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果部 杏仁 主治潤肺。

    解肌。

    下氣。

    行痰。

    散寒。

    發汗。

    消積。

    消腫。

    喉痹腹痹咳嗽。

    上焦風燥大腸氣秘腳氣。

    婦人乳少。

    陰戶痛癢。

    (搗敷)雙仁者有毒殺人。

    杏子湯。

    人參半夏茯苓草五味子芍藥各等分。

    細辛幹姜桂枝各減半。

    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加杏仁五枚。

     姜三片。

    煎至六分溫服。

    治氣水。

    感冒加麻黃等分。

    久年咳嗽氣虛喘急。

    去杏仁人參。

    倍麻黃芍藥幹姜五味子。

    杏仁桑皮湯。

    杏仁一兩。

    桑皮五錢。

    生姜汁白蜜砂糖各一兩。

    五子紫菀各二錢。

    通草貝母各四錢。

    水煎服。

    治暴咳。

    杏仁散。

    杏仁十四粒。

    甘草款冬花二錢。

    胡黃連麝香各一錢。

    半夏五錢。

    研末。

    每服一錢。

    棗湯調下。

    日二次。

    治小兒肺疳仁煎。

    杏仁(麸炒微黃搗膏)天冬寒食面各一兩。

    蜜酥各一合。

    生地汁一大盞。

    貝母(五錢。

    先以水煎貝母天冬至五分。

    研絞取汁。

    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饧。

    每服五分。

    溫治小兒咳嗽心煩喘急。

    量兒大小加減。

    杏仁膏。

    杏仁炒焦研末。

    蔥汁和丸。

    綿裹耳中汁出。

    或痛或膿。

    杏仁龍膽散。

    杏仁龍膽草當歸尾黃連滑石(另研取末)赤芍各一錢白沸湯泡炖。

    不拘時蘸洗。

    冷熱任意。

    治風上攻目。

    赤癢。

    杏參散。

    杏仁人參橘紅腹皮槟榔白術诃子(面裹煨去核)半夏桂心紫菀桑白皮炙草各一錢。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蘇七葉。

    煎至一鐘溫服。

    治隕堕驚恐喘息。

     果部 梅 (分烏梅白梅二種)烏梅主治。

    斂肺氣。

    澀腸。

    生津。

    止渴。

    調中。

    醒酒。

    去痹。

    解毒。

     痢。

    婦人崩中下血。

    白梅功用略同。

    治刀箭傷。

    止血。

    (研爛敷)乳癰。

    腫毒梅丸。

    烏梅三百枚。

    細辛桂枝附子(炮)人參黃柏各六兩。

    幹姜十兩。

    黃連一當歸各四兩。

    搗篩合治。

    以苦酒浸烏梅一宿。

    去核蒸之五升米下。

    搗成泥。

    和杵二千下。

    丸梧子大。

    食前服十丸。

    稍加至二十丸。

    日三次。

    禁生冷滑臭。

     凡久痢諸藥不瘥者。

    去細辛附子人參黃柏。

    桂枝改桂心。

    烏梅土瓜湯。

     幹各二錢。

    麥芽(炒)甘草草果各一錢。

    锉散。

    加生姜五片。

    水煎服。

    治飲酒津液枯燥。

    專嗜冷物寒食。

    烏梅散。

    烏梅(去核)玄胡索甘草(半生半炙)沒藥鈎藤鈎各二錢。

    咀。

    每服二錢。

    水煎空腹服。

    治腹痛。

    及初生孩臍下冷又方。

    烏梅肉(微炒)罂粟殼(蜜炒)各等分。

    研末。

    每服二錢。

    臨睡蜜冰梅丸。

    青梅二十枚。

    鹽十二兩。

    淹五日。

    取梅汁入明礬三兩。

    桔角三十。

    條俱為細末。

    拌汁和梅入瓶收貯。

    每用一丸噙咽。

    治喉痹十九粒。

    大黃三兩。

    丹皮一兩七錢五分。

    芒硝二兩五錢。

    冬瓜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二盞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治腸癰下膿血二三行為度。

