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讀十則

關燈
凡積重難返之勢,驟奪其所好,世所驚疑,今且淺而商之。

    明藥性始于神農本經,論病情始于靈樞素問,以藥治病,始于伊尹湯液。

    迨漢仲景出,集伊聖及上古相傳之經方,著傷寒論及金匮玉函經二書,謂又有小品一書,今失傳。

    方諸舉業家,與四子書無異,而猶有疑之者,豈四子之書,亦不可讀乎。

    則以讀仲師書為第一勸。

     仲師書,文義古奧難讀,即劉、張、朱、李四家,雖尊仲聖之名,鮮有發揮。

    更有庸妄者,颠倒是非,謂仲師專工于傷寒,其桂枝麻黃,隻行于西北,宜于冬月。

    以芎蘇羌獨荊防等劑,為感冒切用之品,以補中歸脾八珍六味等方,為雜病平穩之方。

    百病不究根由,隻以多熱為陰虛,多寒為陽虛,自誇為挈領提綱之道,究竟僞術相師,能愈一大病乎。

    夜氣猶存,舉平生所治之證,悉心自問,當亦知所變計也。

    則以知過必改,為第二勸。

     經方效如桴鼓,非若後世,以地黃補陰,以人參補陽,以香砂調氣,以歸芎調血,籠統浮泛,待病氣衰而自愈也。

    内經雲,一劑知,而劑已,又雲覆杯而卧。

    傷寒論雲,一服愈不必盡劑,一二劑之間。

    後世如薛立齋醫案雲,服三十餘劑,及白劑效。

    李士材雲,備參五斤,期于三月奏效。

    此豈果服藥之效哉,乃病氣衰而自愈,若輩貪天之功而為己力也。

    餘閱其案,深憫病人之困于藥,甚于桎梏也。

    則以經方之療效神速為第三勸。

     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以存津液三字為主。

    試看桂枝湯,和平解肌,無一非養液之品。

    即麻黃湯,輕清走表,不加姜之辛熱,棗之甘壅。

    從外治,外不傷營氣,亦是養液之意。

    故統治一劑,分為三服,不必盡劑可愈,愈後亦無他病。

    近醫芎蘇羌獨荊防蒼芷,苦燥辛烈,大傷陰氣,最陋。

    是吾閩習氣,謂二陳湯為發汗平穩之劑,方中如陳皮之耗氣,半夏之耗液,茯苓滲利太早,皆所以涸其汗源,留邪生熱以緻變成煩燥大渴,谵語神混等症,所謂庸醫誤人者此也。

    至于金匮一百四十三方,大旨是調以甘藥四字。

    後世之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及四物八珍十全歸脾逍遙等劑,頗得甘調之意,而偏駁不馴,闆實不靈,又不可不知。

    則明經方之有利無害,為第四勸。

     仲師為醫中聖人,非至愚孰敢侮聖,所疑者其方也,方中無見證治證之品,且铢量升鬥畏其大劑,不敢輕試,不知本草亂于宋元諸家,而極于明之李時珍。

    能讀本經,洞達藥性者,自知其三四味中,備極神妙。

    況古人升鬥權衡,三代至漢,較之今日,僅十之三,每劑分三服,一服亦不過七八錢,與兩零而已,較之時方之重者,乃更輕。

    今以古今之馬子折算,又為之淺淺解釋,俾知經方,道本中庸,人與知能,為第五勸。

     先入為主,人之通患也。

    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