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針灸歌賦

關燈
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

    欲令腠密,然後吸氣;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

    以上總要,于其盡矣。

     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

    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三曰陽中之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

    四曰陰中之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瀉後補也。

    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

    法其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

    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卧針五七吸,待上行。

    亦可龍虎交戰,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針。

    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

    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

    扶針直插,複向下納,回陽倒陰。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複再施。

     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血,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舡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

    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員,兼之左右,搖而振之。

    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

    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複進其元,上下左右,四圍飛旋。

    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有定息寸數。

    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

    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雖然病有三因,皆從氣血。

    針分八法,不離陰陽。

    蓋經絡晝夜之循環,呼吸往來之不息。

    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競生,譬如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溪谷,值歲時風雨均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

    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澇,使水道湧竭不同,災傷遂至。

    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于旱澇也。

    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軒岐古遠,盧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

    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

    豈世上之常辭,庸流之泛術,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悅于心。

    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應于目,述自先賢,傳之後學,用針之士,有志于斯。

    果能洞造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疴,有緣者遇針到病除,随手而愈。

     靈光賦 黃帝岐伯針灸訣,依他經裡分明說。

     三陰三陽十二經,更有兩經分八脈。

     靈光典注極幽深,偏正頭疼瀉列缺。

     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聾氣痞聽會間。

     兩鼻□衄針禾髎,鼻窒不聞迎香間。

     治氣上壅足三裡,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疼手顫針少海,少澤應除心下寒。

     兩足拘攣覓陰市,五般腰痛委中安。

     脾俞不動瀉丘墟,複溜治腫如神醫。

     犢鼻治療風邪痰,住喘腳痛昆侖愈。

     後跟痛在仆參求,承山筋轉并久痔。

     足掌下去尋湧泉,此法千金莫妄傳。

     此穴多治婦人疾,男蠱女孕兩病痊。

     百會鳩尾治痢疾,大小腸俞大小便。

     氣海血海療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堅。

     傷寒過經期門應,氣刺兩乳求太淵。

     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閒使治邪癫。

     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口流涎。

     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

     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

     陰蹻陽蹻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

     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蹻陽蹻與三裡。

     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

     膏肓豈止治百病,灸得玄切病須愈。

     針灸一穴緻病除,學者尤宜加仔細。

     悟得明師流注法,頭目有病針四肢。

     針有補瀉明呼吸,穴應五行順四時。

     悟得人身中造化,此歌依舊是筌諦。

     流注通玄指要賦 《針經指南》 望聞問切,推明得病之原;補瀉迎随,揭示用針之要。

    予于是學,自古迄今,雖常覃思以研精,竟未鈎玄而索隐。

    俄經傳之暇日,承外舅之訓言,雲及世紛,續推兵擾。

    其人也,神無依而心無定;可病之,精必奪而氣必衰。

    兼方國以亂而隔殊,醫物絕商而那得。

    設方有效,曆市無求。

    不若砭功,立排疾勢。

    既已受教,遂敏求師,前後僅十七年,無一二真個輩。

    後避屯于蔡邑,方獲訣于李君,斯人以針道救疾也,除疼痛于目前,愈瘵疾于指下。

    信所謂伏如橫弩,應若發機,萬舉萬全,百發百中者也。

    加以好生之念,素無竊利之心。

    嘗謂予曰:天寶不付于非仁,聖道須傳于賢者。

    仆不自揆,遂仲有求之懇,獲垂無吝之誠。

    授穴之所秘者,四十有三;療疾而弗瘳者,萬千無一。

    遂銘諸心,而著之髓,務拯其困,而扶其危。

    而後除疼痛迅若手拈,破結聚渙如冰釋。

    夫針者也,果神矣哉!然念茲穴俞而或忘,借其聲律則易記。

    辄裁八韻,賦就一篇。

    讵敢匿于己私,庶共傳于同志。

    壬辰重九前二日謹題。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工開聖理之深。

    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

    原夫絡别支殊,經交錯綜,或溝池溪谷以歧異,或山海丘陵而隙共。

    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

    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法捷而明,曰迎随而得用。

    且如行步難移,太沖最奇。

    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癡。

    風傷項急,始求于風府;頭暈目眩,要覓于風池。

    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

    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腦昏目赤,瀉攢竹以偏宜。

     但見苦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

    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

    太白宣導于氣沖,陰陵開通于水道。

    腹膨而脹,奪内庭以休遲;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

     大抵腳腕痛,昆侖解愈;股膝痛,陰市能醫。

    癇發癲狂兮,憑後溪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閒使以扶持。

    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以,勞宮退胃翻心痛以何疑。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疼,王公謂此;三裡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黃,然骨瀉腎。

