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隆集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靖以鎮之。
今每歲朝,谌姆必憩於此,号龍城觀。
乃渡小蜀江,今名黃湖口。
抵江幹之肆,主人宋氏雖貧,而迎接甚敬,真君戲畫一松于其壁而去,其家即日市利加倍。
後江漲潰堤,市舍俱漂,唯松壁不壞。
今名松湖市,宋氏見廟食于其地。
真君嘗煉神丹于艾城之黃龍山,山揪有蛟魅,護衛淵薮,辄作洪水,欲漂丹室,真君遣神兵擒之,釘于石壁。
今有釘蛟石猶在。
丹成,祭于幕阜葛仙公石室,遂至修州,愛其湍急而味堅,乃取神劍磨於澗傍之石。
今在修川梅山,後人於其處立觀,以表聖迹。
今号旌陽觀。
尋渡水登秀峰,今号旌陽山。
為壇於峰頂,以醮謝聖帝,乃服仙丹。
昊君居近焉,溪南有仙村曰昊仙觀,即昊真君故居也。
遂造吳老之宅。
過西安縣,今分甯也。
縣社伯出谒,真君請其地分,有妖物為民害者,其神匿之。
真君行過一小廟,廟神其神姓毛,兄弟五人,今号葉佑廟者,在縣東四百步。
迎告日:此有蛟孽害民,知仙君來,故往鄂渚藏避矣,後将複還,願為斯民除之。
真君如其言,蹑迩追之至鄂渚,路傍逢三老人,今三王廟是也。
詢其蛟孽所在,皆指日:見伏於前橋下。
今号伏龍橋。
真君至橋側,仗劍叱之,蛟驚,奔入大江,匿于淵。
今号下龍穴。
乃動吏兵驅之,蛟從上流奔出,遂誅之。
今号上龍江。
真君怒西安社伯之不職,锢其祠門,止民享杞,今分甯縣城隍廟正門常閉,開側門。
邑有火災,祝師止從偏戶出入,居民祭祀者亦少。
令祀小廟。
今封籲佑侯廟,食甚盛,亦多靈感。
已而還郡城,真君日:此地水陸沖要,人物繁夥,豈無分合得仙之人?試以丹數粒,雜他藥貨之,令其信綠而取,既而贖者雖多,竟無一人遇者。
真君籲歎,以世問仙才之難得也。
真君聞新昊有蛟為孽,因持劍捕逐之。
故所經由處日龍泉觀,今改曰仙遊。
蛟懼竄入溪穴,至今号曰藏溪。
真君乃以巨石書符,及作鎮蛟文以禁之。
鎮蛟文石碣尚存,今為僧院,曰延真。
傍建觀,亦曰延真。
在奉新縣四十裡。
時海昏之上遼有巨蛇,據山海穴,吐氣成雲,一旦四十裡,人畜在其氣中者,即被吸吞,無得免者。
江湖舟船亦遭覆溺,大為民害。
真君聞之,乃登北嶺之巅驗之,今赤烏觀之東日會仙峰,即其處也。
果見毒氣漲空,真君愍斯民之罹其害,乃集弟子,将往誅之。
初入其界,遠近居民三百餘人,知真君道法,競來告怨,求哀懇切,真君日:世運周流,當斯厄會,生民遭際,合受其災,吾之此來,正為是事,當為汝曹除之,吾誓不與此蛇俱生也。
有頃覃弟子至,亦同勸請。
真君曰:須時至乃可。
於是卓劍于地,默禱于天,良久,飛泉湧出,俄有赤烏飛過,真君曰:可矣。
其地為候時觀,後改赤烏觀。
今中行有詩雲:昔有長蛇性毒威,旌陽曾此候誅夷。
洞中仙子方姑會,天上靈官為報時。
符使忽飛陵谷口,劍星交下鬼神悲。
一千年後幾興廢,可借陰功無盡期。
張天覺亦有卓劍泉詩雲:卓劍遽成岩下井,待時遙動日中烏。
海昏妖孽今除盡,餘澤猶存七靖圖。
遂前至蛇所,仗劍布氣,蛇懼入穴,乃飛符召海昏社伯驅之,不能出,複召南昌社公助之。
其符落於縣東,因建觀,号符落,今名太和。