     果部 桃 桃仁主治。

    破血。

    散瘀潤燥。

    風痹。

    骨蒸。

    咳逆。

    心腹痛。

    症瘕。

    血滞。

    血痞。

    血結。

     血秘。

    血燥。

    婦人熱入血室。

    經水不通。

    桃枭(桃實着樹經冬不落。

    正月采之。

    中實者良。

    一名桃奴。

    )主治。

    宣肺氣。

    療心痛。

    殺精魅。

    五毒中惡腹痛吐血。

    婦人妊娠下血。

    莖及白皮。

    去胃熱。

    療黃膽。

    殺諸瘡蟲。

    膠煉服可補精髓。

    下石淋。

    破血。

    和血。

    桃仁丸。

     桃仁辰砂槟榔當歸各七錢五分。

    水銀(棗肉研令星盡)二錢五分。

    麝香阿魏(面裹煨)沉香各五錢。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十丸。

    空腹桃湯下。

    治婦人與鬼魅交通。

    又方。

    桃仁(麸炒微黃)川芎白術柴胡人參生地酸棗仁(微炒)各一兩。

    赤苓诃黎勒皮各七錢五分。

    枳殼(麸炒微黃)赤芍各五錢。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荊芥薄荷生姜煎湯下。

    治婦人頭目昏重。

    心神煩悶。

    或時寒熱。

    肢節疼痛。

    不思飲食。

    桃仁丹。

    桃仁(麸炒微黃)丹皮白蒺藜(微炒去刺)桂心各五錢。

    郁李仁二錢五分。

    研末蜜丸黍米大。

    每服十丸。

    乳前溫酒下。

    治小兒陰腫。

    量兒大小加減。

    桃仁四物湯。

    桃仁二十五粒。

    當歸尾川芎赤芍丹皮香附玄胡索各一錢。

    生地紅花各五分。

    水煎服。

    治經來腹痛。

    有火加黃連黃芩各一錢。

    有痰加蒼術枳殼各一錢。

    桃仁芍藥湯。

    桃仁五合。

    芍藥川芎當歸桂心幹漆(碎熬)甘草各二兩。

    細切。

    水八升。

    煎取二升五合。

    分三服。

    治産後腹痛。

    桃仁承氣湯。

    桃仁五十個。

    大黃(酒浸)四兩。

    甘草桂枝芒硝各二兩。

    水七升煎取二升五合。

    去滓。

    納芒硝。

    微沸。

    食前溫服五合。

    日三次。

    治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小腹急結。

    及婦人敗血留經。

    或經閉。

    服後當微利。

    月事沉滞。

     或去大黃加鼈甲青皮柴胡當歸川芎。

    桃仁湯。

    桃仁半夏當歸牛膝桂心人參蒲黃丹皮川芎澤蘭葉各一錢。

    赤芍生地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煎至一鐘。

    食前服。

     治經水不調。

    或淋漓不斷。

    斷後複來。

    狀如瀉水。

    四肢虛倦。

    不能飲食。

    腹中堅痛。

    不可行動。

    經水或前或後。

    經不來或月。

    多思酸物。

    又方。

    桃仁蟲各三十枚。

    荊芥五錢。

    大黃川芎各三兩。

    當歸桂心甘草各二兩。

    蒲黃五兩。

    水煎取三升分三服。

    治從高堕下。

    腹中瘀血滿痛。

    又方。

    桃仁大黃(炒)丹皮芒硝犀角(鎊)冬瓜仁(研)各二錢水煎。

    入犀角末服。

     治腸癰。

     腹中壅痛。

    煩躁不安。

    大便閉澀。

    或繞臍生瘡。

    桃仁散。

    桃仁蘇木生地各五錢。

    蟲(去足翅炒)水蛭(炒)各三十枚。

    研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六分。

    去滓服。

    治産後惡露忽斷絕。

    腰中重痛。

    下注兩股痛如錐刺。

    又方。

    桃仁當歸紅花牛膝等分研末。

    每服三錢。

    空腹溫酒調下。

    治婦女血閉不通。

    桃仁當歸湯。

    桃仁二錢。

    當歸尾(酒洗)玄胡索各一錢五分。

     川芎生地赤芍(炒)吳茱萸青皮(醋炒)各一錢。

