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煉金丹心法
關燈
小
中
大
生死說
夫生死大矣,故有生必有死,則亦有學。
而三聖人,實與天地相終始,逐逐者無論矣。
間亦有剽聲襲響者,則曰生者死之常矣,死者生之常矣,奚以之容心而學焉?而未識生死之常猶之乎不生、猶之乎其不死也。
何者?“氣聚而生,氣散而死”,吾儒之談也。
人聚之為氣而生也,甫十五齡而日剝、日斫以至于死。
是散氣也,非氣散也。
故曰世之人無不死者,無一善死者,即無一善生者. 嗚呼!天之生人何如哉?而人自不善其生,不善其死,不人也。
不人則草木矣、禽獸矣,草木禽獸蠢于人。
禽獸之死也,上者羽化,下者火化,乘乎氣者也。
草木之死也,枯而榮,榮而枯,遞造而遞化,竊乎氣者也。
”人得其秀而最靈,而氣之聚者,我自散之。
且不能乘氣之有以人無。
亦不能竊氣之無以人有,無乃禽獸草木不若乎? 三聖人者非貪生也,非逃死也,蓋生而生,死而死者也。
故謂三聖人存乎,餘不能也;謂三聖人亡乎,餘不敢也。
而三聖人所謂存存而亡亡者,胡可一日不講哉? 孔氏倡素王之業,為入世法.而言性言命,其詞微。
釋氏出稱為梵王,而言性不言命,其詞密。
今之五經,孔氏之大藏也。
今之大藏,釋氏之五經也。
五經首《易》,而《易》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至論大人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其吉兇,是性命之局鍵也,一時弟子顔氏而下無能窺其奧者再傳子思子始揭天命之謂性。
于中庸之首章而贊之曰:“上律下襲,如四時之錯行。
日月代明,孔氏之家藏。
”洩于此矣。
乃及門之士,以為罕言命,以為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夫當其時,且不得其微,又何惟平萬世而下者之支高于訓法也。
大藏為卷五千四十有八,無非以性為宗。
夫性,孔子罕言,而釋氏言之密矣。
乃密之中,又有密者,惟于諸咒語中載之。
說咒者佛,諷咒之義者亦佛。
菩薩而下,無能得其解者。
故凡誦準提咒者,惟日:“吾遵密教耳.”必不得其解也。
夫密者,咒之教也,非其所以教也。
因其教,求其所以教意者,其性中之命乎?身非世尊,焉談師谛?故釋氏之徒佥曰,見性成佛,而命學為絕傳. 老氏之教,則異是矣。
《陰符》、《道德》而下,娓娓言命,娓娓言性,而又娓娓言性必言命,言命必言性。
餘常評之:孔氏之言性命,言其影,不言其形者也。
釋氏之言性命,以性為形、以命為影者也。
老氏之言性命,言其影,并言其形者也. 老氏而下,則多歧矣。
餘不敢索之于多歧也,而直溯其源,以自為好.暇日抱丹書讀之,則見其說以得一為主。
一即丹也,丹即先天幹金也。
而幹金藏于後天坎水之中,取坎之一,補離之二,是謂修性,是謂修命,是調性命雙修.而又懼人之不知所修也,則有築基、煉己之法,則有抽鉛、添汞之法,則有移爐、換鼎立法。
總之,所謂以神馭氣也,所謂煉精合氣,煉氣合神,煉神合虛也。
而修無可修,直以還其生生死死之真,而不詭于正.夫虛無之學,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一了萬了,何事于修?而上很利器,世不易逢。
惟以精留氣,以氣留神。
神存則生,不存則死。
存不存由我,而不由天。
生與死還乎天,而不撄以人。
人人皆有,人人可為,而非若孔、釋之有言有不言矣。
