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将欲翕之,必故張之;
嚴可均曰:「翕之」,河上作「之」,王弼作「○之」,簡文作「歙之」,又作「給」。
「必故」,各本作「必固」,下三句皆然。
謙之案:作「翕」是也。
傅、範皆作「翕」。
範曰:「翕,斂也,合也,聚也。
王弼同古本。
」是王本亦作「翕」,今本作「歙」。
釋文出「将欲○」,知釋文所見王本作「○」。
敦煌、景福、室町三本作「」。
畢沅曰:古無「」「○」二字。
說文解字雲:「歙,縮鼻也。
」歙有縮義,故與「張」為對,顧歡因之,亦得閉塞之義矣。
「翕」古文字,少通用。
武内義雄曰:按天文鈔河上本及景龍碑作「翕」,範應元所見王弼本亦作「翕」,韓非喻老引亦同。
似王、河兩本均作「翕」,後人改王本為「○」或「歙」,而改河上本為「」。
将欲弱之,必故強之;将欲癈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魏稼孫曰:「故張」「故強」「固興」「固與」,上二句作「故」,下二句作「固」。
嚴雲「『必故』,各本作『必固』,下三句皆然」,誤。
吳雲曰:河上公本「将欲弱之」作「使非弱之」。
謙之案:吳校亦誤,河上本作「将使弱之」。
又範本、彭耜本「将欲奪之」作「将欲取之」。
馬叙倫曰:韓非喻老篇引無「廢之」兩句。
「奪」,範及韓非喻老篇引并作「取」,說林上篇引周書亦作「取」。
各本及後漢書桓譚傳引「将欲奪之」四句,同此。
蔣錫昌曰:史記管晏列傳雲:「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索隐:「老子曰:『将欲取之,必固與之。
』」看史記用「故曰」雲雲,疑「與之為取」即本之老子「将欲取之,必固與之」而來。
是史記與索隐并作「取」也。
譣義亦以作「取」為是,當據韓非改正。
勞健曰:「興」當作「舉」,協下句「必固與之」。
「将欲奪之」,範與韓非作「将欲取之」。
範注:「取,一作奪,非古也。
」按「翕弱」「張強」「廢奪」「舉與」皆兩句相間成韻,當作「奪」無疑。
東條一堂曰:按魏策,任章曰:「周書曰:『将欲敗之,必姑輔之;将欲取之,必姑與之。
』」注:王應麟曰:「周書雲雲者,豈蘇秦所謂周書陰符者欤?老氏之言出于此。
」朱子曰:「老子為柱下史,故見此書。
」按韓非子說林所引周書,與國策同。
謙之案:呂氏春秋行論篇曰:「詩曰:『将欲毀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舉之。
』」亦與此詞異誼同,疑亦為老子所出。
又案「是謂微明」,高延第曰:「首八句即禍福盛衰倚伏之幾,天地自然之運,似幽實明。
『微明』謂微而顯也。
」 柔勝剛,弱勝強。
嚴可均曰:大典與此同。
禦注、河上、王弼作「柔弱勝剛強」,傅奕作「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謙之案:王羲之本、彭耜本、範本與傅本同。
七十八章碑本作「弱勝強,柔勝剛」,文與此倒置。
王本作「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傅本作「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均分二句。
李道純曰:「『柔弱勝剛強』分二句,非。
」 魚不可脫于淵,
「必故」,各本作「必固」,下三句皆然。
謙之案:作「翕」是也。
傅、範皆作「翕」。
範曰:「翕,斂也,合也,聚也。
王弼同古本。
」是王本亦作「翕」,今本作「歙」。
釋文出「将欲○」,知釋文所見王本作「○」。
敦煌、景福、室町三本作「」。
畢沅曰:古無「」「○」二字。
說文解字雲:「歙,縮鼻也。
」歙有縮義,故與「張」為對,顧歡因之,亦得閉塞之義矣。
「翕」古文字,少通用。
武内義雄曰:按天文鈔河上本及景龍碑作「翕」,範應元所見王弼本亦作「翕」,韓非喻老引亦同。
似王、河兩本均作「翕」,後人改王本為「○」或「歙」,而改河上本為「」。
将欲弱之,必故強之;将欲癈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魏稼孫曰:「故張」「故強」「固興」「固與」,上二句作「故」,下二句作「固」。
嚴雲「『必故』,各本作『必固』,下三句皆然」,誤。
吳雲曰:河上公本「将欲弱之」作「使非弱之」。
謙之案:吳校亦誤,河上本作「将使弱之」。
又範本、彭耜本「将欲奪之」作「将欲取之」。
馬叙倫曰:韓非喻老篇引無「廢之」兩句。
「奪」,範及韓非喻老篇引并作「取」,說林上篇引周書亦作「取」。
各本及後漢書桓譚傳引「将欲奪之」四句,同此。
蔣錫昌曰:史記管晏列傳雲:「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索隐:「老子曰:『将欲取之,必固與之。
』」看史記用「故曰」雲雲,疑「與之為取」即本之老子「将欲取之,必固與之」而來。
是史記與索隐并作「取」也。
譣義亦以作「取」為是,當據韓非改正。
勞健曰:「興」當作「舉」,協下句「必固與之」。
「将欲奪之」,範與韓非作「将欲取之」。
範注:「取,一作奪,非古也。
」按「翕弱」「張強」「廢奪」「舉與」皆兩句相間成韻,當作「奪」無疑。
東條一堂曰:按魏策,任章曰:「周書曰:『将欲敗之,必姑輔之;将欲取之,必姑與之。
』」注:王應麟曰:「周書雲雲者,豈蘇秦所謂周書陰符者欤?老氏之言出于此。
」朱子曰:「老子為柱下史,故見此書。
」按韓非子說林所引周書,與國策同。
謙之案:呂氏春秋行論篇曰:「詩曰:『将欲毀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舉之。
』」亦與此詞異誼同,疑亦為老子所出。
又案「是謂微明」,高延第曰:「首八句即禍福盛衰倚伏之幾,天地自然之運,似幽實明。
『微明』謂微而顯也。
」 柔勝剛,弱勝強。
嚴可均曰:大典與此同。
禦注、河上、王弼作「柔弱勝剛強」,傅奕作「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謙之案:王羲之本、彭耜本、範本與傅本同。
七十八章碑本作「弱勝強,柔勝剛」,文與此倒置。
王本作「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傅本作「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均分二句。
李道純曰:「『柔弱勝剛強』分二句,非。
」 魚不可脫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