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

關燈
,諸王本如道藏本、集唐字本,皆作「為雌」,與景龍同。

    紀昀校聚珍本亦雲:「案王注義,『無』似作『為』。

    」又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引王本經文,與景龍亦同,惟每兩句加一「乎」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謙之案:「生而不有」下兩句,與二章文同。

    「恃」,河上本作「侍」,莊子達生篇引「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同此。

    顧本成疏:「故施為利物,亦無思造之可恃也。

    」又莊子大宗師成疏:「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豈雄據成績,欲處物先耶?」是成所見本亦作「恃」。

    「是謂玄德」句,經文中共三見,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下四句同此。

    六十五章「常知楷式,是謂玄德」,奚侗曰:「『玄德』猶雲至德,以其深遠,故雲玄也。

    」此蓋贊歎之辭,故不避重疊。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離、兒、疵、為、疵(雌)、知韻(歌、支通韻,離協音黎,為協音惟。

    案「雌」字江本誤作「疵」)。

    有、恃、宰韻(之部,宰音梓)。

    姚文田、鄧廷桢:離、兒、疵、知、雌、知韻。

     謙之案:離、為,歌部,兒、雌、知,支部,為,古音怡,此歌、支通韻。

    又有、恃、宰、德為韻。

    奚侗,高本漢同。

    陳柱以離、兒、疵、知、雌、為、之、有、恃、宰、德為韻,則不但歌、支通韻,之、支亦通也。

    第二十八章雌、溪、離、兒,亦歌、支通韻。

     張耕古韻發明凡例雲:「楚人歌、戈轉支,江淮寒、桓轉歌,此全部流變不可改者。

    」由此可證老子書中多存楚方音。

     顧炎武唐韻正卷二五支:「離」,古音羅,引老子此章及第二十八章。

    又莊子馬蹄篇:「同乎無知,其德不離。

    」在宥篇:「若彼知之,乃是離之。

    」始以「離」「為」二字與「知」為韻。

    江永古韻标準平聲第二部論之曰:「如『離』字,少司命篇曰:『悲莫悲兮生别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顧氏誤解之,謂上句不入韻。

    然老子以『離』韻兒、疵、雌、知、溪,莊子兩以『離』韻知,此其灼然者。

    老、莊用『離』字音皆變,則屈子用『離』字甯必其音羅乎?」張耕古韻發明第一類引此,并雲:「江氏所舉少司命之離韻,當從楚方音。

    老、莊皆楚人,故與楚聲合,諸韻皆當如此分别讀之。

    」 鄧廷桢曰:此章用韻頗為出入。

    「離」,古讀若羅。

    詩新台與施韻,施古音它;易離九三爻辭與歌、嗟韻,嗟古音磋;未有與支、脂部字為韻者。

    而此章以韻兒、疵、雌、知,「疵」「雌」皆此聲,隸脂部。

    詩新台以「泚」韻「彌」,車攻以「柴」韻「佽」,「泚」「柴」皆此聲也;而此章以韻離、兒、知,兒、知,并隸支部。

    「知」字詩凡六見,皆與支、觿、枝、伎、箎等字為韻,而此章以韻離、疵、雌,并與三百篇不合。

    惟詩小弁「尚求其雌」,與伎、枝、知為韻,已因音近而轉,則疵、雌、知為韻有可援據。

    又「能無知乎」之「知」,一本作「為」,「為」古音訛,正與離韻。

    則一本作「為」,不誤;其作「知」者,或傳寫之訛也。

    又顧炎武唐韻正卷十四十四有:「有」,古音以。

    引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 右景龍碑本六十三字,敦煌本、河上本同,王弼本六十九字,傅、範本七十二字。

    河上本題「能為第十」,王弼本題「十章」,範應元本題「載營魄章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