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義卷第四

關燈
以前三皇為正。

    謂天皇。

    地皇。

    人皇。

    皆以天地人為法。

    周而複始。

    其歲首所書。

    乃因以為名。

    欲體三才之道。

    而君臨萬邦。

    故受天命而王者。

    必調六律而改正朔。

    受五氣而易服色。

    法三正之道也。

    周以天統。

    服色尚赤者。

    陽道尚左。

    故天左旋。

    周以木德王。

    火是其子。

    火色赤左行。

    用其赤色也。

    殷以地統。

    服色尚白者。

    陰道尚右。

    其行右轉。

    殷以水德王。

    金是其母。

    金色白。

    故右行。

    用其白色。

    夏以人統。

    服色尚黑者。

    人亦尚左。

    夏以金德王。

    水是其子。

    水色黑。

    故左行。

    用其黑色。

    又雲。

    帝王之興。

    多從符瑞。

    周感赤雀。

    故尚赤。

    殷緻白狼。

    故尚白。

    夏錫元珪。

    故尚黑。

    此皆先兆氣王之符。

    子母相助之義。

    如漢以火德鎮星之精。

    降為黃石。

    授子房以兵信。

    助沛公而滅楚。

    非五運之色。

    相扶為用。

    孔子雲。

    夏正得天。

    此謂得天道四時之氣。

    應八節生殺之期也。

    故雲。

    行夏之時。

    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

    兼三代而為法。

    蓋取其可久者也。

    秦以建亥之月而為歲首。

    漢初。

    因秦正朔。

    自魏已後。

    自用夏正。

    至今無改。

    以其得天氣也。

    又。

    遁甲。

    太乙九宮元辰。

    皆有三元。

    并起甲子。

    初為天元。

    盡六甲。

    次甲子為地元。

    又次甲子為人元。

    遁甲以冬夏二至後。

    甲己之日。

    夜半時。

    為甲子元首。

    三元各分為三。

    故一百八十日為元卒。

    陰陽兩道。

    盡一歲之用。

    太一以初元甲子六十年為一紀。

    次甲子為第二紀。

    滿六紀三百三十年為一周。

    九宮别以己亥為元首。

    分為五元。

    初己亥六十年為天元。

    次己亥六十年為地元。

    次己亥六十年為人元。

    次己亥六十年為河元。

    次己亥六十年為海元。

    九年一周。

    四九三十六。

    亦周六甲之大數也。

    三元正朔。

    并從律呂。

    應曆定時。

    皆配五行。

    故同此釋。

     第十六論七政 夫七政者。

    乃是玄象之端。

    正天之度。

    王者仰之。

    以為治政。

    故謂之政。

    七者。

    數有七也。

    凡有三解。

    一雲。

    日月五星。

    合為七政。

    二雲。

    北鬥七星為七政。

    三雲。

    二十八宿。

    布在四方。

    方别七宿。

    共為七政。

    此三種七政。

    皆配五行。

    并三辰之首也。

    日月五星為七政者。

    尚書。

    考靈曜。

    七政曰。

    日月者。

    時之主也。

    五星者。

    時之紀也。

    故曰。

    在璇玑玉衡。

    以齊七政。

    七政。

    謂日月五行之政。

    七政。

    卽日月五星也。

    日者。

    河圖汗光篇雲。

    日為陽精。

    始日實也。

    元命苞雲。

    陽以一起。

    故日。

    日行一度。

    陽成于三。

    故有三足烏。

    烏者。

    陽精。

    其言偻呼。

    俗人見偻呼似烏。

    故以名之。

    又雲。

    火精陽氣。

    故外熱内陰。

    象烏也。

    日尊故滿。

    滿故施。

    施故仁。

    仁故精。

    精在外。

    在外。

    故大。

    日外暑。

    外暑。

    故陽精外吐。

    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布在四方。

    日。

    日一曆。

    無差遲。

    使四方合如一。

    故其字四合一也。

    白虎通雲。

    日徑千裡。

    圍三千裡。

    下于天七千裡。

    太玄經雲。

    日一南。

    萬物死。

    日一北。

    萬物生。

    物理論雲。

    夏則陽盛而陰衰。

    故晝長而夜短。

    冬則陰盛而陽衰。

    故晝短而夜長。

    行陽道長。

    出入卯酉之北。

    行陰道短。