餘誦旌陽《忏記》,而知八百之當期也。
夫八百自有主者,而祛蒙開蔽,必自聖賢之言始。
顧其言汗漫不易讀,方餘盡讀諸家經書,無可入。
又讀諸家注,則見自經而外,諸家書時有出入,無所統一.又見諸家注各執曲學,以飾其陋。
而聖賢之意,反晦而不明。
安知八百出不以餘之苦為苦也?是知難逢之事,豈輕易成?欲為跨鶴之遊,必假腰錢之助。
下士聞而大笑,上聖所以不言。
謬之毫厘,失之千裡。
若天機之輕洩,祖則罪延而至道之不傳,已則遣大。
将言複辍,欲罷不能。
請其隐秘于玄微,孰若鋪陳其梗。
既因述師指,繪作丹書,所以盡造丹之精微,所以條養丹之詳細,悟無上之一提,圓真元之正覺。
動為遊戲,靜人涅般。
造無拘礙之象,永返元來之本。
通前警悟,及後還元,集為直論,所以貫穿首尾,分别真僞,覽者詳焉。
非敢為達者之規模,姑留與學者之印證耳。
壬戌仲夏沖虛子書 白玉蟾水調歌頭 未遇明師指,日夜苦憂驚。
及乎遇了,得些口訣又忘情。
可惜蹉跎過了。
不念精衰氣竭,碌碌度平生.何不回頭看,下手采來烹。
天下人,知得者,不能行,可憐埋沒,如何憑地不惺惺。
隻見口頭說着,方寸都無些子,隻管看丹經。
地獄門開了、急急辨前程。
第一章先後二天論 夫神與精也,隻用先天,忌用後天。
先天是元神元精,是有神通,有變化之物也。
後天者,是思慮神,交感精,無神通、無變化之物也。
而氣則不能無先後天之二用,以為長生超劫運之本。
氣曰二者,先天氣及後天氣,分二體,而二其用也。
先天是元氣,後天是呼吸之氣。
亦謂之母氣與子氣也,超劫運之本。
乃氣器不能自超,必用呼吸以成其能,故曰有先天不得後天,無以采取烹煉而為本;有後天不得先天,無以證實地長生、轉神入定之功.必兼用二氣,方為長生超劫運之本。
修真之士,采取先天始氣,以為金丹之祖。
如不采取,必至旦晝枯亡而已。
息息歸根,金丹之母。
未漏者,采之以安神入定。
來漏童真之體,即用童真修法。
已漏者,采之以補足,如有生之初,完此先天者也,後天而奉天時者也。
修士須不令先天變為後天;又必争先天之精,仍返還為始氣,即是歸于性根,複還于命蒂之所。
始氣者,即虛極靜笃也。
是以後天之呼吸,得真機而至,故于先後之際,即所謂亥之未,子之初,便是用後天之呼吸,尋真人之呼吸.先天故要逆轉,而後天之呼吸亦要逆轉。
不逆磚,則與凡夫浩浩者何異? 修真之士,采日用之精,合為一氣,以補完先天者也。
當吸機立阖,我則轉而至幹(泥丸),以升為進。
本為采取之機;我則轉而至坤(黃房),以降為退也。
升于幹,本為采取之機降于坤,本為烹煉之機。
然現在之烹煉,又為未來采取之先機。
此祖祖真真口占相傳之秘法也。
修煉之士,隻要阖辟明得透徹,則金液可返而為丹也。
若阖辟不明,而亦不能采取真氣。
大藥無成,任費言修。
最要得真動真靜之機,不然亦不能采取。
真氣未到虛極靜笃、無知覺時,不為真靜。
從無知覺時,而恍惚中有妙覺,是為真動。
未到無知覺時,而于妄想中瓊森妄覺,則非真動。
動既不真,則無真氣者。
不知次第者,亦不成丹。
次第者,知藥生之真時,采取、烹煉、封固、進陽火、退陰符、周天畢,有分餘象潤等用。
采取之功,由升降之機,得理則能采取真氣。
不然,不得真氣。
縱用火符,亦是水火煮空铛而已,又何言伏氣也哉? 袁天剛《胎息訣》雲:夫元氣者,大道之根,天地之母,一陰一陽,生育萬物。
在人為呼吸之氣,在天為寒署之氣。
能改移四時之氣者,戊己也。
春在巽,能發生萬物。
夏在坤,能長養萬物,秋在幹,能成熟萬物。
冬在艮,能含育萬物。
故學者當取四時正氣,納入胎中,是為真種。
積久自得,心定、息定、神定。
