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章

關燈
弼作「若可托天下」,大典作「乃可以托天下」。

    劉文典曰:莊子在宥篇:「故貴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案「身于為天下」,義不可通,兩「于」字疑當在「托」字、「寄」字下。

    道經「厭恥第十三」,正作:「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天下。

    」淮南子道應訓引老子作:「貴以身為天下,焉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

    」兩「身」字下亦并無「于」字。

     謙之案:劉說非也。

    此段各本經文不同,惟莊子在宥篇雲:「故君子不得已而臨邪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故貴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二「身」字下有「于」字。

    又「托天下」在「寄天下」之前,與景龍、遂州、敦煌三本相合;惟上句衍一「為」字,下句衍一「于」字。

     王念孫曰:莊子本作「故貴以身于天下,愛以身于天下」。

    「于」猶「為」也,後人依老子傍記「為」字,而寫者因訛入正文。

    老子釋文:「為,于僞反。

    」此釋文不出「為」字,以是明之。

     王引之曰:「于」猶「為」也(此「為」字讀去聲)。

    老子曰:「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莊子在宥篇作:「故貴以身于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于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于天下」即「為天下」也。

     謙之案:二王說是也。

    「于」「為」互訓。

    莊子上文作「于天下」,下文「為天下」,與碑本正相同。

    傅、範本作:「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天下矣。

    」範注「古本」二字,陳碧虛引王弼本與傅、範同,當亦王之古本。

    譣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引王弼雲:「無物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

    」亦「托天下」在「寄天下」之前。

    遂州本作:「故貴以身于天下者,可托天下;愛以身于天下者,可寄天下。

    」敦煌兩本作:「故貴以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各本大緻與莊子文同,而以敦煌本為優,當據校改。

     又此二「若」字,與「則」字同義。

    王引之曰:「『若』猶『則』也。

    老子曰:『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莊子在宥篇『若』并作『則』。

    」今案河上本、大典本亦作「則」,此其證也。

    又「愛以身」,廣明、景福二本作「愛身以」:吳雲二百蘭亭齋金石記誤校廣明作「愛以身與為天下者」,與景龍同。

    又「為天下」者,羅振玉道德經考異誤校景龍本「者」作「矣」,蔣錫昌竟沿其誤。

    舉此一例,足見校書之難。

     又案莊子讓王篇曰:「夫天下之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托天下也。

    」又呂氏春秋貴公篇曰:「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可以托天下。

    」文誼皆出此章。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

    高本漢以身、患為韻,實際非韻。

    陳柱:五「驚」字韻,三「身」字韻,四「下」字韻。

    楊樹達曰:「上文身、驚系兩節,不必強以為韻。

    」 右景龍碑本七十八字,敦煌本同,王本八十一字,河上本八十四字,範本八十五字,傅本八十八字。

    河上本題「厭恥第十三」,王本題「十三章」,範本題「寵辱章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