    丹皮八分。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煎至八分食前服。

    治疝因瘀血作痛。

    桃奴散。

    桃奴五枚。

    炙草一分。

    麝香一錢。

    (細研)杏仁二十枚。

     桔梗赤芍黃芩柴胡升麻大黃(微炒)鬼臼各五錢。

    搗散。

    每服一錢。

    水一小盞煎減半。

    去滓服。

     治小兒中惡心腹堅脹疼痛。

    顔色青黑。

    大便不通。

    以利為度。

    桃奴湯。

    桃奴當歸人參幹姜(炮)川芎炙草桂心各三兩。

    鬼箭犀角屑各一兩。

    麝香(研)五分。

    咀。

    每服四錢。

    水二盞煎至盞半。

    去滓溫服。

    日二次。

    治五屍及心腹暴痛。

    腹脹加大黃一兩。

    桃白散。

    桃木白皮黃柏(蜜炙)黃連(炒)各一兩。

    蛇蛻五錢。

    (燒灰)幹蠍牛一分。

    (燒灰)青州棗五十枚。

    (去核燒灰)研細末。

    入定粉麝香各一分。

    研勻。

    每服一字。

    乳食前粥飲調下。

    治腸胃俱虛。

    腹内蟲動。

    侵蝕下部。

    疳痢濕。

     果部 棗 主治補脾胃。

    潤心肺。

    調營衛。

    治諸虛百損。

    五勞七傷。

    咳嗽怔忡。

    血枯面白。

    肢重肢酸。

    婦人髒燥和陰陽生津液。

    殺烏附天雄毒。

    不論生熟。

    皮皆難化。

    帶皮食妨胃。

    仁生熟分用。

    安神穩睡。

    止腹痛。

    祛邪氣。

    大棗丸。

    山羊糞曬幹。

    炒為炭存性研末。

    大棗去皮核搗如泥。

    和丸。

    每服四錢。

    黑棗湯下。

    治潰瘍久不收口。

    棗肉靈砂丸。

    酸棗仁肉一錢。

    靈砂二錢。

    人參五分。

    研末。

    棗肉和丸綠豆大。

    每服五七粒。

    臨卧棗湯下。

    治虛人失眠。

    夢中驚魇。

    自汗忪悸。

    棗礬丸。

    皂礬不拘多少。

    置砂鍋中木炭燒炒通赤。

    米醋點之。

    研末。

    棗肉丸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食後姜湯下。

    治食勞黃。

    棗膏丸。

    陳皮苦桔梗甜葶苈(炒研)各等分。

    研末。

    棗肉丸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治息贲。

    棗半湯。

    酸棗仁二兩。

    研細入水二杯取汁。

    半夏二合煮爛。

    入地黃汁一合更煮。

    時時呷之。

    治虛煩。

    棗仁湯。

    酸棗仁黃茯苓遠志蓮子各一錢二分。

    人參當歸茯神各一錢。

    炙草陳皮各五分。

    水煎服。

    治虛弱。

    大棗湯。

    大棗十五枚。

    附子一枚。

    甘草一尺。

    黃四兩。

    生姜二兩。

    麻黃五兩。

    咀。

    水七升煎取三升。

    每服一升。

    日三次。

    治曆節疼痛。

    紅棗散。

    紅棗四兩。

    (去核燒枯)明雄黃七錢五分。

    (勿經火)枯礬犀牛黃梅花冰片銅綠()麝香各一分。

    研末。

    收貯磁瓶。

    用時以紅紙卷管吹入喉中。

    治咽喉不通。

    牙關緊閉。

    不省人事。

    吹後仰卧少時。

    吐出濃痰。

    以多為妙。

    若爛喉痧。

    吹入過夜即安。

     果部 梨 主治。

    清火。

    潤肺。

    消痰。

    除煩。

    止渴。

    熱咳。

    痰喘風痰。

    火痰。

    通大小腸。

    腸胃積冷者忌服。

    止咳方。

    梨去核搗汁。

    一碗入椒四十粒。

    煎一沸。

    去滓。

    納黑饧一兩。

    收成膏。

     細細含咽。

    立止暴咳。

    又方。

    梨剜空。

    納小黑豆令滿。

    蓋定繩系。

    糠火煨熟。

    搗作餅。

    每日食之。

    治痰喘氣急。

     果部 木瓜 主治和脾。

