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善行,無轍迹;
羅振玉曰:景福本「行」下有「者」字,「善言」、「善教」、「善閉」、「善結」下并同。
廣明本同。
謙之案:室町本亦同。
嚴可均曰:「轍迹」,河上作「徹迹」,王弼作「徹迹」。
梁簡文雲:「應『車』邊,今作『彳』邊者,古字少也。
」 吳雲曰:「轍」,傅本作「徹」。
盧氏抱經釋文考異:說文無「轍」字,莊子、戰國策、史記皆以「轶」為「轍」。
案「轶」借字,實應用「轍」。
謙之案:老子書中「徹」「轍」二字,字義不同。
七十九章「無德司徹」,用「徹」字。
此章「善行無轍迹」,用「轍」字。
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五引古老子,「徹」字作○,「轍」字作○,轍為車迹。
彭耜釋文曰:「轍,李直列切。
輪輾地為轍。
」 ;善言,無瘕 」,王弼「瑕谪」」,禦注、河上作「瑕嚴可均曰:「瘕。
」,易州本同,吳雲曰:「無瑕谪」,今本作「俗字也。
謙之案:釋文出「谪」字,作「谪」亦通。
揚雄方言三「谪,怒也」,郭璞注:「相責怒。
」又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三「谪」字引古老子作○,館本、遂州本作「适」。
」皆玉疵也。
管子水地篇:「夫玉,瑕适皆見高亨曰:「瑕,精也。
」尹注「瑕适,玉疵也。
」荀子宥坐篇:「瑕适并見,情也。
」義同。
呂氏春秋舉難,猶言無」古通用,「瓋」則後起專字也。
無瑕篇:「寸之玉,必有瓋瑕。
」「适」、「疵病耳。
善計,不用籌策; 嚴可均曰:「善計」,王弼作「善數」。
「籌策」,禦注作「籌算」。
範應元曰:數,上聲。
王弼、嚴遵同古本,河上公作「計」。
羅振玉曰:河上、景龍、禦注、英倫、廣明、景福諸本均作「計」。
「籌策」,禦注、英倫二本「策」作「算」。
謙之案:禦覽六百五十九引亦作「算」,館本作「」。
論語八佾集解:「多飲少,釋文:『,籌也。
』」朱駿聲曰:「算長六寸,計曆數者,從竹從弄,會意,言常弄乃不誤也。
字亦作。
」 善閉,無關鍵不可開; 嚴可均曰:「不可開」,各本「不」上有「而」字,下句亦然。
孫礦曰:「鍵」,今本作「楗」。
紀昀曰:案「楗」原本作「鍵」。
謙之案:「關鍵」連文,傅本作「鍵」。
淮南說山訓引「善閉者不用關楗」,道應訓引亦作「鍵」。
範應元曰:楗,拒門木也,或從金傍,非也。
橫曰關,豎曰楗。
傅奕雲:「古字作○。
」 謙之案:作「○」是也。
「關」,說文:「以木橫持門戶也,從門,○聲。
」淮南子覽冥篇「城郭不關」,為「關」字本義。
此引申為閉門橫木。
「○」乃老子書中用楚方言,假借為「楗」。
方言五:「戶鑰,自關而東,陳、楚之間,謂之鍵,字亦作○。
」今案「○」為古字。
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三出「○」字,引古老子作○。
善結,無繩約不可解。
謙之案:「繩約」為連文。
說文「繩,索也。
」「約,纏束也。
」莊子骈拇篇:「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
」「約」字亦是索,繩約猶今言繩索。
左傳哀十一年公孫揮曰「人尋約,吳發短」,杜注:「約,繩也。
」儀禮既夕記「約綏約辔」,鄭注:「約,繩也。
」舊注謂約為約束之約,當非老子古義。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
是謂襲明。
嚴可均曰:「而無棄人」,各本「而」作「故」,下句亦然。
孫礦古今本考正曰:「常善救人」四句,一本無。
「故」,一作「而」。
晁說之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賴傅奕辨之爾。
