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
關燈
小
中
大
宋朝徽宗皇帝宣和年間,有一位曹女士,在當時頗有女才子之名。
徽宗皇帝生性好道,又歡喜會做詩文的人。
曹女士道學既可以配稱第一流。
而且詩文确也做得不壞。
所以宋徽宗很看得起她,召她到京城居住。
(宋徽宗時首都在汴梁,即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縣)特别優待。
又敕封他為文逸真人。
這篇《靈源大道歌》,就是這位曹文逸真人,在那個時候,做給一般學道人看的。
流傳到現在,差不多經過八百二十年。
(從宣和初年算起)《孫不二女丹工夫次第詩》,比較此歌後出幾十年。
其餘各種女丹經,更在孫不二之後,大概都是明清兩朝的作品。
《黃庭經》雖由晉朝魏夫人傳出,然不能算是魏夫人自己的著作。
謝自然,何仙姑等,雖在唐朝成道,也沒有著作流傳。
(乩壇上沙盤中扶出來的詩文、不能算本人著作)。
我們可以說,曆代女真,自己肉體在世間,親筆所寫正式丹經,當以此篇為最古了。
全篇共計一百二十八句。
所講的道理,所論的功夫,不限定女子方面,男子亦可通用。
現在特把本文依次序分開,短句每字,用白話注解如後。
我為請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第一句第二句) 我,曹文逸自稱。
諸君指當時并後世修仙學道的人。
端的,即是真正而又的确。
命蒂,即是吾人生命最關緊要的地方。
凡花葉瓜果,和枝莖相連處,都叫作蒂。
此處一斷:花葉就立刻枯稿,瓜果就不能生長。
真息與凡息不同。
凡息粗,真息細。
凡息淺,真息深。
凡息快,真意慢。
真息是凡息的根源。
凡息是真息的發洩。
真意可以化為凡息。
凡息也可以化為真息。
譬如山中石頭縫裡流出的泉水,就是真息。
江河中風翻浪湧的長流水,就是凡息。
照體長生空不空靈鑒灑天容萬物(第三句第四句) 照體,是回光返照自己性體。
長生,即是性體永久存在。
空,是說性體本空。
但因為這個性體無所不包,真空與妙有同時顯露,所以又說不空。
鑒,是鏡子。
靈鑒,就是指性體而言。
涵天容萬物,就是把天地萬物都包合容納在這個靈鑒之中。
第二句,說的是命。
第三第四句說的是性。
太極布妙人行一衍一善持謹勿失(第五句第六句) 《易經》上說:“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道德經》上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衆妙之門。
”這就是太極布妙的意思。
一就是道。
得一就是得道。
老子說:道生一。
周子就說:無極而太極。
老子說:一生二。
孔子就說:太極生兩儀。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道就是無極,一就是太極,二就是兩儀,兩儀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性命,性命就是神氣。
道不可說,一不可見。
凡可以說可以見的,不是二,便是三。
譬如上下、左右、前後、大小、長短、厚薄、多少、輕重.冷熱、剛柔、吉兇、利害、善惡、是非、虛實、有無、性命、神氣.陰陽、這些相對的都是二。
在這些二的當中那個就是三。
有了三以後,就能演變而成千成萬。
所以老子說:“三生萬物。
”萬物既然是從道中生出來的,我們人類号稱萬物之靈,自然也是從道中生出來的。
離開道就沒有世界,也就沒有人類。
人得一,是說每個人都得着大道全體中極小一部分。
但可惜微末得很。
倘若我們把這點微末東西再弄失掉,恐怕第二世連人也做不成。
漸漸要變成下劣的動物。
所以作者勸大衆們,幸而生成一個人身,就應該時時刻刻,小心謹慎,護持此道,切勿令他喪失。
宮室虛閑神自居靈府煎熬枯血液(第七句第八句) 宮室虛閑,比喻人身沒有惡習和各種不良的嗜好,以及心中沒有妄想和雜念。
果能如此,我們的元神自然安安穩穩住在裡面,不至于流離失所,飄蕩忘歸。
然而世上人們,心中常常被七情六欲攪擾,沒有片刻清涼。
情欲一動,陰火跟着就動。
陰火一動,周身氣血津液都要受傷。
弄得面黃肌瘦,形容枯焦。
這個病恨,就在于人人心中看不破,放不下。
所以說靈府煎熬枯血液。
人的意識與思想發源之處,叫作靈府。
一悲一喜一思慮一縱一勞形蠹弊(第九句第十句) 凡人當失意的時候,就要悲哀。