蛇出穴舉首高十餘丈,目若炬,吐毒沖天,鄉民鹹鼓噪相助。
是時真君嘯命風雷,指呼神兵,以攝服之,使不得動。
昊君乃飛步踏其首,以劍劈其顆,蛇始低伏。
弟子施岑、甘戰等引劍揮之蛇腹,裂,有小蛇自腹中出,長數丈,甘君欲斬之,真君曰:彼未為害,不可妄誅。
小蛇懼而奔行六七裡,聞鼓噪聲,猶返聽而顧其母。
今地名有蛇子港,十裡許。
草弟子請誅而戮之,真君日:此蛇五百年後若為民害,吾當複出誅,以吾壇前松梧為驗,其枝覆壇拂地,乃其時也。
又預谶雲:吾仙去後一千二百四十年問,豫章之境,五陵之内,當出地仙八百人,其師出於豫章,大揚吾教,郡江心忽生沙洲,掩過井口者,是其時也。
事見松沙記豫章谶。
方乘:雲龍江在章江西岸,石頭之上,與郡城相對,潘清逸有望龍沙詩雲:五陵無限人,密視松沙記。
龍沙雖未合,氣象已靈異。
昔時蛟龍遊,半作桑麻地。
地形帶江轉,州浮有連勢。
此時小蛇若為害,彼八百人自當誅之,苟無害於物,亦不可誅也。
蛇子遂得入江。
建昌縣蛇子港是。
異處有廟在新建縣昊城江,甚靈。
本朝封靈順昭應安濟惠澤王,俗呼日小龍廟。
大蛇既死,其骨聚而成洲。
今号蛇骨洲。
真君於海昏經行之處,皆留壇井,凡六處,通候時之地,為七,其勢布若鬥星之狀,蓋以鎮彌後患。
七靖者,謂進化靖、丹符靖、華表靖、紫陽靖、霍陽靖、列真靖。
今皆為宮觀,或為寺院官舍。
複至邑之西北,見山泉清冽,乃投符其中,與民療疾,其效亦比蜀江。
今号靈水台。
巨蟒既誅,妖血污劍,於是磨洗之,且削石以試其鋒。
今建昌縣有磨劍地、試劍石。
告其徒曰:大蛇雖滅,蛟精未誅,彼物通靈,必知吾有除害意,恐其伺隙潰郡城。
吾歸郡乎,戰岑二子者從我焉。
時永嘉六年也。
今每歲朝,谌姆必憩於此,号龍城觀。
乃渡小蜀江,今名黃湖口。
抵江幹之肆,主人宋氏雖貧,而迎接甚敬,真君戲畫一松于其壁而去,其家即日市利加倍。
後江漲潰堤,市舍俱漂,唯松壁不壞。
今名松湖市,宋氏見廟食于其地。
真君嘗煉神丹于艾城之黃龍山,山揪有蛟魅,護衛淵薮,辄作洪水,欲漂丹室,真君遣神兵擒之,釘于石壁。
今有釘蛟石猶在。
丹成,祭于幕阜葛仙公石室,遂至修州,愛其湍急而味堅,乃取神劍磨於澗傍之石。
今在修川梅山,後人於其處立觀,以表聖迹。
今号旌陽觀。
尋渡水登秀峰,今号旌陽山。
為壇於峰頂,以醮謝聖帝,乃服仙丹。
昊君居近焉,溪南有仙村曰昊仙觀,即昊真君故居也。
遂造吳老之宅。
過西安縣,今分甯也。
縣社伯出谒,真君請其地分,有妖物為民害者,其神匿之。
真君行過一小廟,廟神其神姓毛,兄弟五人,今号葉佑廟者,在縣東四百步。
迎告日:此有蛟孽害民,知仙君來,故往鄂渚藏避矣,後将複還,願為斯民除之。
真君如其言,蹑迩追之至鄂渚,路傍逢三老人,今三王廟是也。
詢其蛟孽所在,皆指日:見伏於前橋下。
今号伏龍橋。
真君至橋側,仗劍叱之,蛟驚,奔入大江,匿于淵。
今号下龍穴。
乃動吏兵驅之,蛟從上流奔出,遂誅之。
今号上龍江。
真君怒西安社伯之不職,锢其祠門,止民享杞,今分甯縣城隍廟正門常閉,開側門。
邑有火災,祝師止從偏戶出入,居民祭祀者亦少。
令祀小廟。
今封籲佑侯廟,食甚盛,亦多靈感。
已而還郡城,真君日:此地水陸沖要,人物繁夥,豈無分合得仙之人?試以丹數粒,雜他藥貨之,令其信綠而取,既而贖者雖多,竟無一人遇者。
