉。
勤苦事於元正。
深慕仙道,常登山嶺采黃精服餌,曆十餘年。
一日就溪濯蔬,忽見岸側有二花犬相趣。
孺子異之,乃尋逐,入苟杞叢下,歸語元正,訝之,遂與孺子俱往伺之。
複見二犬戲躍,逼之,又入苟杞下。
元正與孺子共尋掘,乃得二苟杞根,形狀如花犬,堅若石。
洗澤挈歸,煮之。
而孺子益薪着火,三晝夜不離鳌側。
試嘗其汁,味最甘美,吃不已。
及見根爛,以告元正,來共取食之。
俄頃,孺子忽然飛升在峰上。
元正驚異。
久之,孺子謝别元正,升雲而去。
至今俗呼其峰為童子峰。
元正後餌其根盡,不知其年壽,亦隐岩之西。
陶山有采樵者,時或見之。
宜君王老 王老,坊州宜君縣人也。
居于村墅,頗好道,務行陰德為善。
其妻亦同心不倦。
一日一有缢縷老道士造其門,王老與妻俱延禮之。
居月餘問,日與王老言談杯酌,甚相歡洽。
俄忽患遍身惡瘡,王老乃求醫藥看療,益加勤切。
而瘡日甚一日,迨将逾年。
道士謂王老曰:此瘡不煩以凡藥治療,但得數斛酒浸之自愈。
於是王老為之精潔釀酒。
及熟,道士言以大瓷盛酒,吾自加藥寝之。
遂入瓷,三日方出,須發俱黑,顔複少年,肌若凝脂。
王老合家視之,驚異。
道士謂王老曰:此酒可飲,能令人飛上天。
王老信之。
初,瓷酒五斛餘,及窺,存三二升耳。
清泠香美,異於常醞。
其時方持麥,王老與妻子并持麥人共飲,皆大醉。
道士亦飲,雲:可上天否?王老曰:願随師所适。
於是祥風忽起,綠雲如蒸,屋舍草樹、全家人物、雞犬一時飛去。
空中猶聞打麥聲,數村人共觀望驚歎。
惟貓鼠棄而不去。
風定,其傭力持麥人乃遺在别村樹下,後亦不食,皆得長生。
宜君縣西三十裡有升仙村在焉。
侯道華 侯道華,自言峨媚山來,洎於河中永樂觀中。
風狂,衆道士皆輕易之。
而道華能斤斧,觀舍有所損,悉自修茸。
登危曆險,人所難及處皆到。
又為事賤劣,有客到,不問道俗凡庶,悉為提汲湯水濯足梡衣。
又陶掴灌園,辛苦備曆,以資於衆。
衆益賤之,驅叱比於傭隸,而道華愈欣然。
又常好子史,手不釋卷,一覽必誦之於口。
衆或問之:要此何為答曰:天上無愚懵仙人。
鹹大笑之。
經十餘年,殿梁上忽有異光,人每見之。
相傳言:開元中劉天師嘗煉丹成,試犬死,人不敢服,藏之於殿梁。
皆謂為妄言。
忽暴風雨,殿微損。
道華乃登梁,複見光於梁上陷中。
鑿起木,得一合,三重,内小金合中有丹,遂吞之,擲下其合。
吞丹遽無變動,衆#2謂之虛诳。
忽一日入市醉歸,及觀前,素有松樹偃蓋,甚為勝景,乃着木屐上樹,悉斫去松枝?衆道士屢止之,不可,但
博學能文,進士擢第。
善畫。
飲酒三鬥不醉。
守真養氣,外雪不玲,入水不濡。
天下山水,皆所遊覽。
魯國公顔真卿與之友善。
真卿為湖州刺史,日與門客會飲,乃唱和為《漁父詞》。
其首唱即志和之詞,曰:西塞山邊白烏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箸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真卿與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餘首,遞相誇賞,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寫景夾詞。
須臾五本,花木禽魚,山水景象,奇絕蹤迹,古今無比。
而真卿與諸客傳骯,歎伏不已。
其後真卿東遊平望驿,志和酒酣為水戲,鋪席於水上,獨坐飲酌嘯詠。
其席來去運速,如刺舟聲。
複有雲鶴随覆其上。
真卿親賓參佐,觀者莫不驚異。
於水上揮手以謝真卿,上升而去。
今猶有傳寶其畫在於人問。
藍采和 藍采和,不知何許人也。
常衣破藍衫六锷,黑木腰帶,闊三寸餘,一腳着靴,一腳胱行。
夏則衫内加絮,冬則外於雪中,氣出如蒸。
每行歌於城市乞索,持大拍闆,長三尺餘。