    行間治膝腫目疾,尺澤去肘疼筋緊。

    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室無聞,迎香可引。

    肩井除兩髀難任,攢竹療頭疼不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蔑冷淚,臨泣尤準。

    髋骨将腿痛以祛殘,腎俞把腰疼而瀉盡。

    以見越人治屍厥于維會,随手而蘇;文伯瀉死胎于陰交,應針而殒。

     聖人于是察麻與痛,分實與虛,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内而出欤。

    以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

    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據四百四之疾證,件件皆除。

    故得夭枉都無,跻斯民于壽域,幾微已判,彰往古之玄書。

    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裡。

    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

    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則即止。

    頭項痛,拟後溪以安然;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

    夫用針之士,于此理苟明者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撚指。

     千金十一穴歌 徐氏《針灸大全》 三裡内庭穴,肚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委中昆侖穴。

     胸項如有痛,後溪并列缺。

     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

     可補即留久,當瀉即疏洩。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勝玉歌 楊氏《針灸大成》 勝玉歌兮不虛言,此是楊家真秘傳, 或針或灸依法語,補瀉迎随随手撚。

     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 後溪鸠尾及神門,治療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針三分,家傳灸七壯。

     髀疼要針肩井穴,耳閉聽會莫遲延。

     針一寸半,不宜停。

    經言禁灸,家傳灸七壯。

     胃冷下脘卻為良,眼病須覓清冷淵。

     霍亂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

     脾疼背痛中渚瀉,頭風眼痛上星專。

     頭項強急承漿保,牙腮疼緊大迎全。

     行間可治膝腫病,尺澤能醫筋拘攣。

     若人行步苦艱難,中封太沖針便痊。

     腳背痛時商丘刺,瘰疬少海天井邊。

     筋疼閉結支溝穴,頜腫喉閉少商前。

     脾心痛急尋公孫,委中驅療腳風纏。

     瀉卻人中及頰車,治療中風口吐沫。

     五瘧寒多熱更多,間使大杼真妙穴。

     經年或變勞怯者,痞滿臍旁章門決。

     噎氣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壯除膈熱。

     目内紅痛苦皺眉,絲竹攢竹亦堪醫。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卻須當灸肺俞。

     更有天突與筋縮,小兒吼閉自然疏。

     兩手酸疼難執物,曲池合谷共肩髃。

     臂疼背痛針三裡,頭風頭痛灸風池。

     腸鳴大便時洩瀉,臍旁兩寸灸天樞。

     諸般氣症從何治,氣海針之灸亦宜。

     小腸氣痛歸來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中空穴,從腎俞穴量下三寸,各開三寸是穴,灸十四壯,向外針一寸半,此即膀胱經之中髎也。

     腿股轉酸難移步,妙穴說與後人知。

     環跳風市及陰市,瀉卻金針病自除。

     陰市雖雲禁灸,家傳亦灸七壯。

     熱瘡臁内年年發,血海尋來可治之。

     兩膝無端腫如鬥,膝眼三裡艾當施。

     兩股轉筋承山刺,腳氣複溜不須疑。

     踝跟骨痛灸昆侖,更有絕骨共丘墟。

     灸罷大敦除疝氣,陰交針入下胎衣。

     遺精白濁心俞治,心熱口臭大陵驅。

     腹脹水分多得力,黃疸至陽便能離。

     肝血盛兮肝俞瀉,痔疾腸風長強欺。

     腎敗腰疼小便頻,督脈兩旁腎俞除。

     六十六穴施應驗,故成歌訣顯針奇。

     四總穴歌 徐氏《針灸大全》 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席弘賦 徐氏《針灸大全》 凡欲行針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随訣。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陰陽男女别。

     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

     列缺頭疼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

     誰知天突治喉風,虛喘須尋三裡中。

     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

     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

     心疼手顫少海閒,若要根除覓陰市。

     但患傷寒兩耳聾,金門聽會疾如風。

     五般肘痛尋尺澤,太淵針後卻收功。

     手足上下針三裡,食癖氣塊憑此取。

     鳩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湧泉人不死。

     胃中有積刺璇玑,三裡功多人不知。

     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

     大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遲。

     委中專治腰間痛,腳膝腫時尋至陰。

     氣滞腰疼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

     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裡随呼吸。

     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經猶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生産難。

     耳内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裡穴。

     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逢人容易說。

     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癫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

     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内随針氣自消。

     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