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

關燈
,常常被這個念頭所累。

    到了此種地步,或任他放縱,或設法擒拿,全在各人自己做主。

     我昔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靜(第九十三句第九十四句) 曹真人言她自己當日做工夫時期,很受過許多困苦。

    吃的穿的,都是别人家不要的東西。

    所處的境遇,既孤寂而又冷靜。

     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迹與身為大病(第九十五句第九十六句) 心中分明認得大道是好,無奈不能實行。

    所以不能實行的緣故,因為受三種之累。

    一種虛名,二種事迹,三種身體。

    虛名之累,就是能者多勞。

    事迹之累,就是權利義務。

    身體之累,就是衣食住行。

     比如閑處用功夫争似泰然坐大定(第九十七句第九十八句) 修道的人,就怕不得閑。

    幸而得閑,又被許多有作為的旁門小法所累。

    比如我們身心,已經得到了清閑境界。

    與其再要用各種旁門小法工夫,倒不如一切放下,專坐大定的工夫為妙。

    “争”字與“怎”相同,“争似”猶言“怎若”。

     按張紫陽真人《悟真篇》七言律詩第二首雲:大藥不求争得遇。

     第十三首雲:争如火裡好栽蓮。

    七言絕句第一首雲:争得金丹不解生。

    第八首雲:争似真鉛合聖機。

    第四十首雲:争得金烏搦兔兒。

    第六十四首雲教人争得見行藏。

    凡所有的“争”字,都作“怎”字解。

    宋朝人文章上面所習用的字眼,和現在人所用的兩樣。

    為諸君讀道書便利計,特附注于此。

     形神雖曰兩難全了命未能先了性(第九十九句第一百句) 大道之要,在全神而又全形。

    全神,普通叫作性功。

    全形,普通叫作命功。

    修道的人,能得形神兩全最上。

    如其不能,先做性功以全神。

    等到有機會時,再做命功以全形,亦無不可。

    下文所說:就是了性全神的辦法。

     不去奔名與逐利絕了人情總無事(第一百零一句第一百零二句) 不去同人家争名奪利。

    謝絕人情上的往來應酬。

    就能夠達到清閑無事的境界。

     決烈在人何住滞在我更教誰制禦(第一百零三句第一百零四句) 不食名利,與謝絕應酬,這兩件事,看起來很不容易做到。

     但是事在人為。

    倘若真肯下決烈的心,未必一定就有什麼障礙。

     在我自己本身,更是要做就做,教誰來幹涉我呢。

    住滞,即障礙之意。

    制禦,即幹涉之意。

     掀天聲價又如何倚馬文章未足貴(第一百零五句第一百零六句) 掀天,形容其人聲價之高。

    倚馬,形容文章下筆之快。

    但是對于修道上都無用處。

     榮華衣食總無心積玉堆全複何濟(第一百零七句第一百零八句) 上句說一心同道,不注意于榮華衣食。

    下句說:有錢的人,若不肯修道,等到老病死的時候,雖有錢又何濟于事呢。

     工巧文章與詞賦多能時卻倍行路(第一百零九句第一百一十句) 此言成功一個文學家,也無大用,反而為修行的障礙。

     恰如薄霧與輕煙閑傍落花随柳絮(第一百十一句第一百十二句) 此言文人不能成大事業,就像那些薄霧輕煙,和落花飛絮為伴,總覺得飄蕩無根,虛而不實。

     缥渺幽閑天地間到了不能成雨露(第一百十三句第中百十四句) 上句說:薄霧輕煙的形狀。

    下句說:薄霧輕煙,比較雨露不同,雨露有益于人世,煙霧無益于人世,而煙霧終久是煙霧,不能變成雨露。

    飄渺,形容其飄蕩無極,幽閑,形容其虛而不實。

     名與身兮竟孰親半生歲月大因循(第一百十五句第一百十六句) 世上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名譽。

    更沒有一個人不愛惜身體,名譽和身體比較起來,那一樣同我最親切呢,自然是身體最親切了。

     可惜世上人半生歲月,就此因循過去。

    因循二字的意思,就是遵守舊章。

    我們抱定人類始祖,所遺傳的飲食男女習慣,永遠不肯改變。

    服從造化小兒所支配的生老病死定律,絕對不敢違抗。

    這些,都叫作因循。

     比來修煉賴神氣神氣不安空苦辛(第一百十七句第一百十八句) 可憐一個好基址金殿玉堂無主人(第一百十九句第一百二十句) 好基址,金殿玉堂,皆指人的身體而言。

    主人,指人的元神而言。

    身體譬如一所房屋。

    元神譬如這房屋的主人。

    倘若時時刻刻讓他在外面遊蕩,不肯回到腔子裡。

    就像一所好房屋,無人居住,無人打掃,無人修理,漸漸的這個房子要變壞了。

     勸得主人長久住置在虛閑無用處(第一百甘一句第一百甘二句) 無中妙有執持難解養嬰兒須藉母(第一百廿三句第一百廿四句) 我們的元神,當其寂然不動的時候,不可以說他是有。

    當其感而遂通的時候,又不可以說他是無。

    隻好說是無中妙有。

    凡世間道理,不可拿言語形容,不可用心思推測的,都叫作妙。

    妙有也是這種道理。

    既不偏于無,亦不偏于有,因此就難于執持。

    所謂難于執持,就是說把握不牢,捉摸不定。

    照這樣看來,工夫究竟如何下手呢。

    但諸君要懂得,世人養育嬰兒,全靠母親力量。

     我們元神譬喻嬰兒。

    試問元神之母是什麼。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雲:“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第二十章雲:“我獨異于人。

    而貴求食于母。

    ”第二十五章雲:“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母就是道。

    若要養育元神,必須憑借道力。

    道是什麼。

    道就是陰陽。

    陰陽就是性命。

    性命就是神氣。

     初下手工夫,就是以神馭氣,以氣養神。

    神氣合一,就是修道。

     緘藏俊辨黜聰明收卷精神作愚魯(第一百廿五句第一百廿六句) 精神發于耳目,叫作聰明。

    發于言論文章,叫作俊辯。

    緘,是封閉。

    藏,收藏。

    黜,是廢棄。

    收卷,等于收倦。

    這兩句大意,是勸人把自己精神收藏在身體裡面,不要發瀉在身體外面,要學老子《道德經》上所說:“大辯若讷,大巧若拙”的樣子。

    是為修道初步下手的辦法。

     堅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終不負(第一百廿七句第一百廿八句) 必要堅定。

    志要專一。

    任我們向前途走去。

    終可以達到目的。

     那時才曉得大道不負于人。

    所怕的就是人們自己不肯走這條大道,偏喜歡走邪路旁門。

    非但今生落一場空。

    并且來生尚要招得種種惡報。

    何苦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