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辛。

    甚者加麻黃生附子。

    減黃芩。

    頭痛兼嘔涎沫。

    手足厥冷。

    加吳茱萸。

    頭痛有火熱渴倍黃芩。

    加生石膏。

    便秘加生大黃。

    頭痛吐痰涎。

    四肢不冷者加半夏。

     羌活退翳湯。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

    薄荷荊芥本各七分。

    知母(酒制)五分。

    黃柏(酒制)四分。

    當歸川芎各三分。

    麻黃生地(酒制)各二分。

    川椒細辛各一分。

    水煎服。

    治陰陽翳。

    按各種頭痛風疾目痛眼翳。

    當以此為主藥。

     草部一 升麻 主治輕宣升陽。

    發浮汗。

    行瘀血。

    目赤。

    齒痛。

     升麻湯。

    升麻三錢。

    茯苓人參防風犀角(鎊)羚羊角(鎊)羌活各一錢。

    官桂三分。

    水二鐘煎至八分。

    加竹瀝半酒盞。

    不拘時服。

    治熱痹。

    又方。

    升麻桔梗薏仁地榆條芩(炒)丹皮芍藥(炒)甘草各等分。

    每服二三錢。

    水煎服。

    治肺癰膿血臭穢。

    胸乳皆痛。

     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山栀白芍柴胡黃芩各一錢。

    黃連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煎至八分。

    不拘時服。

    治酒毒。

    療心癰。

     升麻膏。

    升麻白蔹漏蘆芒硝各一分。

    連翹栀子仁各五錢。

    細锉豬脂八兩。

    慢火同煮諸藥令赤色。

    去滓放冷。

    塗患處。

    治赤丹。

    升麻鼈甲湯。

    升麻二兩。

    鼈甲手指大一片。

    (炙或作一兩五錢)當歸生草蜀椒各一兩。

    雄黃(研)五錢。

    水四升。

    煎取一升頓服。

    老少再服取汗。

     治陽毒面赤如錦紋。

    咽喉痛。

    吐膿血。

    倘為陰毒面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者。

    照前方去蜀椒雄黃。

     草部一 延胡索 本名玄胡索。

    避宋真宗諱改。

     主治。

    破血。

    散氣血痛。

    調經症瘕。

    去跌撲瘀血。

    暖腰膝。

    利小便。

    性走而不守。

    經事先期體虛崩漏。

    産後血虛者忌之。

    延胡索散。

    延胡索當歸(酒制)赤芍蒲黃(炒)官桂(忌火)各五錢。

    黃連(姜汁炒)木香(忌火)乳香沒藥各三錢。

    炙草二錢五分。

    為粗末。

    每服四錢。

     加生姜五片。

    水煎食前服。

    治婦女七情六郁心腹作痛。

    或連腰脅背膂。

    上下攻刺。

    甚作搐搦。

    經候不調。

    及一切血氣疼痛。

    吐逆者加半夏陳皮各五錢。

     延胡索湯。

    延胡索當歸白芍濃樸川楝子蓬術京三棱木香槟榔各一錢。

    桔梗一錢二分。

    黃芩八分。

    甘草七分。

    水煎服。

    治婦人産後瘀血攻心。

     草部一 土連翹 即鬧羊花或名黃杜鵑。

    子名山芝麻。

    根名巴山虎。

     主治止痛去風濕。

    透骨丹。

    鬧羊花子一兩。

    (火酒浸炒三次。

    童便浸炒二次焙幹)乳香沒藥血竭各三錢。

    研末。

    加麝香一分同研。

    瓷瓶收封。

