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章

關燈
建德」一律,「廣德」為廣大之德,與「不足」相反;「建德」為剛健之德,與「偷」相反(用俞說);「質德」為質樸之德,與「渝」相反;三德乃并文也。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隐無名。

     謙之案:法京敦乙本「無」作「無」,羅卷均作「無」。

     易順鼎曰:「大方無隅」,道德指歸論作「大方不矩」。

     顧廣圻曰:「大音希聲」,傅本「希」作「稀」,按同字也。

     王先慎曰:傅本「音」作「言」,與各本全異。

     李翹曰:呂氏春秋樂成篇首曰「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聲」,不引老子。

     夫唯道,善貸且善。

     嚴可均曰:「善貸且善」,各本作「且成」。

     羅振玉曰:敦煌本「貸」作「始」。

     謙之案:譣羅卷敦煌乙本「無名」下缺,此雲「貸」作「始」,乃據老子義本。

    傅本、諸王本、室町本作「善貸且成」,範本作「善貨且善成」,雲:「嚴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善貸且成』、今從古本。

    」今按怡蘭堂嚴本亦作「善貸且成」,與範所見不同,蓋與王本同脫一「善」字,碑本句末脫一「成」字,宜從範本增入。

    「成」與成、聲、形、名為韻。

    「貸」與莊子應帝王篇述老聃語「化貸萬物而民弗恃」之「貸」意旨相同。

    「道隐無名」,亦即莊子「有莫舉名,使物自喜」之意,所謂功成不名,立乎不測,而遊于無有者也。

     于省吾曰:景龍本作「夫唯道,善貸且善」,當脫「成」字。

    敦煌「貸」作「始」,乃聲之轉。

    周語「純明則終」,注:「終,成也。

    」又「故高明令終」,注:「終猶成也。

    」書臯陶谟「箫韶九成」,鄭注:「成猶終也。

    」是成、終互訓,義同。

    然則「善始且成」,即善始且終也。

    六十四章「慎終如始」,亦「終」「始」對文。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行、亡韻(陽部),笑、道韻(幽、宵通韻,道協音盜)。

    昧、退、類韻(脂部,昧音寐,退,吐位反)。

    谷、辱、足、偷、渝、隅韻(侯部,渝,喻蓲反,隅,俄蓲反)。

    成、聲、形、名、成韻(耕部)。

     謙之案:笑,宵部,道,幽部,幽、宵通韻。

    惟道音盜,似誤。

    「道」,徒皓切。

    古,徒苟切。

    「道」,首聲,九章與守、咎韻,十四章與有韻,四十七章與牖、少韻,此其例證。

    又谷、辱、足、偷、渝、隅一韻,姚文田、鄧廷桢分谷、辱、足一韻(六屋入聲),偷、渝、隅一韻(十三侯平聲)。

    又「建德若偷」之「偷」字,高本漢本一作「偷」,一作「輸」,皆韻。

     顧炎武曰:「行」,古音杭,引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唐韻正卷五十二庚)又曰:四句二韻,而語助「之」字,一有一無,在他詩亦有可證者。

    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行與亡為韻。

    又唐韻正卷十七,十三末:「昧」,今考古書「昧」字,有讀去聲者,有讀入聲者。

    去聲則莫佩反。

    老子「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

    又卷六十九侯:「偷」,古音俞。

    老子「建德若偷,質直若渝,大方無隅」。

     鄧廷桢曰:偷、渝、隅為韻。

    「渝」,古音讀若羭。

    詩羔裘「舍命不渝」,與「侯」為韻。

    「隅」,古音蓋讀若耦之平聲。

    詩綢缪「三星在隅」,與「逅」為韻。

    偷、渝、隅古音皆侯部字。

    又曰:俞、禺二字今音與魚、虞同,而古音皆在侯部,其從俞聲、禺聲之字,并當入侯。

    ……老子:「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直若渝,大方若隅。

    」谷、辱、足皆侯部之入聲,偷、渝皆侯部之平聲,而隅與之為韻,則從禺聲之字皆隅之類,不但如唐韻厚部所收之偶、耦、藕等字矣。

     右景龍碑本九十五字,敦煌本、河本、王本同,傅本九十七字,範本九十八字。

    河上本題「同異第四十一」,王本題「四十一章」,範本題「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