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針灸歌賦
關燈
小
中
大
百症賦
《大成》引《聚英》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囪會連于玉枕,頭風療以金針。
懸顱、颔厭之中,偏頭痛止;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
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
目眩兮,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
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目覺目荒目荒,急取養老、天柱。
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
廉泉、中沖,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直追。
耳門、絲竹空,住牙疼于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喎于片時。
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陽谷、俠溪、颔腫口噤并治;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内無聞之苦,複溜祛舌幹口燥之悲。
啞門、關沖,舌緩不語而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嗫嚅而休遲。
太沖瀉唇喎以速愈,承漿瀉牙疼而即移。
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于天柱;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經渠。
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于三裡;半身不遂,陽陵遠達于曲池。
建裡、内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凄。
久知脅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腹内腸鳴,下脘、陷谷能平。
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
膈疼飲蓄難禁,膻中、巨阙便針。
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髎宜征。
胸滿項強,神藏、璇玑已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
脊強兮水道、筋縮,目眩兮顴髎、大迎。
痙病非顱息而不愈,臍風須然谷而易醒。
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後溪、環跳,腿疼刺而即輕。
夢魇不甯,厲兌相諧于隐白;發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門。
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反張悲哭,仗天沖、大橫須精。
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發熱仗少沖、曲池之津。
歲熱時行,陶道複求肺俞理;風痫常發,神道須還心俞甯。
濕寒濕熱下髎定,厥寒厥熱湧泉清。
寒栗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煩心嘔吐,幽門閉徹玉堂明。
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腎竭;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
痨瘵傳屍,趨魄戶、膏肓之路;中邪霍亂,尋陰谷、三裡之程。
治疸消黃,諧後溪、勞宮而看,倦言嗜卧,往通裡、大鐘而明。
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
刺長強于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針三陰于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陰郄、後溪,治盜汗之多出。
脾虛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
鼻痔必取龈交,瘿氣須求浮白。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五裡、臂臑,生疬瘡而能治。
至陰、屏翳,療癢疾之疼多;肩髃、陽溪,消隐風之熱極。
抑又論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
帶下産崩,沖門氣沖宜審;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
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瘤而最良。
脫肛趨百會、尾翠之所,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
中脘主乎積痢,外丘捜乎大腸。
寒瘧兮商陽、太溪驗,痃癖兮沖門、血海強。
夫醫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為;針乃理之淵微,須至人之指教。
先究其病源,後攻其穴道,隨手見功,應針取效。
方知玄裡之玄,始達妙中之妙。
此篇不盡,略舉其要。
針經标幽賦 《針經指南》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察歲時于天道,定形氣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髒腑虛實,須向經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正經十二,别絡走三百餘支;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識迎随,須明逆順;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
氣之至也,若魚吞鈎餌之浮沉;氣未至也,似閑處幽堂之深邃。
氣速至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衆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滞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
循機扪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桢于毫發,同貫多歧。
可平五髒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玑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陽蹻陽維并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跷陰維任帶沖,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
二陵二跷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
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明标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
豈不聞髒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滞,而求原别交會之道。
更窮四根三結,依标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交經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巨刺與缪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沉浮而辨髒腑之寒溫。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内而欲針溫。
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内慕,如待貴人。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沒昏。
推于十幹十變,知孔穴之開阖;論其五行五髒,察日時之旺衰。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陰交陽别,而定血暈;陰跷陰維,而下胎衣。
痹厥偏枯,迎随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候之。
必準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内之呆癡。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心脹咽痛,針太沖而必除;脾痛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胸滿腹痛刺内關,脅疼肋痛針飛虎。
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
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
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曆利小便,醫大人水蠱。
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循捫彈怒,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納進搓,随濟左而補暖。
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饑飽醉勞而切忌。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得蘇;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複醒。
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複射;懸鐘、環跳,華佗刺跛足而立行。
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