    每服三分。

    壯者五六分。

    空腹即睡。

    睡好方服。

    盡量飲酒取微汗。

    治跌撲損傷。

    深入骨髓或隐隐疼痛。

    或天陰即痛。

    或年遠四肢無力。

    弱者間五日一服。

    壯者三日一服。

    忌房事酸寒茶醋等。

     七厘散。

    龍骨硼砂血竭(酒洗)兒茶土連翹各五分。

    為細末。

    每服七厘。

    治金刃傷。

    止痛如神。

     十全丸。

    麝香三錢。

    穿山甲(土炒)廣木香血竭(另研)雄黃(水飛)山芝麻(酒炒)番木鼈(黃土炒焦黃)自然銅(醋淬九次)僵蠶(去頭足炒去絲)各一兩。

    蜈蚣(去足尾炙)二十一條。

    研末蜜丸梧子大。

    朱砂衣。

    金箔裹。

    蠟丸封。

    每用一丸。

    至重者再用一丸。

    羌活紫蘇酒煎化服。

     取汗避風。

    否則發戰傷人。

    治風痹。

    跌撲。

    癰疽初起。

    虛弱者須先服補藥。

    (一方去番木鼈。

     加風茄花五錢。

    山芝麻減為五錢。

    )五虎丹。

    草烏(去皮姜汁拌曬隔紙炒)山芝麻(燒酒拌曬炒)雄黃(水飛)血竭(箬葉上烘烊)穿山甲(砂炒)各一兩。

    研末丸芥子大。

    酒下二三分。

    不可多。

    功與十全丸同。

    神妙草頭痧藥。

     鵝不食草一兩。

    南星半夏藜蘆漏蘆牙皂鬧羊花子及根各一錢。

    研末治中暑中寒。

    中風不語。

     牙關緊閉。

    急慢驚風抽搐。

    吹藥入鼻。

    得嚏立醒。

    亦可用陰陽水調服二三分。

    立愈。

     痔漏仙方。

    巴山虎捶碎煎湯。

    放罐内置桶中。

    蓋挖一孔。

    對痔坐定。

    熏湯冷複熱之再熏。

     其管自漸潰爛。

    輕者半月。

    重一月必愈。

    切不可洗。

     草部一 貝母 有川貝浙貝之分。

    浙貝中又有土貝母一種。

    因産地不同。

    功用亦異。

    今分載之。

     川貝。

    主治化痰散結。

    潤心肺。

    治虛勞。

    咳嗽吐血。

    感冒。

    黃膽。

    喉痹。

    肺痿。

    為肺經要藥。

     貝母散。

    貝母杏仁(去皮尖)桑白皮各二錢。

    五味子知母甘草各一錢。

    款冬花一錢五分。

     水煎服。

    加生姜三片。

    治暴咳久不愈。

    浙貝味大苦。

    為開郁散結化痰解毒之良品。

    疏散之力。

    勝于川貝。

    凡時行感冒之咳。

    浙貝為良。

    咳血内傷。

    多痰氣逆。

    當用川貝。

    吹喉散。

    大黑棗十四個。

    去核裝入五倍子一個。

    (去)象貝一個。

    去心研。

    用泥裹煨存性。

    加薄荷葉冰片各少許。

    研細末吹入。

    治咽喉十八症。

    任其嘔涎數次。

    即愈。

     又方。

    象貝研末敷封口。

    神效。

     草部一 土貝母 一名大貝母。

    亦産四明。

     主治消腫逐瘀。

    化膿。

    祛風濕。

    除痰。

    療乳岩乳癰疔腫瘰惡瘡蛇咬。

    土貝母飲。

    天花粉乳香(去油)沒藥白芷歸尾土貝母赤芍獨活川芎各一錢。

    甘草節陳皮各八分。

    穿山甲三片。

     皂角刺一錢五分。

    銀花二錢五分。

    防風一錢二分。

    好酒煎服。

    治乳癰初起。

    外以白芷梢土貝母天花粉各三錢。

    乳香(去油)一錢五分。

    研末酒調塗。

     又方。