龍親虎會,結就聖胎,謂之真人胎息也。
第二章藥物論 沖虛子曰:“天仙大道喻金丹,金丹本根喻藥物,”果以何物而喻藥物也?煉外丹者,以黑鉛中所取真鉛白金煉成金丹,故内以腎水中所取真氣同于金,煉成内丹,亦名金丹。
外以白金為藥,以丹砂為主,内以真氣同于金者為藥,以本性元神為主. 太上雲:“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恍惚者,是本性元神不着于思慮知覺,似知覺之妙處,其中必有物。
物者,即吾身中一點真陰之精,号日“先天祖氣”者是也。
天即名之曰祖氣,則必在内,為生氣之根,而又曰外藥者,何也?蓋古雲:“金丹内藥自外來”,以祖氣從生身時,雖隐藏于丹田,卻有向外發生之時。
如視聽言動淫欲皆從此氣化生,如思外之色聲香味觸法,皆由氣載思以緻之。
修煉者即取此發生于外者,複返還于内。
是以雖從内生,卻從外來,故謂之外藥。
煉成還丹,斯為内藥,又謂之大藥,實隻此一氣,而已于此時發生大藥者。
真陽曰:“大藥不自發生,必待采而後發生,不似微陽初動,為自發生也。
”全不着于外,隻動于發生之動地。
因其不離于内,故名内藥。
既有内外之分,所以采之者亦異。
蓋外藥生而後采也,内藥則采而後生也。
自曆代聖師,祖祖相傳以來,所謂七日口授天機,以采大藥者是也。
紫陽真人曰:“不定而陽不生,陽生之後,不定而丹不結。
”正謂此而言之也。
但初關變化,雖在逆轉一氣,而其為逆轉主宰則在神,即“神返身中氣自回”之說也。
若念動神馳,引此氣馳于欲界,則此元神、元氣變為後天有形之精,乃無益于丹道之物也。
必也以先天無念元神為主,返現内照,凝神入于氣穴,則先天真藥,亦自虛無中而返歸于鼎内之氣根,為煉丹之本。
古雲:‘自外來者”如此,此外藥之論也。
将此藥之在鼎中以行小周天之火而烹煉之。
俞琰曰:“若知有藥,而不知火候之秘以煉之,唯能暖其下無,非還丹也。
”謂之煉外丹。
此即《心印經》雲“回風混含,百日功靈”之說者是也。
外丹火足藥成,方是至足陽神之真氣,氣不化陰精,便是純陰之真氣,方可謂之坎中滿者。
昔還陽真人口授天機,以采大藥之景及采大藥之法者,正為此用也。
夫采之而大藥生而來,斯固調之得内藥也,采得此氣以服食,而點化元神。
紫陽真人謂之“取坎填離”。
正陽老祖謂之“抽鉛添汞”,皆言得此内藥也。
欲得此氣煉而化神,必将此氣,合神為煉。
古雲“煉氣化神”者,此也。
今人不知如何煉化神氣。
是人所自有之氣,因淫垢而消耗,神因淫欲而迷亂,故皆不足,而漸趨于死。
真人修煉,先以神助氣,煉得氣足純陽而可定,後以可定之氣而助神,神氣俱定,氣至無而神自純陽。
獨定獨覺,斯謂之氣化神也。
煉作純陽之神,則有大周天之火候在焉。
仙家稱為懷胎、為胎息,言如在胎時。
自有息而至無息,佛門謂之四禅定。
《華嚴經》雲:“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脈住,四禅滅盡定”是也。
當是時也,火自有火而至無火,藥自有藥而至無藥,自純陽之氣無漏,以成純陽之神。
無漏而一神寂照,則仙道從此實得矣。
此皆藥之二生之真,兩煉之真。
以所證者辨藥首。
為仙家之至要秘密天機,學者可不知辨哉?但古人隻言藥物,而不言辨法,不言用法,不言采時、采法。
一藥之虛名,在于耳目之外,故後人無以認真。
施肩吾老祖雲:氣裡添年藥,藥本先天氣而無形,我則信其無形之至真。
恍恍惚惚,亦以無中之妙運。
杳杳冥冥而采取烹煉。
便是真正虛無之道也。
心為使氣神。
火本呼吸之有形,我以有形而用之,則長邪火。
不以有形而用之,卻似無火。