    舒筋。

    斂肺。

    理胃伐肝。

    調營衛利筋骨去風濕。

    治風痹水腫。

    心腹脹痛。

    腳氣沖心。

    霍亂轉筋腰腳無力。

    木瓜丸。

    幹木瓜二兩。

    熟地(焙)陳皮烏藥各四兩。

    黑牽牛(炒)三兩。

    石南藤杏仁當歸苁蓉(酒浸焙)續斷牛膝(酒浸)各二兩。

    赤芍一兩。

    研末。

    酒煮米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空腹木瓜湯或溫酒下。

    治腎虛。

    腰膝少力。

    筋脈拘攣。

    氣促面黑。

    木瓜散。

    木瓜(酒浸)虎胫骨(醋炙)五加皮人參桑寄生酸棗仁當歸柏子仁黃(蜜酒炒)各一兩。

     炙甘草五錢。

    咀。

    每服四五錢。

    水一鐘半。

    加生姜五片。

    煎至七分。

    去滓服。

    治中風筋脈攣急。

    腹痛轉筋。

    舌卷囊縮。

    木根湯。

    木瓜子根皮一兩。

    水煎服。

    治霍亂轉筋。

    腹痛。

    餘湯浸青布裹其腓。

    或加桑葉七片尤良。

    又方。

    木瓜一兩。

    茴香(微炒)二錢五分。

    吳茱萸五錢。

    炙甘草二錢。

    每服四錢。

    加生姜五片。

    紫蘇葉十片。

    水煎空腹服。

    治吐瀉不已。

    轉筋胸悶。

     果部 山楂 主治。

    和胃。

    消食。

    燒炭用去腸中積垢。

    山楂丸山楂肉茴香各一兩。

    炒研末糊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

    空腹服。

    治偏墜疝氣。

    又方。

    山楂鹿茸(炙)等分。

    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

    日二次。

    治老人腰腿痛。

     果部 柿 根治血痢血崩。

    蒂治咳逆哕氣氣虛寒呃。

    霜治喉痛。

    柿蒂湯。

    柿蒂黃連黃柏生地側柏葉丹皮白芍木通茯苓澤瀉。

    水煎服。

    治血分濕熱。

    柿蒂散。

    幹柿蒂(燒灰存性)研末。

    每服二錢。

    空腹米飲調下。

    治血淋。

    柿錢散。

    柿錢(蒂如錢者)丁香人參各等分。

    研末水煎。

    食後服。

    治氣虛寒呃。

    柿霜丸。

    柿霜硼砂天冬麥冬各二錢。

    玄參一錢。

    烏梅肉五分。

    研末蜜丸彈子大。

    頻頻噙化。

    治喉痛。

     果部 石榴 (酸者入藥)主治赤白痢。

    腹痛。

    (用皮)根殺蛔蟲寸白蟲。

    花止金創出血。

    鼻衄。

    九竅出血。

    按石榴根一握。

    煎湯溫服。

    為殺蟲蠱特效之藥。

    研末服亦可。

     果部 橘 實潤肺。

    生津。

    化痰。

    通氣。

    皮青者名青皮。

    主治消痰。

    破滞。

    散痞。

    下食發汗。

    疏肝膽。

    舒氣郁。

    婦人乳腫。

    小兒食積。

    紅者名陳皮。

    去白不用名橘紅。

    功效略同青皮。

    而攻病破氣之力較緩。

    産化州者。

    消痰順氣尤良。

    故治肺寒咳逆。

    當用陳皮。

    核治腎冷腰痛。

     小腸疝氣。

    陰核腫痛。

    絡能活血利氣。

    通經絡濕滞。

    祛皮膜間積滞。

    葉可行經消腫。

    散乳癰。

    行肝氣。

    橘半胃苓湯。

    橘紅半夏各一錢。

    蒼術(米泔水浸炒)白術(炒)濃樸炙甘草茯苓人參澤瀉茅根各二錢。

    姜汁數匙。

    水二鐘煎至一鐘。

    入姜汁煎一二沸。

    作十餘次飲。

    治癰疽嘔吐不下。

    食不知味。

    橘術四物湯。

    陳皮白術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紅花桃仁。

    水煎服治跌撲磕傷。

    血滞體痛。

    如骨節痛。

    加羌活獨活。

    痛不可忍。

    加乳香沒藥。

    橘皮半夏湯。

    橘紅半夏各七兩。

    锉碎。

