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煉金丹心法

關燈
采之嫩,則氣微而不靈,不結丹也。

    采之老,則氣散而不靈,亦不結丹也。

    得藥之真,既采歸爐,則用行火之候以煉之,行小周天之火也,藥未歸爐而先行火。

     純陽呂祖曾誡之曰:“無藥而先行胎息,強留在腹,或積冷氣而成病。

     藥竟外耗而非為我有。

    藥尚未火鼎中。

    而妄行火,即所謂“鼎内若無真種子.猶将水火煮空裆。

    ” 不成大藥藥已歸爐,而未及行火,則真氣斷而不續,亦不成大藥。

     藥在外,由火以采之而歸爐,亦由火烹煉之,方在爐中成變化。

    已得藥歸爐,火斷而不行,則真氣亦斷而不住。

    及再行火,雖周一天,終與前不續,如何成大藥?所謂外火雖動而行,而内符不應,則天魂、地魄不相交接是也。

     若純純然加意于火,則偏執着于火,而藥亦消耗。

    (執着用心于火,則後有相而忽燥,近于外道之存想,非自然之天機妙用。

    ) 若悠悠然不知有火,則昏迷散亂。

     行火之時,若心不誠則不靈,或昏迷。

    十二時之一行,或迷失刻漏之數,或忘沐浴之候,或不知以何數周于天,或已周而猶不止。

     皆是失火,而藥亦消。

     火不能留藥,焉得不消?即神不留氣之意。

     皆不成大藥。

     已上皆言孤陰寡陽,偏有偏無之危險也。

     若火間斷,而工不常,藥雖将成,而複壞。

     火所以煉藥,古雲:“火藥一處居。

    ”行火之法,愈久而愈密,愈密而愈精,斯則必成大藥,必成服食。

    或有時神逐見聞,淫念馳外而着魔,則離人。

    火離藥,工不常矣,如何成大藥?雖将成,猶有退散之危險。

     若久行火,而不知止足,藥雖已成,而複壞. 火足矣,即成大藥,安得不止火?于此而采,而藥則不複為後天有形之精。

    若不止火,不采,而不能生服食之大藥,則大藥必随生機,而将妄行矣。

     皆不成服服。

    修真必使神、氣相均、相合,火藥應宜,以呼吸之氣(即火也)。

    乘真氣為動靜(即藥也),以真氣之動靜,定真息之根基。

     真氣歸根,則真息亦定于根。

    二氣合一于根,以為胎神之基也。

     則火藥即不着千一偏,又無強制縱失之患。

    如此而采,方得小周天之妙理,方成長生之大藥,始名外金丹成也。

    馬丹陽雲:“因燒丹藥火炎下,故使黃河水逆流。

    ”《玉芝書》雲:“玄黃若也無文媾,争得陽從坎下飛?”此祖祖真真服食飛升之至寶,乃上上之玄機,學者最宜參悟而精修者也。

    得此真藥服食,自可進修行大周天之火,以煉氣化神。

    煉氣而息定,煉神而神圓。

    陽神升遷于天門而出現,神仙之事得矣,中關十月之事畢矣。

    其後面壁,煉神還虛,九年一定,以神仙而頓悟性于無極(形神俱妙),總練成一個不壞、清虛聖身,皆由煉藥合仙機,而得成丹、成神之所至也。

     故凡大修行,上關大成事,必如此則畢矣。

    于此法中,始于百日采藥,而成服食者,無量壽之地仙也。

    中而十月胎成,脫出陽神之果者,超出陰陽之神仙也。

    終而九年面壁,煉出還虛之果者,超出盡劫運之天仙也。

     初得神仙,乃得大定而出定。

    但得定由于守中,而出定則居泥丸,故世尊已入滅,而亦人于泥洹是也。

    至此後還虛,而又入定于泥丸。

    古雲:“性在泥丸命在臍”,蓋言了修命之事在臍,了修性之事,在泥丸也。

    泥丸之定,則非從前者比九年一定者,特以始入之時而略言之,或百年、千年、萬年、一劫、百劫、千劫、萬劫,皆可入為一定,此正天仙佛之超劫運者。

     有緣得遇者。

    見此天仙直論,其亦齋心以識之。

     第八章伏氣論 沖虛子曰:“人之生死大關,隻一氣也。

    聖凡之分,隻一伏氣也。

    而是伏義,乃為藏伏,而亦為降伏。

     藏伏者,深藏歸伏于元氣之根。

    降伏者,受攝嚴密不許馳于外。

    此二者,亦有防危慮險之意。

