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隆集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為券。
明日,遂挈家居西林之廬舍,至卒老焉。
玉隆宮有神曰西林地主顯忠真官,即公是也。
皇朝真宗皇帝嘗遣中使,奉香燭、花果于真君,中使至溪橋,公朱衣靴樸還之,中使不知其神也。
至館問曰:适橋畔有官人相近者誰也?今安在?左右曰:無之。
中使曰:衣朱衣,狀貌肥而短者。
衆鹹謂無其人。
翌旦,中使登殿緻獻訖,還過地主堂,視之驚曰:昨日所見者即此神也。
竈香設禮,敬歎其靈。
歸而奏之,即有旨免本觀支移折變,蓋綠於此。
嘉泰四年,賜廟額曰昭應,嘉定三年,告封靈助侯。
許大 許大,真君之役夫也。
真君上升之日,适與其妻運米出市,今西嶺市。
聞真君升天,夫婦推覆米車,奔馳而歸。
至則仙仗已興,夫妻撫膺哀号,乞從行,真君告以善功未備,不應飛升,乃授以地仙之術。
夫婦俱隐于西山,其覆車之米在地複生。
今地名翻車崗、生米市,即其所也。
既隐,不欲人識,改姓曰牛,又為人所知,複改曰幹。
夫婦各有詩留於世,幹君詩雲:自從明府升天後,出入塵寰直至今,不是藏名混世俗,賣柴沽酒貴忘心。
其妻詩雲:醉舞狂歌踏落花,綠羅裙帶有丹砂,往來城市賣生藥,柢個西山是我家。
又詩雲:出入仙鄉不記春,豈知塵世有寒溫,兒家柢在西山裹,除卻白雲誰到門。
因幹君出遊,經時不歸,獨步醮壇,有感而作:昨日因遊到翠微,醮壇風玲杏花稀,碧桃為我傳消息,何以人間去不歸。
許大夫婦聞真君将上升,苦求随行,真君以诏使告:合從升天人數,已有定命,難徇其請。
故預期使之出。
幹雖覆車而歸,已無及矣。
今人時有見之者。
胡詹二王 胡詹二王者,旌陽縣之二吏錄也。
世不知其名,真君棄官還山且久,二吏思慕盛德,舍家而來,願服役終身。
真君憫其意,而知其分不應仙,俾沒後為神,立祠于福地束南高峰,作鎮水口,永享血食焉。
胡天師 天師名惠超,字拔俗,不知何許人也,人莫知其年紀。
唐高宗上元問來自廬山,栖於豫章西山之洪井。
永淳中,幅巾布褐,負杖徒行至遊帷觀,見同輩,手不執闆,擎拳而已。
美須眉,體貌環偉,類四十許歲人,身不甚長,然每處稠人中,其首獨出其上,雖至長者,止及其肩,故時稱胡長仙。
人問其年幾何,曰五十二歲,逾數十載問之,亦複雲然。
至論晉宋已來治亂興廢,纖毫不差,喜談晉司空張觀文《博物》,如其友。
或雲:許昊二君嘗授其延生煉化、超三元九紀之道,能檄召神靈,驅奮雷雨。
至陶洪景校茅山華陽洞《太清經》七十卷,天師亦與焉,背縫盡朱書其姓名,覽者皆見之。
又日:吾昔到此,客於籲母。
用是不知為何代人物也。
每路逢暴骨遺骸,悉埋之。
地有古物寶器,掘之如其言。
而獲聞邪怪之.物,疾之如寇俨,即務剪除之。
時豫章西門有樟木精,為獨足神,大興怪祟,邀人淫杞。
天師一見,叱罵書符禁制,即命斬伐,積薪灌油,以火焚燎,妖祟遂滅,以其地為觀。
舊名信果,今額天慶。
昔遊帷觀,唐初嘗荒廢,因問主觀胡不修茸,答以乏材力,天師奮然而往。
不逾月,以木筏至高安樟木江口,距觀九十裡,命筏人緊擊縛,各就宿江岸,臨暮飛墨符一道,中夜烈風雷雨,比明,筏已在壇下矣。
淩抹嶺谷所當之路,林木披靡摧折。
又於山下發一窖,出錢三佰千,為工役之需應。
殿宇非人所居者,皆夜役鬼神為之,門外鑿三井以辟火災。