    出入卯酉之南。

    春秋陰陽等故行中道晝夜等也。

    考靈曜雲。

    春一日。

    日出卯入酉。

    昴星一度中而昏。

    鬥星十二度中而明。

    仲夏一日。

    日出寅入戌。

    心星五度中而昏。

    營室十度中而明。

    秋一日。

    日出卯入酉。

    須女四度中而昏。

    東井十一度中而明。

    仲冬一日。

    日出辰入申。

    奎星一度中而昏。

    氐星九度中而明。

    卯酉陰陽交會。

    日月至此為中道。

    萬物盛衰出入之所。

    故号二八之門。

    以當二八月也。

    故詩推度交雲。

    卯酉之際為改政。

    漢書。

    天文志雲。

    日者。

    君之象。

    君行急。

    則日行疾。

    君行緩。

    則日行遲。

    遲疾失其常。

    則蝕。

    蝕在交道也。

    蝕者。

    陰侵陽。

    臣淩君之象也。

    故日蝕修德以禳之。

    月者。

    春秋元命苞雲。

    月者。

    陰精。

    為言阙也。

    中有蟾蜍與兔者。

    陰陽兩居相附。

    托抑诎合。

    陽結治其内。

    光炬中氣似文耳。

    兔善走。

    象陽動也。

    兔之言僖僖呼呼。

    溫暖名也。

    月。

    水之精。

    故内明而氣冷。

    陰生不滿者。

    诎于君也。

    至望而盈者。

    氣事合也。

    盈而缺者。

    诎向尊也。

    其氣卑。

    卑。

    故修表成緯。

    陰受陽精。

    故精在内。

    所以金水内景。

    内景。

    故精陰沈執不動。

    月為陰精。

    體自無光。

    藉日照之乃明。

    猶如臣自無威。

    假君之勢。

    乃成其威。

    月初未政對日。

    故無光。

    缺。

    月半而與日相對。

    故光滿。

    十六日已後。

    漸缺。

    亦漸不對日也。

    漢書。

    天文志雲。

    月。

    日行十三度四分度之一。

    立春。

    春分。

    東從青道。

    立秋。

    秋分。

    西從白道。

    立冬。

    冬至。

    北從黑道。

    立夏。

    夏至。

    南從赤道。

    季夏行中道。

    赤青出陽道。

    白黑出陰道。

    晦而見西方。

    謂之朓。

    朔而見東方。

    謂之朒。

    若君舒緩。

    臣驕慢。

    故日行遲。

    而月行疾。

    君肅急。

    則臣恐懼。

    故日行疾。

    而月行遲。

    不敢迫近君位也。

    其行遲疾失度。

    亦蝕。

    蝕者。

    當日之沖有闇虛。

    闇虛當月則月蝕。

    當星則星亡。

    月蝕者。

    陽侵陰也。

    董仲舒雲。

    于人。

    妃後大臣諸公之象。

    月為刑。

    故月蝕修刑以禳之。

    五星者。

    說文雲。

    星者。

    萬物之精。

    或曰。

    日分為星。

    故其字日下生。

    史記雲。

    星。

    金之散精。

    星隕為石。

    此金是也。

    春秋雲。

    隕石于宋。

    隕星也。

    又雲。

    星者。

    陰精。

    金亦陰也。

    列而言之。

    各配五行。

    不獨主金。

    歲星。

    木之精。

    其位東方。

    主春。

    蒼帝之子。

    人主之象。

    五星之長。

    司農之官。

    主福慶。

    凡有六名。

    一名攝提。

    二名重華。

    三名應星。

    四名纏星。

    五名紀星。

    六名修人星。

    其所主國。

    曰吳。

    齊。

    超舍而前為盈。

    退舍為縮。

    行邪則主邪。

    行正則主正。

    政急則行疾。

    政緩則行遲。

    酷則行陰。

    和則行陽。

    行陽則旱。

    行陰則水。

    治則順度。

    亂則逆行。

    以其主歲。

    故名歲星。

    熒惑。

    火之精。

    其位南方。

    主夏。

    赤帝之子。

    方伯之象。

    五星之伯。

    上承太一。

    下司人君。

    謂天子理也。

    伺無道。

    出入無常。

    為天伺察。

    所往主兵亂賊喪饑疾。

    凡有二名。

    一名罰星。

    二名執法。

    其所主國。

    曰荊。

    越。

    是太白之雄。

    出南為熒惑。

    居西為天理。

    在東為縣息。

    以其出入無常。

    故名熒惑。

    鎮星。

    土之精。

    其位中央。

    主四季。

    女主之象。

    主德。

