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謙之案:傅、範本「脫」作「侻」。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脫』。
古無『侻』字,作『脫』者是。
莊子、說苑作『脫』。
」 蔣錫昌曰:後漢書隗嚣公孫述列傳曰:「要之,魚不可脫于淵。
」所引同此。
惟注雲:「老子曰:『魚不可脫于泉。
』脫,失也,失泉則涸矣。
」又翟酺傳注引「淵」亦作「泉」。
是古本「淵」或作「泉」也。
謙之案:作「泉」非也。
此章淵、人為韻,宜作「淵」。
「泉」字乃唐人避高祖諱,改「淵」為「泉」。
韓非喻老篇「故曰『魚不可脫于深淵』」,王先慎曰:「深字衍。
唐避淵改深,後人回改,兼改深字耳。
」今案:唐人避諱,多改「淵」為「深」,則亦可改「淵」為「泉」也,唯「淵」字是故書。
國有利器,不可示人。
嚴可均曰:「國有」,各本作「國之」。
「可示」,各本作「可以示」。
謙之案:韓非喻老引「邦之利器」,六微篇引「邦」作「國」,「國」字是也。
莊子胠箧篇、淮南道應訓、荀子正名篇楊倞注、淮南主術訓高誘注、文選關中詩李善注、後漢書翟酺傳、杜笃傳均引作「國」。
又說苑君道篇引作「國之利器,不可以借人」。
據此,知宜作「國」,不作「邦」。
王先慎、劉師培謂「國」字為「邦」字諱改,于他章則然,此則不可一概論也。
又說苑君道引作「不可以借人」,此與六韬守土篇「無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則為人所害,而不終其世」,均用「借」字。
又淮南主術訓「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高誘注引老子曰:「國之利器,不可以假人。
」假亦借也,疑老子古本有「借」字者。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明、剛、強韻(陽部),淵、人韻(真部)。
「将欲翕之」八句無韻,非也。
鄧廷桢、姚文田:張、強韻。
奚侗:張、強、興與明韻,剛、強韻。
陳柱:張、強、興與明、強韻。
高本漢:歙、弱、廢、取、與五字與張、強、興三字相間為韻。
「取」,碑本作「奪」。
勞健曰:「按翕弱、張強、廢奪、舉與皆兩句相間成韻,當作奪。
」是也。
一說歙、弱非韻。
案「翕」,釋文:「簡文作歙,河上本作,許及反。
」 又明、剛、強或明、強為韻。
顧炎武曰:「明,古音谟郎反,今以字母求之,似當作彌郎反。
明與強為韻。
旁證:中庸:『果能此道,雖柔必強。
』」(唐韻正卷五十二庚)又:「柔,古讀如蠕。
說文○、鍒皆訓耎,魏太武改柔然為蠕蠕,則柔音如蠕,可知也。
」 又淵、人為韻。
諸家并同。
江永曰:「淵,一均切。
旁證:老子:『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證:詩『其心塞淵』韻身、人,『秉心塞淵』韻零、人、田、千。
」鄧廷桢曰:「淵古音真、先同部。
易幹九四『或躍在淵』與九五『利見大人』為韻。
詩燕燕『其心塞淵』與『寡人』為韻,定之方中『秉心塞淵』與兩『人』字為韻。
」 右景龍碑本五十三字,敦煌丁本不全,字數不明。
河上、王本五十六字,傅本五十七字,範本五十九字。
河上本題「微明第三十六」,王本題「三十六章」,範本題「将欲翕之章第三十六」。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脫』。
古無『侻』字,作『脫』者是。
莊子、說苑作『脫』。
」 蔣錫昌曰:後漢書隗嚣公孫述列傳曰:「要之,魚不可脫于淵。
」所引同此。
惟注雲:「老子曰:『魚不可脫于泉。
』脫,失也,失泉則涸矣。
」又翟酺傳注引「淵」亦作「泉」。
是古本「淵」或作「泉」也。
謙之案:作「泉」非也。
此章淵、人為韻,宜作「淵」。
「泉」字乃唐人避高祖諱,改「淵」為「泉」。
韓非喻老篇「故曰『魚不可脫于深淵』」,王先慎曰:「深字衍。
唐避淵改深,後人回改,兼改深字耳。
」今案:唐人避諱,多改「淵」為「深」,則亦可改「淵」為「泉」也,唯「淵」字是故書。
國有利器,不可示人。
嚴可均曰:「國有」,各本作「國之」。
「可示」,各本作「可以示」。
謙之案:韓非喻老引「邦之利器」,六微篇引「邦」作「國」,「國」字是也。
莊子胠箧篇、淮南道應訓、荀子正名篇楊倞注、淮南主術訓高誘注、文選關中詩李善注、後漢書翟酺傳、杜笃傳均引作「國」。
又說苑君道篇引作「國之利器,不可以借人」。
據此,知宜作「國」,不作「邦」。
王先慎、劉師培謂「國」字為「邦」字諱改,于他章則然,此則不可一概論也。
又說苑君道引作「不可以借人」,此與六韬守土篇「無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則為人所害,而不終其世」,均用「借」字。
又淮南主術訓「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高誘注引老子曰:「國之利器,不可以假人。
」假亦借也,疑老子古本有「借」字者。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明、剛、強韻(陽部),淵、人韻(真部)。
「将欲翕之」八句無韻,非也。
鄧廷桢、姚文田:張、強韻。
奚侗:張、強、興與明韻,剛、強韻。
陳柱:張、強、興與明、強韻。
高本漢:歙、弱、廢、取、與五字與張、強、興三字相間為韻。
「取」,碑本作「奪」。
勞健曰:「按翕弱、張強、廢奪、舉與皆兩句相間成韻,當作奪。
」是也。
一說歙、弱非韻。
案「翕」,釋文:「簡文作歙,河上本作,許及反。
」 又明、剛、強或明、強為韻。
顧炎武曰:「明,古音谟郎反,今以字母求之,似當作彌郎反。
明與強為韻。
旁證:中庸:『果能此道,雖柔必強。
』」(唐韻正卷五十二庚)又:「柔,古讀如蠕。
說文○、鍒皆訓耎,魏太武改柔然為蠕蠕,則柔音如蠕,可知也。
」 又淵、人為韻。
諸家并同。
江永曰:「淵,一均切。
旁證:老子:『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證:詩『其心塞淵』韻身、人,『秉心塞淵』韻零、人、田、千。
」鄧廷桢曰:「淵古音真、先同部。
易幹九四『或躍在淵』與九五『利見大人』為韻。
詩燕燕『其心塞淵』與『寡人』為韻,定之方中『秉心塞淵』與兩『人』字為韻。
」 右景龍碑本五十三字,敦煌丁本不全,字數不明。
河上、王本五十六字,傅本五十七字,範本五十九字。
河上本題「微明第三十六」,王本題「三十六章」,範本題「将欲翕之章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