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于可欲」,誤也。
其上文曰:「夫上侵弱君,而下傷人民者,大罪也。
」則本是「罪」字明矣。
劉師培曰:俞說是。
韓非子解老篇「禍」字涉上文「君禍」而訛。
又喻老篇亦引此三語,正作「罪莫大于可欲」。
且承上文「以名号為罪,以城與地為罪」言,則老子本文作「罪」明矣。
惟韓非子解老、喻老二篇引「咎莫大于欲得」句,「大」均作「憯」,解老篇「得」又作「利」。
又解老篇此語上文雲「苦痛雜于腸胃之間則傷人也憯,憯則退而自咎」,即釋此「憯」字之義也。
「憯」與「痛」同,猶言「禍莫痛于欲得」也。
老子古本亦必作「憯」,傅本猶然。
今本作「大」,蓋後人以上語「大」字律之耳。
至于解老篇「得」作「利」,則涉上文「欲利」而訛,顧千裡識誤謂仍當作「得」,是也。
謙之案:「大」作「憯」,是也。
「憯」與「甚」通。
敦、遂本作「甚」、傅、範本作「憯」。
範曰:「憯音慘,痛也。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憯』字亦作『大』,韓非作『咎莫憯于欲利』,李約『憯』作『甚』。
說文解字:『憯,痛也。
』古音甚,憯同。
」 馬叙倫曰:成疏、羅卷作「甚」。
成疏曰:「其為咎責,莫甚于斯。
」是成亦作「甚」。
「甚」借為「憯」,聲同侵類。
說文「○」重文作「○」,是其例證。
故知足之足,常足。
嚴可均曰:「常足」,禦注、王弼作「常足矣」。
羅振玉曰:敦煌本無「故」字、「矣」字。
謙之案:嚴遵本亦無「故」字,遂州本無「矣」字,韓詩外傳引有。
司馬光本無「之足」二字。
韓非喻老引「知足之為足矣」,文選東京賦注引「知足常足」。
案「足」字從止,即「趾」字,故義為止。
易「鼎折足」,鄭注:「無事曰趾,陳設曰足。
」漢書五行志:「足者止也。
」二十八章「常德乃足」,河上注:「止也。
」 劉鹹炘曰:「知止即知反。
經屢言知足,即知止,知止謂保富貴也,相對往來皆不常久,必反乃為常,乃能久。
」常久,實老子之宗旨。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
姚文田:欲、足韻(六屋入聲)。
鄧廷桢、奚侗同。
高本漢、陳柱:欲、足、得、足韻。
案吳澄雲:「『糞』下有『車』字,車、郊協韻。
」車,魚部,郊,霄部,易順鼎謂車、郊音亦相遠,是也。
魏源老子本義曰:「『靜勝寒』三句,或謂此當屬下章,蓋正、糞為韻,而有道卻走馬,即清靜治天下之效也。
姑存其疑。
」案正、糞為韻,更所未詳。
此章以道、郊為韻。
道,幽部,郊,霄部,此幽、宵通韻,與四十章笑、道為韻同例。
吳棫韻補入聲一屋:「得」,得失。
老子:「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欲得。
」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 右景龍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四十三字,河上本四十四字,王本三十九字,傅、範本四十五字。
河上本題「儉欲第四十六」,王本題「四十六章」,範本題「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其上文曰:「夫上侵弱君,而下傷人民者,大罪也。
」則本是「罪」字明矣。
劉師培曰:俞說是。
韓非子解老篇「禍」字涉上文「君禍」而訛。
又喻老篇亦引此三語,正作「罪莫大于可欲」。
且承上文「以名号為罪,以城與地為罪」言,則老子本文作「罪」明矣。
惟韓非子解老、喻老二篇引「咎莫大于欲得」句,「大」均作「憯」,解老篇「得」又作「利」。
又解老篇此語上文雲「苦痛雜于腸胃之間則傷人也憯,憯則退而自咎」,即釋此「憯」字之義也。
「憯」與「痛」同,猶言「禍莫痛于欲得」也。
老子古本亦必作「憯」,傅本猶然。
今本作「大」,蓋後人以上語「大」字律之耳。
至于解老篇「得」作「利」,則涉上文「欲利」而訛,顧千裡識誤謂仍當作「得」,是也。
謙之案:「大」作「憯」,是也。
「憯」與「甚」通。
敦、遂本作「甚」、傅、範本作「憯」。
範曰:「憯音慘,痛也。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憯』字亦作『大』,韓非作『咎莫憯于欲利』,李約『憯』作『甚』。
說文解字:『憯,痛也。
』古音甚,憯同。
」 馬叙倫曰:成疏、羅卷作「甚」。
成疏曰:「其為咎責,莫甚于斯。
」是成亦作「甚」。
「甚」借為「憯」,聲同侵類。
說文「○」重文作「○」,是其例證。
故知足之足,常足。
嚴可均曰:「常足」,禦注、王弼作「常足矣」。
羅振玉曰:敦煌本無「故」字、「矣」字。
謙之案:嚴遵本亦無「故」字,遂州本無「矣」字,韓詩外傳引有。
司馬光本無「之足」二字。
韓非喻老引「知足之為足矣」,文選東京賦注引「知足常足」。
案「足」字從止,即「趾」字,故義為止。
易「鼎折足」,鄭注:「無事曰趾,陳設曰足。
」漢書五行志:「足者止也。
」二十八章「常德乃足」,河上注:「止也。
」 劉鹹炘曰:「知止即知反。
經屢言知足,即知止,知止謂保富貴也,相對往來皆不常久,必反乃為常,乃能久。
」常久,實老子之宗旨。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
姚文田:欲、足韻(六屋入聲)。
鄧廷桢、奚侗同。
高本漢、陳柱:欲、足、得、足韻。
案吳澄雲:「『糞』下有『車』字,車、郊協韻。
」車,魚部,郊,霄部,易順鼎謂車、郊音亦相遠,是也。
魏源老子本義曰:「『靜勝寒』三句,或謂此當屬下章,蓋正、糞為韻,而有道卻走馬,即清靜治天下之效也。
姑存其疑。
」案正、糞為韻,更所未詳。
此章以道、郊為韻。
道,幽部,郊,霄部,此幽、宵通韻,與四十章笑、道為韻同例。
吳棫韻補入聲一屋:「得」,得失。
老子:「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欲得。
」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 右景龍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四十三字,河上本四十四字,王本三十九字,傅、範本四十五字。
河上本題「儉欲第四十六」,王本題「四十六章」,範本題「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