當得意的時候就要歡喜。
遇到困難,不能解決,就要思慮。
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更不免時時用盡心思,我們平時所經過的境界,十分之九都是失意,很少有得意的時候。
幾十年有限光陰,就在憂患中消磨幹淨。
身心放松是縱。
身心緊張是勞。
一時放松,一時緊張,就是一縱一勞。
我們的肉體受不住這許多刺激,自然要變成衰朽不可救藥了。
形蠹弊,是說身體裡面腐壞,等于木頭被蟲蛀一樣。
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第十一句第十二句) 早也吃虧。
晚也吃虧。
白己糊糊塗塗不曉得厲害。
精神耗喪而昏亂。
若問他們,在世做人怎樣可以做得好,出世修道怎樣可以修得成。
他們絲毫沒有把握。
細細消磨漸漸衰耗竭元氣神乃去(第十三句第十四句) 因為是細細消磨,所以吾人身體有虧損,尚不至于感受劇烈之痛苦。
因為是漸漸衰老,所以人生數十年中,每容易忽略過去。
不知不覺的頭發白了,面皮皺了。
不知不覺的血液枯了,筋骨硬了。
元氣,就是元始中和之氣。
又名為先天氣。
實在講起來,就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一種生氣。
宇宙間生氣,本是無窮。
但每個人身體上由娘肚子裡帶來的那點生氣,可憐太少。
從小到老,幾十年中,身體裡面所儲蓄的生氣,消耗已盡。
我們的靈魂就要和我們的肉體告别了。
形神分離,人豈能不死。
隻道行禅作亦禅聖可如斯凡不然(第十五句第十六句) 禅字可以作定字解。
一般唱高調的人,都曉得說:行也在定,坐也在定,甚至于睡卧也在定,不必要做什麼工夫。
倘若早早晚晚,刻苦用功,反嫌他過于執着,缺乏活潑天機。
或者笑他是磨磚作鏡。
然而這種活隻能對程度很高的人說,不能對普通人說。
聖人可以這樣做。
凡夫方萬辦不到。
萌芽脆嫩須含蓄根室昏迷易變遷(第十七句第十八句) 草木最初從土裡長出的小體,叫作萌芽。
因為他的體質脆弱而嬌嫩,經不起損傷。
須要培養有法,保護得宜,他日方有成材的希望。
這就是比喻人身中一點生氣,根基不牢,最容易喪失。
須要設法把他含蓄在身内,不讓他常常向外面發瀉。
然後吾人壽命方可延長。
眼耳鼻舌身
徽宗皇帝生性好道,又歡喜會做詩文的人。
曹女士道學既可以配稱第一流。
而且詩文确也做得不壞。
所以宋徽宗很看得起她,召她到京城居住。
(宋徽宗時首都在汴梁,即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縣)特别優待。
又敕封他為文逸真人。
這篇《靈源大道歌》,就是這位曹文逸真人,在那個時候,做給一般學道人看的。
流傳到現在,差不多經過八百二十年。
(從宣和初年算起)《孫不二女丹工夫次第詩》,比較此歌後出幾十年。
其餘各種女丹經,更在孫不二之後,大概都是明清兩朝的作品。
《黃庭經》雖由晉朝魏夫人傳出,然不能算是魏夫人自己的著作。
謝自然,何仙姑等,雖在唐朝成道,也沒有著作流傳。
(乩壇上沙盤中扶出來的詩文、不能算本人著作)。
我們可以說,曆代女真,自己肉體在世間,親筆所寫正式丹經,當以此篇為最古了。
全篇共計一百二十八句。
所講的道理,所論的功夫,不限定女子方面,男子亦可通用。
現在特把本文依次序分開,短句每字,用白話注解如後。
我為請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第一句第二句) 我,曹文逸自稱。
諸君指當時并後世修仙學道的人。
端的,即是真正而又的确。
命蒂,即是吾人生命最關緊要的地方。
凡花葉瓜果,和枝莖相連處,都叫作蒂。
此處一斷:花葉就立刻枯稿,瓜果就不能生長。
真息與凡息不同。
凡息粗,真息細。
凡息淺,真息深。
凡息快,真意慢。
真息是凡息的根源。
凡息是真息的發洩。
真意可以化為凡息。
凡息也可以化為真息。
譬如山中石頭縫裡流出的泉水,就是真息。
江河中風翻浪湧的長流水,就是凡息。
照體長生空不空靈鑒灑天容萬物(第三句第四句) 照體,是回光返照自己性體。
長生,即是性體永久存在。
空,是說性體本空。
但因為這個性體無所不包,真空與妙有同時顯露,所以又說不空。
鑒,是鏡子。
靈鑒,就是指性體而言。
涵天容萬物,就是把天地萬物都包合容納在這個靈鑒之中。
第二句,說的是命。
第三第四句說的是性。