     唯能伏氣,則精可返,而複還為先天之氣。

    神可疑,而複為先天之神。

    所以煉精者,欲以調此氣而伏也。

     煉精小周天,調其息而伏,為其不能頓伏,故用漸法調而伏。

     所以煉神者,欲以息此氣,而伏也。

     煉神大周天,胎息其息而伏,為其不能頓息于無,故亦用漸法。

    胎息者,其息似有似無,乃至無有無無,而伏于寂靜。

     始終向上之工,隻為伏此一口氣耳。

    所以必伏而始終皆伏者,是何故蓋當未生此身之時,就二氣初結之基,在丹田隐然藏伏為氣很。

    久伏于靜,則動而生呼吸。

    是知靜伏而後,生呼吸之氣,以成人道者,曰順生也。

    而是逆修,曰仙者,必當由呼吸之氣,而返還複為靜,此氣伏伏氣之順逆理也。

    及呼吸出于口鼻,而專為口鼻之用。

    呼吸出于口鼻,則生死之途矣。

    離口鼻,則離生死。

     真氣發散于外,遂至滞損此氣,則為病耗散此氣,則為死。

    蓋不知伏為所以複之故。

     伏着,欲将呼吸複還于氣穴,而後元氣能歸,元神能凝,三者皆能伏于氣穴也。

     而亦不知行其所以伏。

     行其所以伏者,言有至妙,至秘之天機。

    呼吸合于天然者,為真。

    無氣得合當生當采者之時為真,無神合虛極靜笃者為真。

    三者皆真,而後、得所伏之理,行之而必成。

    不然,則是外道也。

     安保其久生,而超生死于浩浩劫之外耶?有等妄言伏氣者。

    而不知伏氣真機。

    終日把息調,而口鼻之呼吸尤甚。

    癡心執聞息。

    而腹中閉塞難容。

     哀哉!此妄人之為也安能見其氣之伏而靜定耶?邱真人曰:“息有一毫之不定,命非已有。

    ” 息得呼吸絕,則生死之路絕,息有呼吸不定,故不免于生死。

     古人托名調息者,世人之息一呼、一吸均平,無用調矣。

    仙家托名調息者,非世法之用,乃調其元氣,而至有為。

    其以神取氣,行之必住,住之必行。

    在乎停、住之間而調之也。

    随往來之理,而不執滞往來之形。

    欲合乎似無之呼吸也。

    似心息相依之說。

     古人托名閉息者,而内則空空,如太虛應物,欲合乎無極中之靜伏也。

    此伏氣之要,正修士實用,所以證道之工也。

    但此天機妙絕,不易聞知。

     無極者,無,一氣之始,一判則為天地。

    今言無極者,乃言天地及一氣俱未有之先,即如父母尚未有之先,正是言虛極靜笃景象。

    妙悟必至,如此為真靜伏。

     總之,為化氣、化神之秘機。

    古人雲:“長生須伏氣。

    ”自周天而曆時,日、年、劫,惟伏此氣。

     言有一小周大之所伏,有一大周天之所伏,一日之所伏,一年、一劫之所伏。

    或暫、或久,而能成其一伏者,真有道之士也。

     此氣大定,則不見其從何而伏始,亦不見其從何而伏終。

    無終無始,亘萬古而無一息,與神俱空俱靜,斯謂之形神俱妙之境也唯聞天仙正道者,方能識得此理。

    唯有三寶全得者,方能頓悟此工。

     三寶者,元神、元氣、元精,若一寶非元,則不為寶,屬于後天者,無用亦不得為全功。

    此功者,即上内如太虛,證人無極靜定者。

    言若三寶會合,煉精化氣,而後可行常定、入定工夫.若未化氣,則亦無用。

     此為有大志之聖真,請究之而實悟之。

     第九章胎息論 沖虛子曰:“古《胎息經》雲:胎從伏氣中結,無從有胎中息。

    斯言為過去、未來請佛、神仙、天仙之要法也。

    ”男子身中本無胎。

    而欲結一胎,必要有因。

    則因伏氣于丹田氣穴中。

    而結胎,是胎從伏氣中而結也。

    元氣靜而必動,欲得元氣不動,必要有藏伏,因有胎,即藏伏之所,乃息而不動,是氣從有胎中而息也。

    胎因愈狀氣而愈長,氣因愈長胎而愈伏,共修成一個圓滿胎神,斯所以為神仙、天仙之要法,非此抑将何以成之?然胎息與伏氣本是一事,何分兩論?隻因懷胎必用胎息,而後成胎,而神住胎。