妙在一陽來複之時,以神馭氣,返還歸于中宮,便是無中得有之妙。
所以謂之似有似無。
能知行氣主,若不知似有似無之妙,則神堕頑空,孤陰之說也。
夫天地之生物,必有氤氲之氣,萬物化生,豈無樂育之時?至經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
逆而取之,則成丹。
順而施之,則成胎。
便是得仙人。
既成自有之形,所以不附外形,而唯生于内,用于内。
亦我神覺之,由尾闾過三關,上泥丸,下重樓,入黃房。
亦覺之,可知可見者,此所謂号生死之果,從此便得真念矣。
第三章鼎器論 是鼎器也,古聖仙師本為煉精、煉氣、煉神所歸依本根之地而言之也。
故神氣有鉛汞之喻,而丹田有鼎器之喻也。
俱在人身之中,愚人不知身中先煉者,為外丹服食,執鼎器之說,隻信燒煉鉛汞金石外藥為外丹服食,餌之不死,至失人身而不能救,哀哉! 呂祖雲:“可笑九江張尚書,服藥失明神氣枯.不知還丹本無質,翻餌金石何太愚。
”此鼎器之說,誤入甚矣。
妖人邪說妄指女人為鼎,淫垢為采取藥物,取男垢精,女婚水,取敗血為服食,诳人自诳,補身接命。
故鐘離祖雲:“若教異物堪輕用,細酒羊恙亦上升”是也。
金谷野人雲:“鉛汞從輕兒百秋,幾人會得幾人修?若教愚鈍皆知道,天下神仙似水流。
”此皆由鼎器之說不悟。
且鼎有内鼎、外鼎之喻者:言外鼎者,指丹田之形言也。
言内鼎者,指丹田之氣言也。
以形言者言煉形為煉精化氣之用。
古雲“前對臍輪後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是也。
以氣言者,言煉氣為煉氣化神之用,古雲“先取白金為鼎器”,此旌陽真君之說也。
古以黑鉛喻腎,腎中所發真氣,取之而喻曰取白金,方安得元神住。
故曰先取白金為鼎器,以還神也。
又日“分明内鼎是
而三聖人,實與天地相終始,逐逐者無論矣。
間亦有剽聲襲響者,則曰生者死之常矣,死者生之常矣,奚以之容心而學焉?而未識生死之常猶之乎不生、猶之乎其不死也。
何者?“氣聚而生,氣散而死”,吾儒之談也。
人聚之為氣而生也,甫十五齡而日剝、日斫以至于死。
是散氣也,非氣散也。
故曰世之人無不死者,無一善死者,即無一善生者. 嗚呼!天之生人何如哉?而人自不善其生,不善其死,不人也。
不人則草木矣、禽獸矣,草木禽獸蠢于人。
禽獸之死也,上者羽化,下者火化,乘乎氣者也。
草木之死也,枯而榮,榮而枯,遞造而遞化,竊乎氣者也。
”人得其秀而最靈,而氣之聚者,我自散之。
且不能乘氣之有以人無。
亦不能竊氣之無以人有,無乃禽獸草木不若乎? 三聖人者非貪生也,非逃死也,蓋生而生,死而死者也。
故謂三聖人存乎,餘不能也;謂三聖人亡乎,餘不敢也。
而三聖人所謂存存而亡亡者,胡可一日不講哉? 孔氏倡素王之業,為入世法.而言性言命,其詞微。
釋氏出稱為梵王,而言性不言命,其詞密。
今之五經,孔氏之大藏也。
今之大藏,釋氏之五經也。
五經首《易》,而《易》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至論大人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其吉兇,是性命之局鍵也,一時弟子顔氏而下無能窺其奧者再傳子思子始揭天命之謂性。
于中庸之首章而贊之曰:“上律下襲,如四時之錯行。
日月代明,孔氏之家藏。
”洩于此矣。
乃及門之士,以為罕言命,以為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夫當其時,且不得其微,又何惟平萬世而下者之支高于訓法也。
