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隐子
關燈
小
中
大
!故學道以安處為次。
存想章 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
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
心與目皆不離成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
凡人目終日視他人。
故心亦逐外走;心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一本作:視〗。
營營浮光,未嘗複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複命,成性存存,衆妙之門。
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
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
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
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
或問曰:何由得心不動?天隐子默而不答。
又問: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視。
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神解章 齋戒謂之信解(言無信心則不能解),安處謂之閑解(言無閑心則不能解),存想謂之慧解(言無慧心則不能解),坐忘謂之定解(言無定心則不能解),信、閑、定、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
夫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系辭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齊萬物而言謂之道德(老子《道德經》是也),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釋氏《法華》、《楞嚴》、《涅盤》皆一性)。
入于真如,歸于無為(《圓覺經》雲:佛身有為,至于無為,佛化身不堕諸數皆一性)。
故天隐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動因萬物,靜因萬物,邪由一性,貞由一性,是以生死動靜邪貞,吾皆以神而解之。
在人謂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變化之曰神仙。
故神仙之道有五,其漸學之門則一焉(謂五漸終同歸于仙矣)〖一本作:故神仙之道,同歸一門〗。
承祯誦天隐子之書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門漸漸進習。
又三年,覺身心之閑,而名利之趣淡矣。
又三年,天隐子出焉,授之以口訣。
其要在存想篇“歸根複命、成性衆妙”者是也。
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複則長命,故曰歸根複命。
夫人之靈識,本乎理性,性通則妙萬物而不窮,故曰成性衆妙。
然而呼吸由氣而活,故我有吐納之訣;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訣;思慮由心識而動,故我有存想之訣。
人身榮衛血脈,寤即行于外,寐即行于内,寤寐内外,相養和平。
然後每日自夜半子時至日中午時,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導引,喘息均定。
乃先叩當門齒,小鳴;後叩大齒,大鳴。
以兩手摩面及眼,身覺暖暢。
複端坐盤足,以舌攪華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記其數,數及三百而一咽之。
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畢而吸,如此則吸氣與津順下丹田也。
但子後午前食消心空之時,頻頻漱咽,無論遍數,意盡則止。
凡五日為一候,每候當焚香于靜室中,存想自身,從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泝上脊膂脈,入于泥丸。
所想其黃氣紛紛然,如雲直貫泥丸,想畢複漱咽。
乃以兩手掩兩耳,搭其腦,如鼓鳴,三七下,伸兩足端坐俛首,極力直頸,兩手握固,叉于兩脅下,接腰脅骨傍。
乃左右聳兩肩甲,閉息頃刻,氣盈面赤則止,凡行七遍,氣從脊膂上徹泥丸,此修道之大綱也。
然更有要妙,在乎與天地真氣冥契同運,能識氣來之時,又辨氣往之所,若是則與天地齊其長久,謂之神仙矣。
法起于冬至夜子時,一陽氣始來,或遲或早,先須辨氣來形候,才覺氣來,則運自己之氣适與天地之氣偕作。
次日複候此氣而消息之。
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術,人罕達之。
倘三百六十日内,運自己之氣适合天地之真氣三兩次,則自覺身體清和,異于常時矣。
況久久習之,積累冥契,則神仙之道不難至矣。
存想章 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
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
心與目皆不離成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
凡人目終日視他人。
故心亦逐外走;心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一本作:視〗。
營營浮光,未嘗複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複命,成性存存,衆妙之門。
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
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
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
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
或問曰:何由得心不動?天隐子默而不答。
又問: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視。
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神解章 齋戒謂之信解(言無信心則不能解),安處謂之閑解(言無閑心則不能解),存想謂之慧解(言無慧心則不能解),坐忘謂之定解(言無定心則不能解),信、閑、定、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
夫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系辭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齊萬物而言謂之道德(老子《道德經》是也),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釋氏《法華》、《楞嚴》、《涅盤》皆一性)。
入于真如,歸于無為(《圓覺經》雲:佛身有為,至于無為,佛化身不堕諸數皆一性)。
故天隐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動因萬物,靜因萬物,邪由一性,貞由一性,是以生死動靜邪貞,吾皆以神而解之。
在人謂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變化之曰神仙。
故神仙之道有五,其漸學之門則一焉(謂五漸終同歸于仙矣)〖一本作:故神仙之道,同歸一門〗。
承祯誦天隐子之書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門漸漸進習。
又三年,覺身心之閑,而名利之趣淡矣。
又三年,天隐子出焉,授之以口訣。
其要在存想篇“歸根複命、成性衆妙”者是也。
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複則長命,故曰歸根複命。
夫人之靈識,本乎理性,性通則妙萬物而不窮,故曰成性衆妙。
然而呼吸由氣而活,故我有吐納之訣;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訣;思慮由心識而動,故我有存想之訣。
人身榮衛血脈,寤即行于外,寐即行于内,寤寐内外,相養和平。
然後每日自夜半子時至日中午時,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導引,喘息均定。
乃先叩當門齒,小鳴;後叩大齒,大鳴。
以兩手摩面及眼,身覺暖暢。
複端坐盤足,以舌攪華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記其數,數及三百而一咽之。
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畢而吸,如此則吸氣與津順下丹田也。
但子後午前食消心空之時,頻頻漱咽,無論遍數,意盡則止。
凡五日為一候,每候當焚香于靜室中,存想自身,從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泝上脊膂脈,入于泥丸。
所想其黃氣紛紛然,如雲直貫泥丸,想畢複漱咽。
乃以兩手掩兩耳,搭其腦,如鼓鳴,三七下,伸兩足端坐俛首,極力直頸,兩手握固,叉于兩脅下,接腰脅骨傍。
乃左右聳兩肩甲,閉息頃刻,氣盈面赤則止,凡行七遍,氣從脊膂上徹泥丸,此修道之大綱也。
然更有要妙,在乎與天地真氣冥契同運,能識氣來之時,又辨氣往之所,若是則與天地齊其長久,謂之神仙矣。
法起于冬至夜子時,一陽氣始來,或遲或早,先須辨氣來形候,才覺氣來,則運自己之氣适與天地之氣偕作。
次日複候此氣而消息之。
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術,人罕達之。
倘三百六十日内,運自己之氣适合天地之真氣三兩次,則自覺身體清和,異于常時矣。
況久久習之,積累冥契,則神仙之道不難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