真君籲歎,以世問仙才之難得也。
真君聞新昊有蛟為孽,因持劍捕逐之。
故所經由處日龍泉觀,今改曰仙遊。
蛟懼竄入溪穴,至今号曰藏溪。
真君乃以巨石書符,及作鎮蛟文以禁之。
鎮蛟文石碣尚存,今為僧院,曰延真。
傍建觀,亦曰延真。
在奉新縣四十裡。
時海昏之上遼有巨蛇,據山海穴,吐氣成雲,一旦四十裡,人畜在其氣中者,即被吸吞,無得免者。
江湖舟船亦遭覆溺,大為民害。
真君聞之,乃登北嶺之巅驗之,今赤烏觀之東日會仙峰,即其處也。
果見毒氣漲空,真君愍斯民之罹其害,乃集弟子,将往誅之。
初入其界,遠近居民三百餘人,知真君道法,競來告怨,求哀懇切,真君日:世運周流,當斯厄會,生民遭際,合受其災,吾之此來,正為是事,當為汝曹除之,吾誓不與此蛇俱生也。
有頃覃弟子至,亦同勸請。
真君曰:須時至乃可。
於是卓劍于地,默禱于天,良久,飛泉湧出,俄有赤烏飛過,真君曰:可矣。
其地為候時觀,後改赤烏觀。
今中行有詩雲:昔有長蛇性毒威,旌陽曾此候誅夷。
洞中仙子方姑會,天上靈官為報時。
符使忽飛陵谷口,劍星交下鬼神悲。
一千年後幾興廢,可借陰功無盡期。
張天覺亦有卓劍泉詩雲:卓劍遽成岩下井,待時遙動日中烏。
海昏妖孽今除盡,餘澤猶存七靖圖。
遂前至蛇所,仗劍布氣,蛇懼入穴,乃飛符召海昏社伯驅之,不能出,複召南昌社公助之。
其符落於縣東,因建觀,号符落,今名太和。
蛇出穴舉首高十餘丈,目若炬,吐毒沖天,鄉民鹹鼓噪相助。
是時真君嘯命風雷,指呼神兵,以攝服之,使不得動。
昊君乃飛步踏其首,以劍劈其顆,蛇始低伏。
弟子施岑、甘戰等引劍揮之蛇腹,裂,有小蛇自腹中出,長數丈,甘君欲斬之,真君曰:彼未為害,不可妄誅。
小蛇懼而奔行六七裡,聞鼓噪聲,猶返聽而顧其母。
今地名有蛇子港,十裡許。
草弟子請誅而戮之,真君日:此蛇五百年後若為民害,吾當複出誅,以吾壇前松梧為驗,其枝覆壇拂地,乃其時也。
又預谶雲:吾仙去後一千二百四十年問,豫章之境,五陵之内,當出地仙八百人,其師出於豫章,大揚吾教,郡江心忽生沙洲,掩過井口者,是其時也。
事見松沙記豫章谶。
方乘:雲龍江在章江西岸,石頭之上,與郡城相對,潘清逸有望龍沙詩雲:五陵無限人,密視松沙記。
龍沙雖未合,氣象已靈異。
昔時蛟龍遊,半作桑麻地。
地形帶江轉,州浮有連勢。
此時小蛇若為害,彼八百人自當誅之,苟無害於物,亦不可誅也。
蛇子遂得入江。
建昌縣蛇子港是。
異處有廟在新建縣昊城江,甚靈。
本朝封靈順昭應安濟惠澤王,俗呼日小龍廟。
大蛇既死,其骨聚而成洲。
今号蛇骨洲。
真君於海昏經行之處,皆留壇井,凡六處,通候時之地,為七,其勢布若鬥星之狀,蓋以鎮彌後患。
七靖者,謂進化靖、丹符靖、華表靖、紫陽靖、霍陽靖、列真靖。
今皆為宮觀,或為寺院官舍。
複至邑之西北,見山泉清冽,乃投符其中,與民療疾,其效亦比蜀江。
今号靈水台。
巨蟒既誅,妖血污劍,於是磨洗之,且削石以試其鋒。
今建昌縣有磨劍地、試劍石。
告其徒曰:大蛇雖滅,蛟精未誅,彼物通靈,必知吾有除害意,恐其伺隙潰郡城。
吾歸郡乎,戰岑二子者從我焉。
時永嘉六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