大藏為卷五千四十有八,無非以性為宗。
夫性,孔子罕言,而釋氏言之密矣。
乃密之中,又有密者,惟于諸咒語中載之。
說咒者佛,諷咒之義者亦佛。
菩薩而下,無能得其解者。
故凡誦準提咒者,惟日:“吾遵密教耳.”必不得其解也。
夫密者,咒之教也,非其所以教也。
因其教,求其所以教意者,其性中之命乎?身非世尊,焉談師谛?故釋氏之徒佥曰,見性成佛,而命學為絕傳. 老氏之教,則異是矣。
《陰符》、《道德》而下,娓娓言命,娓娓言性,而又娓娓言性必言命,言命必言性。
餘常評之:孔氏之言性命,言其影,不言其形者也。
釋氏之言性命,以性為形、以命為影者也。
老氏之言性命,言其影,并言其形者也. 老氏而下,則多歧矣。
餘不敢索之于多歧也,而直溯其源,以自為好.暇日抱丹書讀之,則見其說以得一為主。
一即丹也,丹即先天幹金也。
而幹金藏于後天坎水之中,取坎之一,補離之二,是謂修性,是謂修命,是調性命雙修.而又懼人之不知所修也,則有築基、煉己之法,則有抽鉛、添汞之法,則有移爐、換鼎立法。
總之,所謂以神馭氣也,所謂煉精合氣,煉氣合神,煉神合虛也。
而修無可修,直以還其生生死死之真,而不詭于正.夫虛無之學,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一了萬了,何事于修?而上很利器,世不易逢。
惟以精留氣,以氣留神。
神存則生,不存則死。
存不存由我,而不由天。
生與死還乎天,而不撄以人。
人人皆有,人人可為,而非若孔、釋之有言有不言矣。
餘誦旌陽《忏記》,而知八百之當期也。
夫八百自有主者,而祛蒙開蔽,必自聖賢之言始。
顧其言汗漫不易讀,方餘盡讀諸家經書,無可入。
又讀諸家注,則見自經而外,諸家書時有出入,無所統一.又見諸家注各執曲學,以飾其陋。
而聖賢之意,反晦而不明。
安知八百出不以餘之苦為苦也?是知難逢之事,豈輕易成?欲為跨鶴之遊,必假腰錢之助。
下士聞而大笑,上聖所以不言。
謬之毫厘,失之千裡。
若天機之輕洩,祖則罪延而至道之不傳,已則遣大。
将言複辍,欲罷不能。
請其隐秘于玄微,孰若鋪陳其梗。
既因述師指,繪作丹書,所以盡造丹之精微,所以條養丹之詳細,悟無上之一提,圓真元之正覺。
動為遊戲,靜人涅般。
造無拘礙之象,永返元來之本。
通前警悟,及後還元,集為直論,所以貫穿首尾,分别真僞,覽者詳焉。
非敢為達者之規模,姑留與學者之印證耳。
壬戌仲夏沖虛子書 白玉蟾水調歌頭 未遇明師指,日夜苦憂驚。
及乎遇了,得些口訣又忘情。
可惜蹉跎過了。
不念精衰氣竭,碌碌度平生.何不回頭看,下手采來烹。
天下人,知得者,不能行,可憐埋沒,如何憑地不惺惺。
隻見口頭說着,方寸都無些子,隻管看丹經。
地獄門開了、急急辨前程。
第一章先後二天論 夫神與精也,隻用先天,忌用後天。
先天是元神元精,是有神通,有變化之物也。
後天者,是思慮神,交感精,無神通、無變化之物也。
而氣則不能無先後天之二用,以為長生超劫運之本。
氣曰二者,先天氣及後天氣,分二體,而二其用也。
先天是元氣,後天是呼吸之氣。
亦謂之母氣與子氣也,超劫運之本。
乃氣器不能自超,必用呼吸以成其能,故曰有先天不得後天,無以采取烹煉而為本;有後天不得先天,無以證實地長生、轉神入定之功.必兼用二氣,方為長生超劫運之本。
修真之士,采取先天始氣,以為金丹之祖。
如不采取,必至旦晝枯亡而已。
息息歸根,金丹之母。
未漏者,采之以安神入定。
來漏童真之體,即用童真修法。
已漏者,采之以補足,如有生之初,完此先天者也,後天而奉天時者也。