常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
機捷諧譴,人問,應聲答之,笑皆絕倒。
似狂非狂。
行則振靴言曰:踏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顔一樁樹,流年一擲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
朝騎鸾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
長景明晖在空際,金銀宮阙高嵯峨。
歌極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測。
但将錢與之,以長繩穿,拖地行。
或散失,亦不回顧。
或見貧人,卻與之,或與酒家。
周遊天下,人有為兒童時至,及斑白見之,顔狀如故。
後踏歌濠、梁問,於酒樓乘醉,有雲鶴笙箫聲,忽然輕舉於雲中,擲下靴、衫、腰帶、拍闆,苒苒而去。
朱孺子 朱孺子,永嘉安固人也。
幼而師事道士王元正,居大若岩,岩即陶隐居修《真诰》於此,亦謂之真诰岩。
岩之西有陶山存焉。
勤苦事於元正。
深慕仙道,常登山嶺采黃精服餌,曆十餘年。
一日就溪濯蔬,忽見岸側有二花犬相趣。
孺子異之,乃尋逐,入苟杞叢下,歸語元正,訝之,遂與孺子俱往伺之。
複見二犬戲躍,逼之,又入苟杞下。
元正與孺子共尋掘,乃得二苟杞根,形狀如花犬,堅若石。
洗澤挈歸,煮之。
而孺子益薪着火,三晝夜不離鳌側。
試嘗其汁,味最甘美,吃不已。
及見根爛,以告元正,來共取食之。
俄頃,孺子忽然飛升在峰上。
元正驚異。
久之,孺子謝别元正,升雲而去。
至今俗呼其峰為童子峰。
元正後餌其根盡,不知其年壽,亦隐岩之西。
陶山有采樵者,時或見之。
宜君王老 王老,坊州宜君縣人也。
居于村墅,頗好道,務行陰德為善。
其妻亦同心不倦。
一日一有缢縷老道士造其門,王老與妻俱延禮之。
居月餘問,日與王老言談杯酌,甚相歡洽。
俄忽患遍身惡瘡,王老乃求醫藥看療,益加勤切。
而瘡日甚一日,迨将逾年。
道士謂王老曰:此瘡不煩以凡藥治療,但得數斛酒浸之自愈。
於是王老為之精潔釀酒。
及熟,道士言以大瓷盛酒,吾自加藥寝之。
遂入瓷,三日方出,須發俱黑,顔複少年,肌若凝脂。
王老合家視之,驚異。
道士謂王老曰:此酒可飲,能令人飛上天。
王老信之。
初,瓷酒五斛餘,及窺,存三二升耳。
清泠香美,異於常醞。
其時方持麥,王老與妻子并持麥人共飲,皆大醉。
道士亦飲,雲:可上天否?王老曰:願随師所适。
於是祥風忽起,綠雲如蒸,屋舍草樹、全家人物、雞犬一時飛去。
空中猶聞打麥聲,數村人共觀望驚歎。
惟貓鼠棄而不去。
風定,其傭力持麥人乃遺在别村樹下,後亦不食,皆得長生。
宜君縣西三十裡有升仙村在焉。
侯道華 侯道華,自言峨媚山來,洎於河中永樂觀中。
風狂,衆道士皆輕易之。
而道華能斤斧,觀舍有所損,悉自修茸。
登危曆險,人所難及處皆到。
又為事賤劣,有客到,不問道俗凡庶,悉為提汲湯水濯足梡衣。
又陶掴灌園,辛苦備曆,以資於衆。
衆益賤之,驅叱比於傭隸,而道華愈欣然。
又常好子史,手不釋卷,一覽必誦之於口。
衆或問之:要此何為答曰:天上無愚懵仙人。
鹹大笑之。
經十餘年,殿梁上忽有異光,人每見之。
相傳言:開元中劉天師嘗煉丹成,試犬死,人不敢服,藏之於殿梁。
皆謂為妄言。
忽暴風雨,殿微損。
道華乃登梁,複見光於梁上陷中。
鑿起木,得一合,三重,内小金合中有丹,遂吞之,擲下其合。
吞丹遽無變動,衆#2謂之虛诳。
忽一日入市醉歸,及觀前,素有松樹偃蓋,甚為勝景,乃着木屐上樹,悉斫去松枝?衆道士屢止之,不可,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