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光集上

關燈
方壯,忽然陰氣升。

    昏迷天地暗,黯慘鬼神驚。

    七日如混沌,太陰不放晴。

    一朝雲霧斂,日月一般明。

     答王子正 幸然逢正法,便是宿根深。

    勿逐古人迹,唯搜自己心。

    目前甚易見,身外果難尋。

    清淨一言了,勝如萬镒金。

     五言長篇 辛卯,東路鹽場醮,過景州,贈東方道衆。

     不得西山去,天教東路行。

    心空常合道,性僻未全明。

    觀妙入無相,逐邊屬有情。

    全真修實德,着假戀虛名。

    見色如空色,聞聲悟寂聲。

    動時無少欠,靜處有餘清。

    縱欲道難悟,收心行易成。

    幻身元系假,實性本來平。

    莫覓鉛汞法,休教煙火生。

    同流聽苦勸,别有好前程。

     出京寄長春宮道衆 離京五十日,紙寫百千張。

    信士盈郊接,沉煙滿路香。

    随方皆道化,無處不仙鄉。

    煉性通三界,馳名遍十方。

    有心栖靜定,無意戀聲揚。

    行道因師訓,立身須自剛。

    民安修善路,國泰誦經章。

    應命無高下,随緣任短長。

    七真開正教,萬聖助明王。

    行住由天意,奈何無處藏。

     重修五華觀喜題 昔日燒丹院,今為養老庵。

    愛山非謂景,慕靜、不名貪。

    四海水雲定,五華歸計堪。

    采薪牆腳北,汲水竈頭南。

    食粥渾身暖,啜茶滿口甘。

    一真離妄想,萬法更何參。

    有客不迎送,無賓罷接談。

    任教人見怪,自喜老來愍。

     葛洪山周姑書來,以詩答之 古燕相别後,乘馬入山東。

    有意尋王烈,無綠到葛洪。

    書來知隐遁,人去表行蹤。

    煉性青松下,栖真碧落中。

    修成高士體,養就達人風。

    異日功圓了,應同竹化龍。

     盤山栖雲觀 盤山路不深,道院正當心。

    一谷水流細,滿山松布陰。

    庵前閑散發,亭上靜披襟。

    羽客朝舂藥,幽人夜操琴。

    雲生添瑞景,風動轉清音。

    此地全真樂,予知勝萬金。

     五言絕句 段道錄數載始會面,因出衆人詩卷,繼韻二絕。

     莫覓塵中景,好尋方外春,含光成大德,出語自驚人。

     又 恰似初相别,又逢幾度春。

    滿懷風月事,分付個中人。

     長春宮警世十首 劫運陰陽數,天災人自招。

    一心常吉善,百禍永潛消。

     又 性正出言直,心偏口自訛。

    正邪皆自定,議論複如何。

     又 心平憎愛少,意曲是非多。

    逐惡沉幽境,歸真潛大羅。

     又 降心知罪福,縱性屬邪魔。

    上士塵情少,愚人嗜欲多。

     又 好辯機關惡,無争滋味長。

    欺謾成地獄。

    平等是天堂。

     又 有欲般般着,無情事事休。

    明心知道妙,見性悟真修。

     又 寂寂元無染,迷迷自有情。

    悟來絕四象,覺後現三清。

     又 般般心地濁,句句話頭清,得勢欺人重,失時禍不輕。

     又 澄神知道大,絕慮覺身空。

    了見元初妙,慧光無不通。

     又 三田丹寶實,四海自馳名。

    吾道千年遇,先師萬裡行。

     題山水石硯屏 妙有通神化,虛無含至靈。

    能知天地始,元氣自分形。

     因魔示衆 逢魔無動念,臨事易安心。

    叮囑門中士,再三惜寸陰。

     又 天魔難改節,人事易勞心。

    叮囑門中士,再三惜寸陰。

     又 魔深重發志,事淺愈防心。

    叮囑門中士,再三惜寸陰。

     又 因魔成實德,遇境見真心。

    叮囑門中士,再三惜寸陰。

     又 卻魔憑有慧,滅我用無心。