刺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取少陽與交别,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嗟夫!去聖逾遠,此道漸墜。
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衍其能而犯禁忌。
愚庸志淺,難契于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長桑君天星秘訣歌 徐氏《針灸大全》 天星秘訣少人知,此法專分前後施。
若是胃中停宿食,後尋三裡起璇玑。
脾病血氣先合谷,後刺三陰交莫遲。
如中鬼邪先間使,手臂攣痹取肩髃。
腳若轉筋并眼花,先針承山次内踝。
腳氣酸疼肩井先,次尋三裡陽陵泉。
如是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後湧泉。
耳鳴腰痛先五會,次針耳門三裡内。
小腸氣痛先長強,後刺大敦不要忙。
足緩難行先絕骨,次尋條口及沖陽。
牙疼頭痛兼喉痹,先刺二間後三裡。
胸膈痞滿先陰交。
針到承山飲食喜。
肚腹浮腫脹膨膨,先針水分瀉建裡。
傷寒過經不出汗,期門三裡先後看。
寒瘧面腫及腸鳴,先取合谷後内庭。
冷風濕痹針何處,先取環跳次陽陵。
指痛攣急少商好,依法施之無不靈。
此是桑君真口訣,時醫莫作等閑輕。
梓岐風谷飛經走氣撮要金針賦 徐氏《針灸大全》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
須要明于補瀉,方可起于傾危。
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
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
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
男女上下,憑腰分之。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陰升陽降,出入之機。
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随。
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
更觀原氣厚薄;淺深之刺尤宜。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
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
左與右有異,胸與背不同。
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
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
搓則去病,彈則補虛。
肚腹盤旋,扪為穴閉。
重沉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
一十四法,針要所備。
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
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
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
氣速效速,氣遲效遲。
死生貴賤,針下皆知。
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虛,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且夫下針之法,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随咳下針。
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
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
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
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于地,得氣瀉之。
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複至于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
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以袖掩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
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複人之分。
欲氣上行,将針右撚,欲氣下行,将針左撚。
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
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撚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複向下納,使氣不回。
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
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
出之者,其病即複,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
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瀉
囪會連于玉枕,頭風療以金針。
懸顱、颔厭之中,偏頭痛止;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
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
目眩兮,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
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目覺目荒目荒,急取養老、天柱。
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
廉泉、中沖,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直追。
耳門、絲竹空,住牙疼于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喎于片時。
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陽谷、俠溪、颔腫口噤并治;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内無聞之苦,複溜祛舌幹口燥之悲。
啞門、關沖,舌緩不語而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嗫嚅而休遲。
太沖瀉唇喎以速愈,承漿瀉牙疼而即移。
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于天柱;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經渠。
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于三裡;半身不遂,陽陵遠達于曲池。
建裡、内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凄。
久知脅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腹内腸鳴,下脘、陷谷能平。
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
膈疼飲蓄難禁,膻中、巨阙便針。
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髎宜征。
胸滿項強,神藏、璇玑已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
脊強兮水道、筋縮,目眩兮顴髎、大迎。
痙病非顱息而不愈,臍風須然谷而易醒。
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後溪、環跳,腿疼刺而即輕。
夢魇不甯,厲兌相諧于隐白;發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門。
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反張悲哭,仗天沖、大橫須精。
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發熱仗少沖、曲池之津。
歲熱時行,陶道複求肺俞理;風痫常發,神道須還心俞甯。
濕寒濕熱下髎定,厥寒厥熱湧泉清。
寒栗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煩心嘔吐,幽門閉徹玉堂明。
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腎竭;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
痨瘵傳屍,趨魄戶、膏肓之路;中邪霍亂,尋陰谷、三裡之程。
治疸消黃,諧後溪、勞宮而看,倦言嗜卧,往通裡、大鐘而明。
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
刺長強于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針三陰于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陰郄、後溪,治盜汗之多出。
脾虛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
鼻痔必取龈交,瘿氣須求浮白。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五裡、臂臑,生疬瘡而能治。
至陰、屏翳,療癢疾之疼多;肩髃、陽溪,消隐風之熱極。
抑又論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
帶下産崩,沖門氣沖宜審;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
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瘤而最良。
脫肛趨百會、尾翠之所,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
中脘主乎積痢,外丘捜乎大腸。
寒瘧兮商陽、太溪驗,痃癖兮沖門、血海強。
夫醫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為;針乃理之淵微,須至人之指教。
