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章

關燈
古之善為士者, 俞樾曰:河上公注曰:「謂得道之君也。

    」則「善為士者」,當作「善為上者」,故以得道之君釋之。

    「上」與「士」形似而誤耳。

     謙之案:俞說非也。

    依河上公注,「善為士者」,當作「善為道者」。

    傅奕本「士」作「道」,即其證。

    畢沅曰:「『道』,河上公、王弼作『士』。

    」案:作「道」是也,高翿本亦作「道」。

    馬叙倫曰:「後漢黨锢傳引作『道』,依河上注,蓋河上亦作『道』字……譣文,『道』字為是。

    今王本作『士』者,蓋六十八章之文。

    」又案此句與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誼同,與下文「保此道者」句亦遙應。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蔣錫昌曰:史記老子列傳:「老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皆此文「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之誼也。

     易順鼎曰:文選魏都賦張載注引老子曰:「古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頌。

    」 ……作「頌」者古字,作「容」者今字。

    ……強為之容,猶雲強為之狀。

     陳柱曰:「頌」之籀文為「○」,則「容」亦古假借字,不必改。

     謙之案:「不可識」,範本作「不可測」,注雲「古本」。

     豫若冬涉川, 嚴可均曰:河上「豫」作「與兮」,王弼作「豫焉」。

     羅振玉曰:「豫」,釋文:「本或作『懊』。

    」「焉」,景福本作「兮」。

    景龍、禦注、敦煌丙本無「焉」字。

     李道純曰:「豫兮若冬涉川」,或雲「與兮」,或以下六句、三句無「兮」字者,非也。

     猶若畏四鄰, 嚴可均曰:「猶」,河上、王弼作「猶兮」。

     王昶曰:諸本「猶」下亦有「兮」字,陸希聲至元本二句并與此同。

     羅振玉曰:景龍、禦注二本均無「兮」字。

     謙之案:葉夢得岩下放言上曰:「先事而戒謂之豫,後事而戒謂之猶。

    猶豫本二獸名。

    古語因物取義,往往便以其物名之,後世沿習,但知其義,不知其物,遂妄為穿鑿,未有不誤者。

    」今按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釋文引屍子:「猶,五尺大犬也。

    」說文犬部:「猶,玃屬。

    一曰:隴西謂犬子為猷。

    」又顔氏家訓書證篇:「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

    」漢書高後紀「計猶豫未有所決」,師古曰:「猶,獸名也。

    爾雅曰:『猶如○,善登木。

    』此獸性多疑慮,常居山中,忽聞有聲,即恐有人且來害之,每豫上樹,久之無人,然後敢下,須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決者稱猶豫焉。

    一曰:隴西俗謂犬子為猶。

    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故雲猶豫也。

    」「猶豫」一作「猶與」。

    史記呂後紀「猶與未決」,索隐:「猶,猿類也,昂鼻長尾,性多疑。

    」漢書霍光傳「不忍猶與」,注:「猶與,不決也。

    」又作「冘豫」。

    後漢書窦武傳注:「冘豫,不定也。

    」又高誘注呂覽作「由與」。

    王念孫讀書雜志(卷四之一)謂:「猶豫雙聲字,猶楚辭之言夷猶耳,非謂獸畏人而豫上樹,亦非謂犬子豫在人前。

    」二說均可通,王說為勝。

    此雲若冬涉川者怯寒,若畏四鄰者懼敵,猶兮與兮,遲回不進,蓋因物而狀其容如此。

     俨若客, 嚴可均曰:河上、王弼「俨」下有「兮其」二字。

     王昶曰:河上公作「俨兮其若客」,王弼作「俨兮其若容」。

    案「客」字與下文釋、樸、谷、濁等四字為韻,作「容」者非也。

     陳柱曰:王弼本「客」作「容」。

    羅振玉雲:「景福本作『客』,景龍、英倫、禦注諸本均作『俨若客』。

    」柱按傅奕本亦作「俨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