    叮囑門中士,再三惜寸陰。

     又 千魔無濁行,百煉盡凡心。

    叮囑門中士,再三惜寸陰。

     五華山寄王子正三絕 未明三島約,且喜五華春。

    雖則近人世,幸然已出塵。

     又 暮年知短景,度日謝長春。

    訓我離三毒,應當出六塵。

     又 五華觀不足。

    四季盡如春。

    終日翛然坐,卻無一點塵。

     古調詩 同道友遊大山寺 山重疊,河灣環,道友邀子上大山。

    山上雲庵三兩間,坐中無個不開顔。

     乙未清明過晉祠 今太原,古太原,今古相參事杳然。

    唯有晉祠廟前水,湛湛清流不記年。

     食豆粥寄燕京道衆 苦苣菜軟,慕豆粥薄,二味從來偏愛,一真永得安樂。

    食罷後,四大沖和;飽足時,六神踴躍。

    老來得這些受用,把世間事,都盡忘卻。

     語錄 示門人天真道人 全真之教,專於性命道德之妙,今之學者,多不參同。

    予從得道之士丘劉譚馬,三十年間,口傳心受妙語玄言、日用罪福,何啻千萬。

    雖是達理,真功實行常虧,難以超凡入聖耳。

    今隴西公出家年深,斯者不期而會,堅求予平昔所得師真之微言,以為己用,兼誨後學。

    不得已,略書數端耳。

     夫道者本不遠人,奈人自遠之耳。

    人知道釋性命為一者多矣,差别者亦多矣。

    不知行持本有妙性,都無眷處,慧命相資,助一性真定,入大無礙法門,混而為真一,永超生滅,得靈通自在,目前有驗,是為妙道也。

    如學人堅固行持,未至於了達,乃宿功有阙也。

    至如一志盡死不堕者,再出頭便是通達之人,聖賢不肯放過,輕提挈則心地便開通,道不為難矣。

    師言:要明萬法,又要不着萬法。

    既不着萬法,是諸法空相也。

    着法者,是執指也,不着法者,知指處也。

    既知指處,是謂諸法皆空也。

    以此明白,便是個無拘自在,希言保命之人。

    更加物上施為能轉換,決斷慷慨,不染不着,内外融通,積功累行。

    朝夕於是,至如便不飛升,做得個超群拔俗,有見識好漢,遇觸處無心。

    假使聰明快言語底人,道他不着,難為指點也。

    欲要前程,未死之間不可虛度時光,寸陰可惜。

    既為學道之人,須要參到個實際處。

    於師友教誨不可日阙,雖自己通明,亦當切磋行持,以至於見效耳。

    以此方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今略書數事,皆得道之人微言教誨於予。

    伏願同志者共行,超於彼岸耳。

     直言 示重陽宮佑德觀道衆 祖庭因緣,非小補耳,不同他處。

    此乃是上天容許衆聖闡化,教門基業之地。

    既在門下者,重興修建,須憑真實行,用志誠心,遇魔阻不生退怠。

    一志積功累行,方可消得此個地面。

    道人會意,積功一分,比他處十倍,如作業亦然。

    若功業大,則非要我知,惟望衆聖知之。

    如動得衆聖真差遣我前去,親自點勘,汝等勞心請求,望我前去。

    若積功者少,造罪者多,一朝禍至,非小事也。

    今者人回以真實之語,布告重陽宮佑德觀道衆,各令通知耳。

    伏望有志道人,再三詳審前件語言,於汝等深有利益。

    汝等休疑惑,便當誠心下手,不可遲慢。

    衆真必無虛負汝處。

     七言絕句 重陽将近,袁真人會五華觀,詩贈之。

     五華雖則三春秀,莫比閑遊九月來。

     萬木斑斓山似錦,群仙聚會小蓬萊。

     寄段真卿諸公 萬朵金蓮同結實,五華秋暮正當時。

     氫陽嘉會人難遇,報與雲朋早要知。

     答王子正 休心何必更休書,見盡情忘複太初。

     觀透經中無礙處,自然心地便清虛。

     葆光集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