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也。
而「愛」古音亦與「隐」同,故詩烝民篇毛傳訓「愛」為「隐」。
孝經訓引劉炫曰:「愛者,隐惜而結于内。
」不直訓「惜」而必訓「隐惜」者,亦以聲為訓也。
兩字之音本同,故「愛養」可為「衣養」。
傅奕本作「衣被」,則由後人不通古音,不達古義,率臆妄改耳。
可名于大。
魏稼孫曰:「不為主,可名于大」,禦注「主」下「可」上有「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之不為主」十四字。
謙之案:諸河、王本「歸之」作「歸焉而」,共十五字。
傅、範本作「故常無欲,可名于小矣(範本『于』作『為』),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共十七字。
敦煌本、遂州本、顧歡本無「常無欲」三字,餘各本與河、王本略同。
英倫、敦煌二本「焉」作「之」。
「而」字,禦注本、敦煌本無。
此三句嚴可均失校。
又案:此三句必非老子本文。
「常無欲,可名于小」,當為首章「常無,欲觀其妙」之古注。
法言孝至篇李軌注曰:「道至微妙,故曰小也。
」在此則為贅語。
敦、遂本無「常無欲」三字,亦其證也。
「可名于小」一句,與「可名于大」相偶,但審校文義,愛養萬物,可名為大,為小義不可通。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與上文「愛養萬物不為主」,實為重句,可删。
以此疑有古注語雜入。
證以景龍碑無此三句,其可信,勝他本多矣。
嚴可均曰:河上作「為大」,大典作「于大矣」,又有「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
謙之案:「于」「為」古音相近,「于大」即「為大」也。
「大」即二十五章「強為之名曰大」之「大」。
傅本作「可名于大矣」,範本作「可名為大矣」,義同。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嚴可均曰:「終不為大」,河上句末有「也」字,王弼作「以其終不為大」,大典作「以其不自大」。
羅振玉曰:河上、景龍、敦煌、禦注、景福、英倫諸本均作「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謙之案:王羲之本「大」下「故」上,有「也以其不自大」六字,傅本同王弼,範本作「是以聖人以其終不自為大」,引「嚴遵、王弼同古本」。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右、辭韻(之部,右音異,辭,去聲),居、主韻(侯、魚通韻,居,上聲,主協音諸)。
謙之案:居,魚部,主,侯部,此侯、魚通韻。
「居」本作「有」,陳柱:右、辭、有、主韻,大、大、大韻。
高本漢、武内義雄:右、辭、有韻。
又案「道汜」本又作「泛」,範應元「汜音泛」,非也。
汜當音紀,此章汜、右、辭、有、主為韻,楚辭天問汜、晦、裡韻之例。
江有诰曰:「辭」,似茲切。
按古有去聲,當之、志二部并收。
任成篇「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與右協(唐韻四聲正)。
右景龍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五十五字,河上本六十二字,王本六十一字,傅本七十三字,範本六十九字。
河上本題「任成第三十四」,王本題「三十四章」,範本題「大道汜汜兮章第三十四」。
而「愛」古音亦與「隐」同,故詩烝民篇毛傳訓「愛」為「隐」。
孝經訓引劉炫曰:「愛者,隐惜而結于内。
」不直訓「惜」而必訓「隐惜」者,亦以聲為訓也。
兩字之音本同,故「愛養」可為「衣養」。
傅奕本作「衣被」,則由後人不通古音,不達古義,率臆妄改耳。
可名于大。
魏稼孫曰:「不為主,可名于大」,禦注「主」下「可」上有「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之不為主」十四字。
謙之案:諸河、王本「歸之」作「歸焉而」,共十五字。
傅、範本作「故常無欲,可名于小矣(範本『于』作『為』),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共十七字。
敦煌本、遂州本、顧歡本無「常無欲」三字,餘各本與河、王本略同。
英倫、敦煌二本「焉」作「之」。
「而」字,禦注本、敦煌本無。
此三句嚴可均失校。
又案:此三句必非老子本文。
「常無欲,可名于小」,當為首章「常無,欲觀其妙」之古注。
法言孝至篇李軌注曰:「道至微妙,故曰小也。
」在此則為贅語。
敦、遂本無「常無欲」三字,亦其證也。
「可名于小」一句,與「可名于大」相偶,但審校文義,愛養萬物,可名為大,為小義不可通。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與上文「愛養萬物不為主」,實為重句,可删。
以此疑有古注語雜入。
證以景龍碑無此三句,其可信,勝他本多矣。
嚴可均曰:河上作「為大」,大典作「于大矣」,又有「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
謙之案:「于」「為」古音相近,「于大」即「為大」也。
「大」即二十五章「強為之名曰大」之「大」。
傅本作「可名于大矣」,範本作「可名為大矣」,義同。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嚴可均曰:「終不為大」,河上句末有「也」字,王弼作「以其終不為大」,大典作「以其不自大」。
羅振玉曰:河上、景龍、敦煌、禦注、景福、英倫諸本均作「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謙之案:王羲之本「大」下「故」上,有「也以其不自大」六字,傅本同王弼,範本作「是以聖人以其終不自為大」,引「嚴遵、王弼同古本」。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右、辭韻(之部,右音異,辭,去聲),居、主韻(侯、魚通韻,居,上聲,主協音諸)。
謙之案:居,魚部,主,侯部,此侯、魚通韻。
「居」本作「有」,陳柱:右、辭、有、主韻,大、大、大韻。
高本漢、武内義雄:右、辭、有韻。
又案「道汜」本又作「泛」,範應元「汜音泛」,非也。
汜當音紀,此章汜、右、辭、有、主為韻,楚辭天問汜、晦、裡韻之例。
江有诰曰:「辭」,似茲切。
按古有去聲,當之、志二部并收。
任成篇「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與右協(唐韻四聲正)。
右景龍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五十五字,河上本六十二字,王本六十一字,傅本七十三字,範本六十九字。
河上本題「任成第三十四」,王本題「三十四章」,範本題「大道汜汜兮章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