    為五星之王。

    一名地候。

    伺女主之邪正。

    入陽則為外。

    入陰則為内。

    四星皆失。

    鎮星乃為動。

    以其鎮宿不移。

    故名鎮星。

    太白。

    金之精。

    其位西方。

    主立秋。

    白帝之子。

    大将之象。

    以司兵兇。

    日南方。

    太白居其南。

    日北方。

    太白居其北。

    曰盈。

    日南方。

    太白居其北。

    日北方。

    太白居其南。

    曰縮。

    未可出東方而出東方。

    名重華。

    未可下東方而下東方。

    名少歲。

    未可出西方而出西方。

    名太白。

    未可下西方而下西方。

    名白省。

    凡有六名。

    一名天相。

    二名天政。

    三名大臣。

    四名大皓。

    五名明星。

    六名大嚣。

    詩雲。

    東曰啟明。

    西曰長更。

    其所主國。

    曰秦。

    晉。

    鄭。

    太白是歲星之雄。

    太白主兵。

    兵。

    西方。

    金。

    色白。

    故曰太白。

    辰星。

    水之精。

    其位北方。

    主冬。

    黑帝之子。

    宰相之象。

    主刑。

    政酷則不入。

    政和則不出。

    凡有六名。

    一名安調。

    二名細極。

    三名熊星。

    四名鈎歲。

    五名伺農。

    六名勉星。

    其所主國。

    曰趙。

    代。

    辰星主德。

    是天之執政。

    出入平時。

    故曰辰星。

    經雲。

    五車西北第一星。

    曰太白。

    次北一星。

    曰辰星。

    次東北一星。

    曰歲星。

    次東南一星。

    曰鎮星。

    次西南一星。

    曰熒惑。

    此當五星分氣也。

    又雲。

    歲星變為彗星。

    欃雲。

    槍雲。

    天狗。

    熒惑變為彗星。

    蚩尤旗。

    格澤。

    鎮星變為獄漢。

    天沸。

    旬始。

    虹蜺。

    太白變為彗星。

    卽掃。

    辰星變為枉矢。

    天槍。

    天棓。

    并是五星氣亂。

    見妖星也。

    王者視之。

    以知得失。

    考靈曜雲。

    歲星為規。

    熒惑為矩。

    鎮星為繩。

    太白為衡。

    辰星為權。

    權衡規矩繩。

    并皆有所起。

    周而複始。

    故政失于春。

    歲星滿偃。

    不居其常。

    政失于複。

    熒惑逆行。

    政失于季夏。

    鎮星失度。

    政失于秋。

    太白失行。

    出入不當。

    政失于冬。

    辰星不效其鄉。

    五政俱失。

    五星不明。

    春政不失。

    五谷孳。

    夏政不失。

    甘雨時。

    季夏政不失。

    時無菑。

    秋政不失。

    人民昌。

    冬政不失。

    少疾喪。

    五政不失。

    日月光明。

    此則日月五星。

    共為七政之道。

    亦名七曜。

    以其是光曜運行也。

    北鬥為七政者。

    北鬥。

    天樞也。

    天有七紀。

    鬥有七星。

    第一至第四為魁。

    第五至第七為杓。

    合有七也。

    尚書緯雲。

    璇玑。

    鬥魁四星。

    玉衡。

    拘橫三星。

    合七。

    齊四時五威。

    五威者。

    五行也。

    五威在人為五命。

    七星在人為七端。

    北鬥居天之中。

    當昆侖之上。

    運轉所指。

    随二十四氣。

    正十二辰。

    建十二月。

    又。

    州國分野年命。

    莫不政之。

    故為七政。

    虞錄雲。

    北鬥七星。

    據璇玑玉衡以齊七政。

    政者。

    天子所治天下。

    故王者承天行法。

    合誠圖雲。

    北鬥有七星。

    天子有七政。

    鬥者。

    居陰布陽。

    故稱北鬥。

    其七星各有四名。

    合誠圖雲。

    鬥第一星名樞。

    二名璇。

    三名玑。

    四名權。

    五名衡。

    六名開陽。

    七名标光。

    黃帝鬥圖雲。

    一名貪狼。

    子生人所屬。

    二名巨門。

    醜亥生人所屬。

    三名祿存。

    寅戌生人所屬。

    四名文曲。

    卯酉生人所屬。

    五名廉貞。

    辰申生人所屬。

    六名武曲。

    己未生人所屬。

    七名破軍。

    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