俗号曰禁火井,故至今永無火災。
久之,異迩顯着,天後以蒲輪诏之,天師深隐岩谷,州縣搜求之急,不得已而出。
至都,引見武成殿,後臨問仙事,天師止陳道德帝王治化之源,後大喜,又欲留於都下,委以煉丹之事,天師辭請還山修煉,動遣使責金璧送歸。
行次單父,賜書日:先生道位高尚,早出塵俗,如軒曆之廣成,漢朝之河上,遂能不遠千裡,來赴三川。
日禦先開,望霓裳之漸遠,天津後渡,瞻鶴蓋以方遙。
空娣風雲,惆怅無已,傥蒙九轉之餘,希遺一丸之藥。
天師乃於洪崖先生古壇際煉丹,首尾三年。
降诏趣召詣阙,至則绾于禁中。
天師辭歸,固留不許,天師一朝遁去,上聞歎恨久之。
遣使責贈甚厚,兼贈詩一篇雲:高人籲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聞風月,去去隔煙霞,碧岫窺玄洞,玉寵煉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靈搓。
天師歸西山,居于籲母靖,觀有三清中門,真君橫堂,堂在今仙井函日亭上。
皆鬼工所造,平柱眠枋疊至脊,斷削之工,人或可伴,至植立不斜,堅固不朽,非人可及。
粱牌親題大周年号,筆力道勁,又自寫其真於後殿之壁。
其居西山,人皆師事之。
千裡之内無疫疠水旱之災,無猛驚天柱之苦,遠近賴焉。
長安三年二月十六日,命弟子於遊帷觀之西北伏龍崗造磚墳,藏太玄真符二,七星神劍、靈寶策杖各一,三日而訖。
天師正衣冠,坐繩肺,異香滿室,空中雲鶴,牆外人馬之聲紛紛不絕,視之已解蛻矣。
州具以聞,賜錢帛修齋醮,谧曰洞真先生。
姑蘇先生司馬貞撰碑,具載詳悉。
世遠,其壁将頹,有一雲水道士至,以木闆模寫之,俨然複前狀,越夕而壁倒,道士亦不知所往。
門堂以政和六年奉旨重造始撒去,今唯真闆存焉。
明日,遂挈家居西林之廬舍,至卒老焉。
玉隆宮有神曰西林地主顯忠真官,即公是也。
皇朝真宗皇帝嘗遣中使,奉香燭、花果于真君,中使至溪橋,公朱衣靴樸還之,中使不知其神也。
至館問曰:适橋畔有官人相近者誰也?今安在?左右曰:無之。
中使曰:衣朱衣,狀貌肥而短者。
衆鹹謂無其人。
翌旦,中使登殿緻獻訖,還過地主堂,視之驚曰:昨日所見者即此神也。
竈香設禮,敬歎其靈。
歸而奏之,即有旨免本觀支移折變,蓋綠於此。
嘉泰四年,賜廟額曰昭應,嘉定三年,告封靈助侯。
許大 許大,真君之役夫也。
真君上升之日,适與其妻運米出市,今西嶺市。
聞真君升天,夫婦推覆米車,奔馳而歸。
至則仙仗已興,夫妻撫膺哀号,乞從行,真君告以善功未備,不應飛升,乃授以地仙之術。
夫婦俱隐于西山,其覆車之米在地複生。
今地名翻車崗、生米市,即其所也。
既隐,不欲人識,改姓曰牛,又為人所知,複改曰幹。
夫婦各有詩留於世,幹君詩雲:自從明府升天後,出入塵寰直至今,不是藏名混世俗,賣柴沽酒貴忘心。
其妻詩雲:醉舞狂歌踏落花,綠羅裙帶有丹砂,往來城市賣生藥,柢個西山是我家。
又詩雲:出入仙鄉不記春,豈知塵世有寒溫,兒家柢在西山裹,除卻白雲誰到門。
因幹君出遊,經時不歸,獨步醮壇,有感而作:昨日因遊到翠微,醮壇風玲杏花稀,碧桃為我傳消息,何以人間去不歸。
許大夫婦聞真君将上升,苦求随行,真君以诏使告:合從升天人數,已有定命,難徇其請。
故預期使之出。
幹雖覆車而歸,已無及矣。
今人時有見之者。
胡詹二王 胡詹二王者,旌陽縣之二吏錄也。
世不知其名,真君棄官還山且久,二吏思慕盛德,舍家而來,願服役終身。