東條一堂曰:按傅奕曰「是以」至「棄物
廣明本同。
謙之案:室町本亦同。
嚴可均曰:「轍迹」,河上作「徹迹」,王弼作「徹迹」。
梁簡文雲:「應『車』邊,今作『彳』邊者,古字少也。
」 吳雲曰:「轍」,傅本作「徹」。
盧氏抱經釋文考異:說文無「轍」字,莊子、戰國策、史記皆以「轶」為「轍」。
案「轶」借字,實應用「轍」。
謙之案:老子書中「徹」「轍」二字,字義不同。
七十九章「無德司徹」,用「徹」字。
此章「善行無轍迹」,用「轍」字。
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五引古老子,「徹」字作○,「轍」字作○,轍為車迹。
彭耜釋文曰:「轍,李直列切。
輪輾地為轍。
」 ;善言,無瘕 」,王弼「瑕谪」」,禦注、河上作「瑕嚴可均曰:「瘕。
」,易州本同,吳雲曰:「無瑕谪」,今本作「俗字也。
謙之案:釋文出「谪」字,作「谪」亦通。
揚雄方言三「谪,怒也」,郭璞注:「相責怒。
」又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三「谪」字引古老子作○,館本、遂州本作「适」。
」皆玉疵也。
管子水地篇:「夫玉,瑕适皆見高亨曰:「瑕,精也。
」尹注「瑕适,玉疵也。
」荀子宥坐篇:「瑕适并見,情也。
」義同。
呂氏春秋舉難,猶言無」古通用,「瓋」則後起專字也。
無瑕篇:「寸之玉,必有瓋瑕。
」「适」、「疵病耳。
善計,不用籌策; 嚴可均曰:「善計」,王弼作「善數」。
「籌策」,禦注作「籌算」。
範應元曰:數,上聲。
王弼、嚴遵同古本,河上公作「計」。
羅振玉曰:河上、景龍、禦注、英倫、廣明、景福諸本均作「計」。
「籌策」,禦注、英倫二本「策」作「算」。
謙之案:禦覽六百五十九引亦作「算」,館本作「」。
論語八佾集解:「多飲少,釋文:『,籌也。
』」朱駿聲曰:「算長六寸,計曆數者,從竹從弄,會意,言常弄乃不誤也。
字亦作。
」 善閉,無關鍵不可開; 嚴可均曰:「不可開」,各本「不」上有「而」字,下句亦然。
孫礦曰:「鍵」,今本作「楗」。
紀昀曰:案「楗」原本作「鍵」。
謙之案:「關鍵」連文,傅本作「鍵」。
淮南說山訓引「善閉者不用關楗」,道應訓引亦作「鍵」。
範應元曰:楗,拒門木也,或從金傍,非也。
橫曰關,豎曰楗。
傅奕雲:「古字作○。
」 謙之案:作「○」是也。
「關」,說文:「以木橫持門戶也,從門,○聲。
」淮南子覽冥篇「城郭不關」,為「關」字本義。
此引申為閉門橫木。
「○」乃老子書中用楚方言,假借為「楗」。
方言五:「戶鑰,自關而東,陳、楚之間,謂之鍵,字亦作○。
」今案「○」為古字。
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三出「○」字,引古老子作○。
善結,無繩約不可解。
謙之案:「繩約」為連文。
說文「繩,索也。
」「約,纏束也。
」莊子骈拇篇:「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
」「約」字亦是索,繩約猶今言繩索。
左傳哀十一年公孫揮曰「人尋約,吳發短」,杜注:「約,繩也。
」儀禮既夕記「約綏約辔」,鄭注:「約,繩也。
」舊注謂約為約束之約,當非老子古義。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
是謂襲明。
嚴可均曰:「而無棄人」,各本「而」作「故」,下句亦然。
孫礦古今本考正曰:「常善救人」四句,一本無。
「故」,一作「而」。
晁說之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賴傅奕辨之爾。
東條一堂曰:按傅奕曰「是以」至「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