修士須不令先天變為後天;又必争先天之精,仍返還為始氣,即是歸于性根,複還于命蒂之所。
始氣者,即虛極靜笃也。
是以後天之呼吸,得真機而至,故于先後之際,即所謂亥之未,子之初,便是用後天之呼吸,尋真人之呼吸.先天故要逆轉,而後天之呼吸亦要逆轉。
不逆磚,則與凡夫浩浩者何異? 修真之士,采日用之精,合為一氣,以補完先天者也。
當吸機立阖,我則轉而至幹(泥丸),以升為進。
本為采取之機;我則轉而至坤(黃房),以降為退也。
升于幹,本為采取之機降于坤,本為烹煉之機。
然現在之烹煉,又為未來采取之先機。
此祖祖真真口占相傳之秘法也。
修煉之士,隻要阖辟明得透徹,則金液可返而為丹也。
若阖辟不明,而亦不能采取真氣。
大藥無成,任費言修。
最要得真動真靜之機,不然亦不能采取。
真氣未到虛極靜笃、無知覺時,不為真靜。
從無知覺時,而恍惚中有妙覺,是為真動。
未到無知覺時,而于妄想中瓊森妄覺,則非真動。
動既不真,則無真氣者。
不知次第者,亦不成丹。
次第者,知藥生之真時,采取、烹煉、封固、進陽火、退陰符、周天畢,有分餘象潤等用。
采取之功,由升降之機,得理則能采取真氣。
不然,不得真氣。
縱用火符,亦是水火煮空铛而已,又何言伏氣也哉? 袁天剛《胎息訣》雲:夫元氣者,大道之根,天地之母,一陰一陽,生育萬物。
在人為呼吸之氣,在天為寒署之氣。
能改移四時之氣者,戊己也。
春在巽,能發生萬物。
夏在坤,能長養萬物,秋在幹,能成熟萬物。
冬在艮,能含育萬物。
故學者當取四時正氣,納入胎中,是為真種。
積久自得,心定、息定、神定。
龍親虎會,結就聖胎,謂之真人胎息也。
第二章藥物論 沖虛子曰:“天仙大道喻金丹,金丹本根喻藥物,”果以何物而喻藥物也?煉外丹者,以黑鉛中所取真鉛白金煉成金丹,故内以腎水中所取真氣同于金,煉成内丹,亦名金丹。
外以白金為藥,以丹砂為主,内以真氣同于金者為藥,以本性元神為主. 太上雲:“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恍惚者,是本性元神不着于思慮知覺,似知覺之妙處,其中必有物。
物者,即吾身中一點真陰之精,号日“先天祖氣”者是也。
天即名之曰祖氣,則必在内,為生氣之根,而又曰外藥者,何也?蓋古雲:“金丹内藥自外來”,以祖氣從生身時,雖隐藏于丹田,卻有向外發生之時。
如視聽言動淫欲皆從此氣化生,如思外之色聲香味觸法,皆由氣載思以緻之。
修煉者即取此發生于外者,複返還于内。
是以雖從内生,卻從外來,故謂之外藥。
煉成還丹,斯為内藥,又謂之大藥,實隻此一氣,而已于此時發生大藥者。
真陽曰:“大藥不自發生,必待采而後發生,不似微陽初動,為自發生也。
”全不着于外,隻動于發生之動地。
因其不離于内,故名内藥。
既有内外之分,所以采之者亦異。
蓋外藥生而後采也,内藥則采而後生也。
自曆代聖師,祖祖相傳以來,所謂七日口授天機,以采大藥者是也。
紫陽真人曰:“不定而陽不生,陽生之後,不定而丹不結。
”正謂此而言之也。
但初關變化,雖在逆轉一氣,而其為逆轉主宰則在神,即“神返身中氣自回”之說也。
若念動神馳,引此氣馳于欲界,則此元神、元氣變為後天有形之精,乃無益于丹道之物也。
必也以先天無念元神為主,返現内照,凝神入于氣穴,則先天真藥,亦自虛無中而返歸于鼎内之氣根,為煉丹之本。
古雲:‘自外來者”如此,此外藥之論也。
将此藥之在鼎中以行小周天之火而烹煉之。
俞琰曰:“若知有藥,而不知火候之秘以煉之,唯能暖其下無,非還丹也。
”謂之煉外丹。
此即《心印經》雲“回風混含,百日功靈”之說者是也。