真君憫其意,而知其分不應仙,俾沒後為神,立祠于福地束南高峰,作鎮水口,永享血食焉。
胡天師 天師名惠超,字拔俗,不知何許人也,人莫知其年紀。
唐高宗上元問來自廬山,栖於豫章西山之洪井。
永淳中,幅巾布褐,負杖徒行至遊帷觀,見同輩,手不執闆,擎拳而已。
美須眉,體貌環偉,類四十許歲人,身不甚長,然每處稠人中,其首獨出其上,雖至長者,止及其肩,故時稱胡長仙。
人問其年幾何,曰五十二歲,逾數十載問之,亦複雲然。
至論晉宋已來治亂興廢,纖毫不差,喜談晉司空張觀文《博物》,如其友。
或雲:許昊二君嘗授其延生煉化、超三元九紀之道,能檄召神靈,驅奮雷雨。
至陶洪景校茅山華陽洞《太清經》七十卷,天師亦與焉,背縫盡朱書其姓名,覽者皆見之。
又日:吾昔到此,客於籲母。
用是不知為何代人物也。
每路逢暴骨遺骸,悉埋之。
地有古物寶器,掘之如其言。
而獲聞邪怪之.物,疾之如寇俨,即務剪除之。
時豫章西門有樟木精,為獨足神,大興怪祟,邀人淫杞。
天師一見,叱罵書符禁制,即命斬伐,積薪灌油,以火焚燎,妖祟遂滅,以其地為觀。
舊名信果,今額天慶。
昔遊帷觀,唐初嘗荒廢,因問主觀胡不修茸,答以乏材力,天師奮然而往。
不逾月,以木筏至高安樟木江口,距觀九十裡,命筏人緊擊縛,各就宿江岸,臨暮飛墨符一道,中夜烈風雷雨,比明,筏已在壇下矣。
淩抹嶺谷所當之路,林木披靡摧折。
又於山下發一窖,出錢三佰千,為工役之需應。
殿宇非人所居者,皆夜役鬼神為之,門外鑿三井以辟火災。
俗号曰禁火井,故至今永無火災。
久之,異迩顯着,天後以蒲輪诏之,天師深隐岩谷,州縣搜求之急,不得已而出。
至都,引見武成殿,後臨問仙事,天師止陳道德帝王治化之源,後大喜,又欲留於都下,委以煉丹之事,天師辭請還山修煉,動遣使責金璧送歸。
行次單父,賜書日:先生道位高尚,早出塵俗,如軒曆之廣成,漢朝之河上,遂能不遠千裡,來赴三川。
日禦先開,望霓裳之漸遠,天津後渡,瞻鶴蓋以方遙。
空娣風雲,惆怅無已,傥蒙九轉之餘,希遺一丸之藥。
天師乃於洪崖先生古壇際煉丹,首尾三年。
降诏趣召詣阙,至則绾于禁中。
天師辭歸,固留不許,天師一朝遁去,上聞歎恨久之。
遣使責贈甚厚,兼贈詩一篇雲:高人籲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聞風月,去去隔煙霞,碧岫窺玄洞,玉寵煉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靈搓。
天師歸西山,居于籲母靖,觀有三清中門,真君橫堂,堂在今仙井函日亭上。
皆鬼工所造,平柱眠枋疊至脊,斷削之工,人或可伴,至植立不斜,堅固不朽,非人可及。
粱牌親題大周年号,筆力道勁,又自寫其真於後殿之壁。
其居西山,人皆師事之。
千裡之内無疫疠水旱之災,無猛驚天柱之苦,遠近賴焉。
長安三年二月十六日,命弟子於遊帷觀之西北伏龍崗造磚墳,藏太玄真符二,七星神劍、靈寶策杖各一,三日而訖。
天師正衣冠,坐繩肺,異香滿室,空中雲鶴,牆外人馬之聲紛紛不絕,視之已解蛻矣。
州具以聞,賜錢帛修齋醮,谧曰洞真先生。
姑蘇先生司馬貞撰碑,具載詳悉。
世遠,其壁将頹,有一雲水道士至,以木闆模寫之,俨然複前狀,越夕而壁倒,道士亦不知所往。
門堂以政和六年奉旨重造始撒去,今唯真闆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