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膚論

關燈
三元論 愚聞之師曰;“丹有三元,皆可了命。

    ”三元者,天元、地無、人元之謂也。

    天元謂之神丹。

    神丹者,上水下火,煉于神室之中,無質生質,九轉數足,而成白雪。

    三年加煉,化為神符。

    得而餌之,飄然輕舉。

    乃藥化功靈,聖神之奇事也。

    其道則軒轅之龍虎,旌陽之石函,言之備矣。

    地元謂之靈丹。

    靈丹者,點化金石,而成至寶。

    其丹乃銀鉛砂汞有形之物,但可濟世,而不可以輕身。

    九轉數足,用其藥之至靈妙者,鑄這神室,而以上接乎天元。

    乃修道之舟航,學人之資斧也。

    古今上聖高真,名為聖事,其法至易至簡,不過采先天之鉛,伏後天之汞,識浮沉,知老嫩而已。

    今之盲師,率多昧此,故千舉萬敗,迄以無成。

    不知地元之道,與人元不殊。

    必洞曉陰陽,深達造化者,而後可以語此。

    人元者,謂之大丹。

    大丹者,創鼎于外,煉藥于内,取坎填離,盜機逆用之謂也。

    古者高仙上聖,莫不由之。

    故了命之學,其切近而精實者,莫要于人元。

    故丹有三元,系于天地鬼神而不可以必得者,天元也;法度修明,福意雙美,舉之而如取如攜者,地元也;宇宙在手,萬化生身,鬼神不能測其機,陰陽不能逃其算者,人元也。

    然則亦有大小乎?曰:“愚聞之師,天包乎地,地載乎人,大小見矣,是三元之品也。

    ” 内外藥論 夫人元之學,創鼎于外,而煉藥于内,于是始有内藥外藥之分。

    而世之言外藥考,率多不得其旨,以盲引盲,殊可悼痛!夫道在我身,内煉城是矣,而何以創鼎于外?創鼎者,聖人不得已焉而為之之事也。

    老聖比之用兵。

    其言曰:“夫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且夫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凡吾所具于先天者,渾淪未鑿,何假修煉?故童初之子,皆聖胎也。

    自夫情窦一開,而渾淪之體破矣!渾倫之體既破,則丹吾身之所有者,日改月化,動皆落于後天。

    後天之物皆屬于陰,其法不能以久存,不得不假夫同類之先天者以補之。

    而同類之先天則太陽乾金也。

    以陽煉陰,形乃長存。

    《契》有之曰:“欲作服食仙,須求同類者。

    籬破竹補,覆雞用卵。

    ”如斯而喻,甚明切也。

    然又須知彼我之氣,同一太極之所分。

    其中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有不可以獨修者。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契》曰:“冠婚氣相紐,元年乃芽滋。

    ”造化之理,順則成人,逆則成丹。

    神妙自然,不可誣也。

    煉藥于内,而創鼎于外,豈直補吾身之缺而已哉? 陰陽互藏論 “《契》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易》謂離坎。

    《悟其》之詩曰:‘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免藥來烹。

    ’乾坤,則陰陽之象也;烏兔,則陰陽之精也。

    離為日,日秉陽精,而離之中畫卻是陰,是陰藏于陽之宅也;坎為月,月秉陰精;而坎之中畫卻是陽,是陽藏于陰之宅也。

    《契》曰;‘坎男為日,離女為月。

    ’蓋言此也。

    是知乾坤者,陰陽之純也;坎離者,陰陽之交也。

    其在人也,情窦未鑿之先,一乾坤純陰純陽之象也;既鑿之後,陰陽之體交,而互藏之精用矣。

    少陰之數八,男子得之,故二八而精通;少陽之數七,女子得之,故二七而天癸至。

    豈非陽得陰數,陰得陽數,而互藏之義,斯以見乎” 或曰;“男子二八而精通,彼之破體,夫固有所感也。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何所感耶” 曰;“未論有感無感,但其氣既至,則渾淪之體,斯已破矣。

    且夫地勢重陰之下,而忽有一陽來複,乃十有一月之卦也。

    斯時也,天地之心果何所見?而夫子歎之,無亦以造化交感之氣雖未氤氲,而其機斯已動乎?方其不動而動,動而不動之時,是謂先天真乙之氣,所以為造化之根底,品彙之樞紐者,實在于是。

    迨夫聯兆已彰,形色已見,斯則落于滓質,而屬之後天。

    故吾所謂破者,乃自氣機之動者而言之,非謂必待于交感氤氲而後謂之破也。

    且男子之精始通也,其始未必先有滓質,必待其氣先至,既乃化而為水,又既乃化而為精。

    所謂先至之氣,即先天也;氣化為水,叩天一所生之水也。

    先天之體既破,後天之用遂行;後天之用既行,先天之真愈隐矣。

    造化之妙,發洩至此,誰曰不然,請問之師焉。

    ” 先天後天論 “何以後天之用行而先天之真愈隐?“ 曰:“先天之真不可見。

    凡可見者,皆後天也。

    今之言涕、唾、津、精、氣、血、液者,皆有形滓質之物,俱屬後天而不可用,則又以精氣神當之。

    不知後天之用既行,則精、氣與神又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