外丹火足藥成,方是至足陽神之真氣,氣不化陰精,便是純陰之真氣,方可謂之坎中滿者。
昔還陽真人口授天機,以采大藥之景及采大藥之法者,正為此用也。
夫采之而大藥生而來,斯固調之得内藥也,采得此氣以服食,而點化元神。
紫陽真人謂之“取坎填離”。
正陽老祖謂之“抽鉛添汞”,皆言得此内藥也。
欲得此氣煉而化神,必将此氣,合神為煉。
古雲“煉氣化神”者,此也。
今人不知如何煉化神氣。
是人所自有之氣,因淫垢而消耗,神因淫欲而迷亂,故皆不足,而漸趨于死。
真人修煉,先以神助氣,煉得氣足純陽而可定,後以可定之氣而助神,神氣俱定,氣至無而神自純陽。
獨定獨覺,斯謂之氣化神也。
煉作純陽之神,則有大周天之火候在焉。
仙家稱為懷胎、為胎息,言如在胎時。
自有息而至無息,佛門謂之四禅定。
《華嚴經》雲:“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脈住,四禅滅盡定”是也。
當是時也,火自有火而至無火,藥自有藥而至無藥,自純陽之氣無漏,以成純陽之神。
無漏而一神寂照,則仙道從此實得矣。
此皆藥之二生之真,兩煉之真。
以所證者辨藥首。
為仙家之至要秘密天機,學者可不知辨哉?但古人隻言藥物,而不言辨法,不言用法,不言采時、采法。
一藥之虛名,在于耳目之外,故後人無以認真。
施肩吾老祖雲:氣裡添年藥,藥本先天氣而無形,我則信其無形之至真。
恍恍惚惚,亦以無中之妙運。
杳杳冥冥而采取烹煉。
便是真正虛無之道也。
心為使氣神。
火本呼吸之有形,我以有形而用之,則長邪火。
不以有形而用之,卻似無火。
妙在一陽來複之時,以神馭氣,返還歸于中宮,便是無中得有之妙。
所以謂之似有似無。
能知行氣主,若不知似有似無之妙,則神堕頑空,孤陰之說也。
夫天地之生物,必有氤氲之氣,萬物化生,豈無樂育之時?至經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
逆而取之,則成丹。
順而施之,則成胎。
便是得仙人。
既成自有之形,所以不附外形,而唯生于内,用于内。
亦我神覺之,由尾闾過三關,上泥丸,下重樓,入黃房。
亦覺之,可知可見者,此所謂号生死之果,從此便得真念矣。
第三章鼎器論 是鼎器也,古聖仙師本為煉精、煉氣、煉神所歸依本根之地而言之也。
故神氣有鉛汞之喻,而丹田有鼎器之喻也。
俱在人身之中,愚人不知身中先煉者,為外丹服食,執鼎器之說,隻信燒煉鉛汞金石外藥為外丹服食,餌之不死,至失人身而不能救,哀哉! 呂祖雲:“可笑九江張尚書,服藥失明神氣枯.不知還丹本無質,翻餌金石何太愚。
”此鼎器之說,誤入甚矣。
妖人邪說妄指女人為鼎,淫垢為采取藥物,取男垢精,女婚水,取敗血為服食,诳人自诳,補身接命。
故鐘離祖雲:“若教異物堪輕用,細酒羊恙亦上升”是也。
金谷野人雲:“鉛汞從輕兒百秋,幾人會得幾人修?若教愚鈍皆知道,天下神仙似水流。
”此皆由鼎器之說不悟。
且鼎有内鼎、外鼎之喻者:言外鼎者,指丹田之形言也。
言内鼎者,指丹田之氣言也。
以形言者言煉形為煉精化氣之用。
古雲“前對臍輪後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是也。
以氣言者,言煉氣為煉氣化神之用,古雲“先取白金為鼎器”,此旌陽真君之說也。
古以黑鉛喻腎,腎中所發真氣,取之而喻曰取白金,方安得元神住。
故曰先取白金為鼎器,以還神也。
又日“分明内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