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析凝滞凡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會天理章第二十五
或問曰:夫人之心,久任之則浩蕩而忘返,頓栖之則一超躍乎無垠,任之則弊乎我性,栖之則勞乎我神,使緻道者奚方而靜?愚應之曰:性本至凝,物感而動,習動滋久,胡能遽甯。
既習動而播遷,可習靜而恬晏,故善習者寂而有裕,不善習者煩而無功。
是以将躁而制之以甯,将邪而閑之以貞,将求而抑之以舍,将獨而澄之以清。
優哉遊哉,不欲不營,然後以玄虛為境域,以澹漠為城阙,以太和為宮觀,以寂照為日月。
惟精惟微,不廢不越,行如是,息如是,造次於是,逍遙於是。
習此久者,則物冥乎外,神鑒於内。
不思靜而已靜,匪求泰而彌泰,即動寂兩忘,而天理自會矣。
故履霜乃堅冰之始,習靜為契道之階。
古人豈不雲乎,積習生常,其斯之謂欤。
畏神道章第二十六 或問曰:人有善惡,天地神明豈悉知之乎?愚應之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夫心者神靈之府,神栖於其問。
苟心謀之,即神知之。
神知之,則天地神明悉知之矣。
未有為善惡不謀於心者,既謀於心,則神道所察,無逃於毫分。
無逃於毫分,則福善禍淫,其不差矣。
曰:何為顔生夭,冉子疾,盜衛壽,莊跚富,楚穆霸,田但昌乎?愚應之曰:天道遠,人道迩,報應之效,遲速難量。
故君子遭命,小人有幸,然吉兇斜纏,豈止於一形乎。
故經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又曰:其事好還。
則報應之道可明矣,何必一切征之於目前乎。
率性凝神章第二十七 或問曰:神主於靜,使心有所欲,何也?愚應之曰:神者無形之至靈者也。
神禀於道,靜而合乎性。
人察於神,動而合乎情。
故率性則神凝,為情則神擾,凝久則神止,擾極則神還,止則生,遷則死,皆情之所移,非神之所使。
曰:然則變性為情者,為誰乎?〔愚應之〕曰:内則陰屍之氣所悖,外則聲色之态所誘,積習浩蕩,不能自甯,非神之所欲動也。
道反於俗章第二十八 或問曰:人情之所至愛者,皆道家之所至忌,何也?愚應之曰:夫福與壽,人之所好,禍與夭,人之所惡。
不知至愛者招禍緻夭,無欲之介福永壽,若斯而過求自害,何迷之甚乎?且燕趙豔色,性之冤也。
鄭衛淫聲,神之誼也。
珍撰旨酒,心之昏也。
捂紳绂冕,體之煩也。
此四者舍之則靜,取之則擾,忘之則壽,耽之則夭,故為道家之至忌也。
專精至道章第二十九 或問曰:古之學仙者至多,而得道者至少,何也?愚應之曰:常人學道者千,而知道者一。
知道者千,而志道者一。
志道者千,而專精者一。
專精者千,而勤久者一。
是以學者衆,而成者寡也。
若知道能絕俗,絕俗者能立志,立志者能專精,專精者能勤久,未有學而不得者也。
曰:然則理世者,絕望於仙乎?〔應之〕曰:不然。
若特禀真氣,大庇草生者,則無妨於理世。
若中人好道,志慕輕舉,必藉於栖閑。
故太昊襲氣母,軒轅升雲耕,颛顼處玄宮,文命遊紫府,斯皆撫俗而得道者也。
若乃玄元寄柱史,南華吏漆園,王喬花葉縣,方塑登金門,此亦佐時而得道者也。
又仙欲隐密,道貴無名,或昭其蹤,或秘其迹,不可以一途而察,不可以一理而推。
按《真诰》及抱樸子《元始上仙記》鹹雲:自古至忠至孝,至真至廉,有大功及物者,皆有所得,不同常流。
堯舜周孔伊呂,昔諸聖賢,皆上擢仙職,斯所謂死而不亡者壽。
又白華自以随世,畏死而希仙,沒為靈官,其骨不朽,功充之後,靈肉附骸,返魂還形,倏忽輕舉。
若爾者,則片善不失,而況專以神仙為務者乎。
長生可貴章第三十 或問曰:道之大旨,莫先乎老莊。
老莊之言,不尚仙道,而先生何獨貴乎仙者也?愚應之曰:何謂其不尚乎? 曰:老子雲死而不亡者壽。
又日子孫祭祀不辍。
莊子日孰能以死生為一條。
又日聖人以形骸為逆旅。
此其證乎?愚答曰:玄聖立言,為中人爾,中人入道,不必皆仙。
是以教之,先理其性,理其性者,必平易其心,心平神和,而道可冀。