    每服三錢。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煎至一中盞。

    去滓服。

    治肺胃虛弱。

     好食生冷。

    寒痰停積。

    嘔逆惡心。

    涎唾稠粘。

    粥藥不下。

    手足厥冷。

    目眩身重。

    或傷寒時熱欲吐不吐。

    欲嘔不嘔。

    昏愦悶亂。

    或飲酒過多。

    中寒停飲。

    喉中涎聲。

    幹哕不止。

    橘皮竹茹湯。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擘)生姜八兩。

    炙草五兩。

    人參一兩。

    水一鬥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治胃虛呃逆。

    或加白術枳殼柿蒂黃連。

    橘皮枳術丸。

    陳皮枳實各一兩。

    白術二兩。

    研末水丸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補脾和胃消食。

    橘皮幹姜湯。

    橘皮幹姜通草桂心甘草各四兩。

    人參二錢。

    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服。

    治幹嘔吐逆。

     橘皮湯。

    陳皮紫菀麻黃杏仁當歸桂心甘草黃芩各等分。

    咀。

    每服五錢。

    水煎服。

    治春冬傷寒。

    秋夏冷濕。

    咳嗽喉中作聲。

    上氣不得下頭痛諸症。

    又方。

    橘皮茯苓半夏各一錢五分。

     旋複花青皮桔梗枳殼(姜制)細辛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鐘。

    加生姜五片。

    煎至一鐘食遠服。

    治胸膈停痰。

    又方。

    橘皮枳殼(炒)槐花(炒)川芎各一錢五分。

    桃仁(炒)木香槟榔紫蘇莖葉香附炙甘草各一錢。

    水二鐘。

    加生姜三片。

    紅棗二枚。

    煎至一鐘。

    食前服。

    治氣痔。

     橘皮丸。

    橘皮五兩。

    甘草三兩三錢。

    當歸萆苁蓉吳茱萸濃樸肉桂巴戟石斛附子牛膝鹿茸杜仲幹姜陽起石菟絲子各一兩。

    研末。

    酒一升五合。

    砂鍋内入橘皮末熬如饴。

    再入諸藥末攪勻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空腹鹽湯或溫酒下。

    治脾痨。

    陳皮半夏湯。

    陳皮(鹽水炒)半夏茯苓各一錢。

    黃芩(酒制)枳殼(麸炒)紫蘇各八分。

    炙甘草五分。

    加生姜一片。

    水煎服。

     治妊娠二三月逆動胃氣嘔吐。

    陳皮湯。

    陳皮一兩五錢。

    炙草竹茹各五錢。

    人參二錢五分。

     锉散。

    每服五錢。

    加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服。

    治動氣在下。

    心中大煩。

    骨節疼痛。

    目眩惡寒食反嘔。

    青橘丹。

    青皮當歸(均焙)黃連幹姜各一兩。

    濃樸肉豆蔻各五錢。

    研末白面糊歸(焙)各一兩。

    幹姜(炮)丁香各五錢。

    研末。

    每服一錢。

    加生姜二片。

    水煎食前服疏肝氣。

     橘核丸。

    橘核(炒)海藻昆布桃仁(麸炒)海帶川楝子肉(炒)各一兩。

    濃樸木通枳實(麸炒)玄胡索(酒炒)桂心木香各五錢。

    研末酒糊丸梧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

    空腹溫酒或鹽湯下。

    治疝。

    卵核腫脹。

    痛引臍腹。

    甚或生瘡。

    時出黃水。

    橘香丸。

    橘核(炒)茴香葫蘆巴子(炒)破故紙(炒)附子(炮)各等分研末。

    酒丸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食前鹽湯下。

    溫肝腎。

     治下元虛寒。

    橘葉栝蒌散。

    橘葉二十片。

    栝蒌(量症用半個或一個)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