先究其病源,後攻其穴道,隨手見功,應針取效。
方知玄裡之玄,始達妙中之妙。
此篇不盡,略舉其要。
針經标幽賦 《針經指南》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察歲時于天道,定形氣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髒腑虛實,須向經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正經十二,别絡走三百餘支;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識迎随,須明逆順;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
氣之至也,若魚吞鈎餌之浮沉;氣未至也,似閑處幽堂之深邃。
氣速至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衆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滞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
循機扪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桢于毫發,同貫多歧。
可平五髒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玑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陽蹻陽維并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跷陰維任帶沖,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
二陵二跷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
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明标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
豈不聞髒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滞,而求原别交會之道。
更窮四根三結,依标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交經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巨刺與缪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沉浮而辨髒腑之寒溫。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内而欲針溫。
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内慕,如待貴人。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沒昏。
推于十幹十變,知孔穴之開阖;論其五行五髒,察日時之旺衰。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陰交陽别,而定血暈;陰跷陰維,而下胎衣。
痹厥偏枯,迎随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候之。
必準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内之呆癡。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心脹咽痛,針太沖而必除;脾痛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胸滿腹痛刺内關,脅疼肋痛針飛虎。
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
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
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曆利小便,醫大人水蠱。
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循捫彈怒,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納進搓,随濟左而補暖。
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饑飽醉勞而切忌。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得蘇;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複醒。
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複射;懸鐘、環跳,華佗刺跛足而立行。
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
刺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取少陽與交别,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嗟夫!去聖逾遠,此道漸墜。
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衍其能而犯禁忌。
愚庸志淺,難契于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長桑君天星秘訣歌 徐氏《針灸大全》 天星秘訣少人知,此法專分前後施。
若是胃中停宿食,後尋三裡起璇玑。
脾病血氣先合谷,後刺三陰交莫遲。
如中鬼邪先間使,手臂攣痹取肩髃。
腳若轉筋并眼花,先針承山次内踝。
腳氣酸疼肩井先,次尋三裡陽陵泉。
如是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後湧泉。
耳鳴腰痛先五會,次針耳門三裡内。
小腸氣痛先長強,後刺大敦不要忙。
足緩難行先絕骨,次尋條口及沖陽。
牙疼頭痛兼喉痹,先刺二間後三裡。
胸膈痞滿先陰交。
針到承山飲食喜。
肚腹浮腫脹膨膨,先針水分瀉建裡。
傷寒過經不出汗,期門三裡先後看。
寒瘧面腫及腸鳴,先取合谷後内庭。
冷風濕痹針何處,先取環跳次陽陵。
指痛攣急少商好,依法施之無不靈。
此是桑君真口訣,時醫莫作等閑輕。
梓岐風谷飛經走氣撮要金針賦 徐氏《針灸大全》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
須要明于補瀉,方可起于傾危。
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
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
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
男女上下,憑腰分之。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陰升陽降,出入之機。
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随。
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
更觀原氣厚薄;淺深之刺尤宜。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
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
左與右有異,胸與背不同。
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
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
搓則去病,彈則補虛。
肚腹盤旋,扪為穴閉。
重沉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
一十四法,針要所備。
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
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
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
氣速效速,氣遲效遲。
死生貴賤,針下皆知。
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虛,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且夫下針之法,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随咳下針。
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
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
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
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于地,得氣瀉之。
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複至于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
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以袖掩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
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複人之分。
欲氣上行,将針右撚,欲氣下行,将針左撚。
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
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撚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複向下納,使氣不回。
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
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
出之者,其病即複,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
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