太極布妙人行一衍一善持謹勿失(第五句第六句) 《易經》上說:“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道德經》上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衆妙之門。
”這就是太極布妙的意思。
一就是道。
得一就是得道。
老子說:道生一。
周子就說:無極而太極。
老子說:一生二。
孔子就說:太極生兩儀。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道就是無極,一就是太極,二就是兩儀,兩儀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性命,性命就是神氣。
道不可說,一不可見。
凡可以說可以見的,不是二,便是三。
譬如上下、左右、前後、大小、長短、厚薄、多少、輕重.冷熱、剛柔、吉兇、利害、善惡、是非、虛實、有無、性命、神氣.陰陽、這些相對的都是二。
在這些二的當中那個就是三。
有了三以後,就能演變而成千成萬。
所以老子說:“三生萬物。
”萬物既然是從道中生出來的,我們人類号稱萬物之靈,自然也是從道中生出來的。
離開道就沒有世界,也就沒有人類。
人得一,是說每個人都得着大道全體中極小一部分。
但可惜微末得很。
倘若我們把這點微末東西再弄失掉,恐怕第二世連人也做不成。
漸漸要變成下劣的動物。
所以作者勸大衆們,幸而生成一個人身,就應該時時刻刻,小心謹慎,護持此道,切勿令他喪失。
宮室虛閑神自居靈府煎熬枯血液(第七句第八句) 宮室虛閑,比喻人身沒有惡習和各種不良的嗜好,以及心中沒有妄想和雜念。
果能如此,我們的元神自然安安穩穩住在裡面,不至于流離失所,飄蕩忘歸。
然而世上人們,心中常常被七情六欲攪擾,沒有片刻清涼。
情欲一動,陰火跟着就動。
陰火一動,周身氣血津液都要受傷。
弄得面黃肌瘦,形容枯焦。
這個病恨,就在于人人心中看不破,放不下。
所以說靈府煎熬枯血液。
人的意識與思想發源之處,叫作靈府。
一悲一喜一思慮一縱一勞形蠹弊(第九句第十句) 凡人當失意的時候,就要悲哀。
當得意的時候就要歡喜。
遇到困難,不能解決,就要思慮。
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更不免時時用盡心思,我們平時所經過的境界,十分之九都是失意,很少有得意的時候。
幾十年有限光陰,就在憂患中消磨幹淨。
身心放松是縱。
身心緊張是勞。
一時放松,一時緊張,就是一縱一勞。
我們的肉體受不住這許多刺激,自然要變成衰朽不可救藥了。
形蠹弊,是說身體裡面腐壞,等于木頭被蟲蛀一樣。
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第十一句第十二句) 早也吃虧。
晚也吃虧。
白己糊糊塗塗不曉得厲害。
精神耗喪而昏亂。
若問他們,在世做人怎樣可以做得好,出世修道怎樣可以修得成。
他們絲毫沒有把握。
細細消磨漸漸衰耗竭元氣神乃去(第十三句第十四句) 因為是細細消磨,所以吾人身體有虧損,尚不至于感受劇烈之痛苦。
因為是漸漸衰老,所以人生數十年中,每容易忽略過去。
不知不覺的頭發白了,面皮皺了。
不知不覺的血液枯了,筋骨硬了。
元氣,就是元始中和之氣。
又名為先天氣。
實在講起來,就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一種生氣。
宇宙間生氣,本是無窮。
但每個人身體上由娘肚子裡帶來的那點生氣,可憐太少。
從小到老,幾十年中,身體裡面所儲蓄的生氣,消耗已盡。
我們的靈魂就要和我們的肉體告别了。
形神分離,人豈能不死。
隻道行禅作亦禅聖可如斯凡不然(第十五句第十六句) 禅字可以作定字解。
一般唱高調的人,都曉得說:行也在定,坐也在定,甚至于睡卧也在定,不必要做什麼工夫。
倘若早早晚晚,刻苦用功,反嫌他過于執着,缺乏活潑天機。
或者笑他是磨磚作鏡。
然而這種活隻能對程度很高的人說,不能對普通人說。
聖人可以這樣做。
凡夫方萬辦不到。
萌芽脆嫩須含蓄根室昏迷易變遷(第十七句第十八句) 草木最初從土裡長出的小體,叫作萌芽。
因為他的體質脆弱而嬌嫩,經不起損傷。
須要培養有法,保護得宜,他日方有成材的希望。
這就是比喻人身中一點生氣,根基不牢,最容易喪失。
須要設法把他含蓄在身内,不讓他常常向外面發瀉。
然後吾人壽命方可延長。
眼耳鼻舌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