    古人皆以胎息言之,今亦詳言于煉氣化神時也。

    伏氣而得精還化氣,煉藥以得大藥。

    古人隻言伏氣,今亦因之言伏氣,雖兩言之,則互明其理,令人知兩言之妙,而不妄疑妄執其為兩。

     予願再詳譯而直論之。

    夫人身初時,隻二氣合一,為虛空中之一氣也,無胎亦無息也。

    因母呼吸而長為胎,因胎而長為胎息.及至胎全,妙在随母呼吸而為呼吸,所以終日呼吸,而不追悶。

    此言不由口鼻,隻臍相連,故能似無氣息一般。

    此真正胎息景也。

     古人謂内氣不出,外氣不入,非閉息之說。

    正言由臍相連者,離胎而息即斷,無母臍與子臍相連,不得不向自身口鼻起呼吸,即與胎中呼吸同,而暫異其竅耳。

    逆修返還之理,安得不以我今呼吸之息而返還為胎中之息耶?凡返還呼吸時,以口鼻呼吸之氣而複歸于胎息之所。

    抱樸子日:“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

    ”(臍間無氣結成丹)如處胎息之時,漸漸煉至胎息,亦真無。

     真無者,滅息靜定之義也。

    謂胎中之息亦真無之,此正禅家萬法歸一,一歸于無之說也。

     方是未生時,而返還于未有息、未有胎之境界,不落生死之途者矣。

    所以得如此者,亦非蓦然無所憑依、配合,便以呼吸歸中,可為胎息者。

     但呼吸之氣,最難制伏,必有元氣相依,方可相定,而成胎息。

    然胎息何以知其成也?以呼吸歸于胎息,則口鼻無呼吸而成胎息,是其真成也,終不複至口鼻為呼吸。

    真神定者,亦似此。

     若凡夫外道,不知元氣者為何,而妄曰入定心息,其息不能久住于胎所,雖忍氣,而氣無所容,及氣急殺人,而終不能強忍。

    口鼻之氣,更呼吸浩浩。

    皆由悖卻世尊所謂無生法忍者之所為也。

    世之假道人,假禅人,皆如此,亦後學聖真之所當辨而自防危險者也。

     所謂孤陰不成者,此亦其一也。

    呼吸之氣,乃後天有形之陰物,故亦如此言之。

     必要有先天氣機發動之時,又有元靈獨覺,及呼吸相依,三寶會合,已先煉成大藥者,即轉歸黃庭結胎之所于此之時。

     此時者,是當此結胎之時,皆言先時所化氣,而至此始言結胎之意也。

    此正申明必要練精化氣,以氣助神,以神主胎以呼吸結胎,方成真胎息。

     而後以胎息養胎神,得神氣乘胎息之氣,在中一定。

     神氣與胎息相乘,方是有配合的修真胎息之功。

    所以能成真胎,得真定。

    若無是氣,便不是金剛不壞之身。

    生中隻有昏沉、瞌睡,如何能長覺、長明以長馭氣,入大定成胎乎?(有間斷,即無胎息也。

    ) 氣入大定,即是結胎之始,正《入藥鏡》雲“初結胎,看本命”。

     本命者,二氣也。

    元氣為生身之本,呼吸器為生身之具。

    而結胎之初必要本命二氣,随神之号令,同凝于中,而為真胎息者也。

     如是久久。

    無一息之間斷。

    綿綿密密,無時無刻,而不是在胎中。

    無息之景,真正陽神大定,絕無動靜生滅,即是胎圓,乃進還到如母胎初結一氣,未成我而未分精氣與神之時,正《入藥鏡》雲“終脫胎,看四正”而得者。

     看四正者,驗四正工夫之有無也。

    有,則胎尚未圓,以其有,乃養胎之工也。

    無,則曰滅盡定,而陽神成就矣。

     胎息還伸,因曰畢矣。

    畢其十月中關之事,神仙之證也。

    又後工夫猶有向上田煉神還虛,而證天仙者,在所必當知,故遷神于上田而出天門,以陽神之所顯見者倏出而倏入。

    何也?當前十月之内,而或有出者,是不宜出之出也,由六根之為魔而妄出。

     魔者,陰魔、陰氣未盡也。

     妄出,則神走而着魔境。

    而息亦走于口鼻。

    必急入,則依于息,而歸胎。

     此一段,再詳指示人,以十月内之所當防此危險者。

     此時之出,是當出而出也。

     昔藍養素胎成當出而不知出者,故劉海蟾寄書與之,指示出神之訣。

     故起一出念,而出陽神于天門。

     天門者,即《傳道集》所言頂門是也.(古人于此贊之曰:“身外有身”者是也。

    ) 若出之久,恐神迷失而錯念。

     古言“十步、百步,切宜照顧”者,此也。

     故即入上田,而依于虛無之定所,以神既出胎,喻同人生之幼小,須三年乳哺。

    乳哺者,以定為乳哺也。

    又言九載、三年一定者,言出定之初時而入定,以完成還虛之天仙也。

    證到至虛至無,即證天仙矣。

    然是時也,入定時多,出定時少.又宜出之勤而入之速也。

    我故曰“出定之初,即為入定之始也,雖天仙已證,亦無不定之時也。

    此猶仙佛以上,無仙無佛之妙境,而天仙佛之至者也。

    後來聖真,共知之,共證之。

     此書稿成于天啟壬戌歲,實欲藏之為門下學者,又非普度衆生之心專于己,而不兼乎衆,并非善與人同之意。

    故此集注,以傳後來。

    使世之留心性命、專心道德者,有緣遇師,傳之口訣。

    得此書印證,自有悟入。

    如雲開月皎,塵靜鑒明,包諸幻以歸真,總萬法而歸一。

    三元循于内,神自朝元。

    依此而行,精思不怠。

    乘白雲而歸故裡,端從此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