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謙之案:各本「無」下均有「常」字,敦煌本、顧歡本無。
又北堂書鈔七引「姓」下無「心」字,禦覽四百一引「姓」下有「之」字。
案此言聖人不師心自用,唯以百姓之心為心而已。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嚴可均曰:「得善信者」,各本作「德善」,下句亦然。
禦注脫「信」字。
羅振玉曰:「德」字,景龍本、敦煌本均作「得」。
謙之案:嚴、傅、遂州本及顧本引節解,強本成疏及榮注引經文,亦均作「得」。
嚴、傅本「得善矣」,節解與禦覽七六引同。
柰卷、室町、顧、範、彭、趙本作「德善矣,德信矣」。
治要引無「得善」與「得信」字。
李道純曰:「『德善』『德信』下,或加『矣』字者,非。
」 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
嚴可均曰:「怵怵」,禦注作「惵惵」,河上作「惔惔」,王弼作「歙歙」。
簡文雲:「河上作『怵』。
」高翿作「喋喋」。
羅振玉曰:案景龍、景福二本作「怵怵」,禦注本、敦煌本作「惵惵」。
「渾」,敦煌本作「混」。
畢沅曰:河上公作「怵怵」,王弼作「歙歙」,蘇靈芝書明皇注本作「惵惵」。
陸德明曰:「一本作『惵惵』,河上本作『淡淡』。
簡文雲:『河上本作怵怵。
』」今案河上公作「怵怵」,與簡文所見之本同。
古無「惵」字,作「怵怵」,「歙」、「怵」聲義相近。
謙之案:室町、柰卷、顧歡作「怵怵」,同此石。
傅、範本作「歙歙」,同王弼。
慶陽、磻溪、樓正、彭、趙作「惵惵」,同禦注。
河上注:「聖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貴,不敢驕奢。
」是河上本作「怵怵」,簡文雲「河本作怵」,是也。
唐本「怵」多作「惵」,蓋本嚴注。
嚴君平曰:「惵惵若恢恢,言虛心以包萬方也。
」 彭耜釋文曰:「歙歙固無義,惵惵亦無理。
愚意惵惵當作○○,危懼貌。
蓋字之訛也。
」謙之案:玉篇:「惵,徒煩切,恐懼也。
」「怵,恥律切,懼也。
」又說文:「怵,恐也。
」廣雅釋诂二:「怵,懼也。
」釋訓:「怵惕,恐懼也。
」禮記祭統:「心怵而奉之以禮。
」孟子:「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是「惵惵」與「怵怵」均為恐懼之貌,義通。
又案「渾其心」,遂州、景福、禦注、慶陽、磻溪、樓正、柰卷、室町、河上、顧、高、趙并同此石。
嚴遵、彭耜無「其」字,傅本作「渾渾焉」,範本作「渾心焉」。
範雲:「嚴遵,王弼同古本。
」案渾其心,即渾渾沌沌之意。
呂覽大樂篇:「渾渾沌沌。
」文選江賦注:「渾渾沌沌,雞卵未分也。
」左傳文十八「謂之渾敦」,注:「不開通之貌。
」 劉師培曰:案此文「聖人在天下」句,「歙歙為」句,「在」疑「任」
謙之案:各本「無」下均有「常」字,敦煌本、顧歡本無。
又北堂書鈔七引「姓」下無「心」字,禦覽四百一引「姓」下有「之」字。
案此言聖人不師心自用,唯以百姓之心為心而已。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嚴可均曰:「得善信者」,各本作「德善」,下句亦然。
禦注脫「信」字。
羅振玉曰:「德」字,景龍本、敦煌本均作「得」。
謙之案:嚴、傅、遂州本及顧本引節解,強本成疏及榮注引經文,亦均作「得」。
嚴、傅本「得善矣」,節解與禦覽七六引同。
柰卷、室町、顧、範、彭、趙本作「德善矣,德信矣」。
治要引無「得善」與「得信」字。
李道純曰:「『德善』『德信』下,或加『矣』字者,非。
」 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
嚴可均曰:「怵怵」,禦注作「惵惵」,河上作「惔惔」,王弼作「歙歙」。
簡文雲:「河上作『怵』。
」高翿作「喋喋」。
羅振玉曰:案景龍、景福二本作「怵怵」,禦注本、敦煌本作「惵惵」。
「渾」,敦煌本作「混」。
畢沅曰:河上公作「怵怵」,王弼作「歙歙」,蘇靈芝書明皇注本作「惵惵」。
陸德明曰:「一本作『惵惵』,河上本作『淡淡』。
簡文雲:『河上本作怵怵。
』」今案河上公作「怵怵」,與簡文所見之本同。
古無「惵」字,作「怵怵」,「歙」、「怵」聲義相近。
謙之案:室町、柰卷、顧歡作「怵怵」,同此石。
傅、範本作「歙歙」,同王弼。
慶陽、磻溪、樓正、彭、趙作「惵惵」,同禦注。
河上注:「聖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貴,不敢驕奢。
」是河上本作「怵怵」,簡文雲「河本作怵」,是也。
唐本「怵」多作「惵」,蓋本嚴注。
嚴君平曰:「惵惵若恢恢,言虛心以包萬方也。
」 彭耜釋文曰:「歙歙固無義,惵惵亦無理。
愚意惵惵當作○○,危懼貌。
蓋字之訛也。
」謙之案:玉篇:「惵,徒煩切,恐懼也。
」「怵,恥律切,懼也。
」又說文:「怵,恐也。
」廣雅釋诂二:「怵,懼也。
」釋訓:「怵惕,恐懼也。
」禮記祭統:「心怵而奉之以禮。
」孟子:「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是「惵惵」與「怵怵」均為恐懼之貌,義通。
又案「渾其心」,遂州、景福、禦注、慶陽、磻溪、樓正、柰卷、室町、河上、顧、高、趙并同此石。
嚴遵、彭耜無「其」字,傅本作「渾渾焉」,範本作「渾心焉」。
範雲:「嚴遵,王弼同古本。
」案渾其心,即渾渾沌沌之意。
呂覽大樂篇:「渾渾沌沌。
」文選江賦注:「渾渾沌沌,雞卵未分也。
」左傳文十八「謂之渾敦」,注:「不開通之貌。
」 劉師培曰:案此文「聖人在天下」句,「歙歙為」句,「在」疑「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