故死生於人,最大者也。
誰能無情?情動性虧,柢以速死。
令其當生不悅,将死不懼,偷然自适,憂樂兩忘,則情滅而性在,形殁而神存,
既習動而播遷,可習靜而恬晏,故善習者寂而有裕,不善習者煩而無功。
是以将躁而制之以甯,将邪而閑之以貞,将求而抑之以舍,将獨而澄之以清。
優哉遊哉,不欲不營,然後以玄虛為境域,以澹漠為城阙,以太和為宮觀,以寂照為日月。
惟精惟微,不廢不越,行如是,息如是,造次於是,逍遙於是。
習此久者,則物冥乎外,神鑒於内。
不思靜而已靜,匪求泰而彌泰,即動寂兩忘,而天理自會矣。
故履霜乃堅冰之始,習靜為契道之階。
古人豈不雲乎,積習生常,其斯之謂欤。
畏神道章第二十六 或問曰:人有善惡,天地神明豈悉知之乎?愚應之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夫心者神靈之府,神栖於其問。
苟心謀之,即神知之。
神知之,則天地神明悉知之矣。
未有為善惡不謀於心者,既謀於心,則神道所察,無逃於毫分。
無逃於毫分,則福善禍淫,其不差矣。
曰:何為顔生夭,冉子疾,盜衛壽,莊跚富,楚穆霸,田但昌乎?愚應之曰:天道遠,人道迩,報應之效,遲速難量。
故君子遭命,小人有幸,然吉兇斜纏,豈止於一形乎。
故經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又曰:其事好還。
則報應之道可明矣,何必一切征之於目前乎。
率性凝神章第二十七 或問曰:神主於靜,使心有所欲,何也?愚應之曰:神者無形之至靈者也。
神禀於道,靜而合乎性。
人察於神,動而合乎情。
故率性則神凝,為情則神擾,凝久則神止,擾極則神還,止則生,遷則死,皆情之所移,非神之所使。
曰:然則變性為情者,為誰乎?〔愚應之〕曰:内則陰屍之氣所悖,外則聲色之态所誘,積習浩蕩,不能自甯,非神之所欲動也。
道反於俗章第二十八 或問曰:人情之所至愛者,皆道家之所至忌,何也?愚應之曰:夫福與壽,人之所好,禍與夭,人之所惡。
不知至愛者招禍緻夭,無欲之介福永壽,若斯而過求自害,何迷之甚乎?且燕趙豔色,性之冤也。
鄭衛淫聲,神之誼也。
珍撰旨酒,心之昏也。
捂紳绂冕,體之煩也。
此四者舍之則靜,取之則擾,忘之則壽,耽之則夭,故為道家之至忌也。
專精至道章第二十九 或問曰:古之學仙者至多,而得道者至少,何也?愚應之曰:常人學道者千,而知道者一。
知道者千,而志道者一。
志道者千,而專精者一。
專精者千,而勤久者一。
是以學者衆,而成者寡也。
若知道能絕俗,絕俗者能立志,立志者能專精,專精者能勤久,未有學而不得者也。
曰:然則理世者,絕望於仙乎?〔應之〕曰:不然。
若特禀真氣,大庇草生者,則無妨於理世。
若中人好道,志慕輕舉,必藉於栖閑。
故太昊襲氣母,軒轅升雲耕,颛顼處玄宮,文命遊紫府,斯皆撫俗而得道者也。
若乃玄元寄柱史,南華吏漆園,王喬花葉縣,方塑登金門,此亦佐時而得道者也。
又仙欲隐密,道貴無名,或昭其蹤,或秘其迹,不可以一途而察,不可以一理而推。
按《真诰》及抱樸子《元始上仙記》鹹雲:自古至忠至孝,至真至廉,有大功及物者,皆有所得,不同常流。
堯舜周孔伊呂,昔諸聖賢,皆上擢仙職,斯所謂死而不亡者壽。
又白華自以随世,畏死而希仙,沒為靈官,其骨不朽,功充之後,靈肉附骸,返魂還形,倏忽輕舉。
若爾者,則片善不失,而況專以神仙為務者乎。
長生可貴章第三十 或問曰:道之大旨,莫先乎老莊。
老莊之言,不尚仙道,而先生何獨貴乎仙者也?愚應之曰:何謂其不尚乎? 曰:老子雲死而不亡者壽。
又日子孫祭祀不辍。
莊子日孰能以死生為一條。
又日聖人以形骸為逆旅。
此其證乎?愚答曰:玄聖立言,為中人爾,中人入道,不必皆仙。
是以教之,先理其性,理其性者,必平易其心,心平神和,而道可冀。
故死生於人,最大者也。
誰能無情?情動性虧,柢以速死。
令其當生不悅,将死不懼,偷然自适,憂樂兩忘,則情滅而性在,形殁而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