    大貝母核桃隔銀花連翹各三錢。

    酒水煎服。

    治乳岩已破。

     又方。

    土貝母八兩。

    牛皮膠四兩。

    (敲碎。

    牡蛎粉炒成珠)研末水泛丸綠豆大。

    每早晚用紫背天葵根三錢或海藻昆布各一錢。

    煎湯下三錢。

    治瘰。

    不論已破未破。

    如未破外用土貝母研末。

    陳米醋調搽。

    數日即消。

     又方。

    甘草(生炙各半)一兩。

    皂刺(土炒)二錢五分。

    土貝五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甲片(炒黑)知母各二錢五分。

    加蔥姜。

    水酒煎服。

    治手發背。

     又方。

    甲片(炙搗)六錢。

    全當歸白芷防風川斷各五錢。

    花粉八錢。

    廣皮皂刺三錢土貝母(研)蘇木各二錢。

    銀花一兩。

    赤芍甘草節各六錢。

    乳香(炙另研)沒藥(炙另研)牛膝各一錢。

     酒水各半煎汁去滓。

    入乳香沒藥末調服。

    取汗。

    治一切腫毒初起。

     又方。

    毒蛇咬者。

    急飲麻油一碗。

    免毒攻心。

    即研土貝母末四五錢熱酒沖服。

    再飲酒盡醉安卧。

    少時藥力到處。

    酒化為水。

    從瘡口噴出。

    水盡即以藥渣敷傷口。

    垂死者皆活。

     草部一 山慈菇 主治。

    清毒。

    散結。

    風痫。

    牙痛。

    癰疔。

    瘰(醋磨敷)蛇蠱狂犬咬傷。

     萬病解毒丸。

    山慈菇(去皮洗極淨焙)二兩。

    川五倍子(洗刮焙)二兩。

    千金子(白者研紙壓去油)一兩。

    紅芽大戟(去蘆洗焙)一兩五錢。

    麝香三錢。

    研末。

    糯米濃飲和之。

    木臼杵千下。

    一錢一錠。

    病重者連服取利。

    凡一切飲食藥毒蠱毒。

    瘴氣河豚。

    土菌。

    死牛馬等毒。

    用涼水磨服一錠。

    或吐或利即愈。

    癰疽發背疔腫楊梅等一切惡瘡。

    風疹赤遊痔瘡用涼水或酒磨塗。

    日數次立消。

    陰陽二毒傷寒狂亂。

    瘟疫。

    喉痹。

    喉風。

    用涼水入薄荷汁數匙化下。

    心氣痛并諸氣。

    用淡酒化下。

    洩瀉痢下。

    霍亂。

    絞腸痧。

    薄荷湯下。

    中風中氣口緊。

    眼歪。

    五癫五痫鬼邪。

    鬼胎筋攣骨痛。

    暖酒下。

    自缢溺水。

    冷水磨灌。

    傳屍。

    痨瘵。

    涼水化服。

    取下惡物蟲積為妙。

    久近瘧疾。

    将發時水煎桃枝湯化服。

    婦女紅花酒化服。

    小兒驚風五疳五痢。

    薄荷湯下。

    頭風頭痛酒研貼兩太陽。

    諸腹鼓脹。

    麥芽湯下。

    風蟲牙痛酒磨塗。

    亦吞少許。

    打撲損傷。

    松節煎酒下。

    湯火毒蛇惡犬及一切蟲傷。

    冷水磨塗。

    仍服之。

     草部一 白茅根 主治。

    表散肺經之熱。

    止咳血。

    利小便。

    水腫黃膽。

    小兒發疹宜多服此藥。

     白茅根湯。

    白茅根五錢。

    瞿麥茯苓各一錢五分。

    冬葵子人參各一錢二分。

    蒲黃桃膠滑石各七分。

    甘草五分。

    紫貝()二個。

    江魚牙四個。

    分二服。

    加生姜三片。

    燈芯二十莖。

    水煎或研末。

    每服二錢。

    木通湯調下。

    亦可治水腫。

    按此藥宣而不猛。

    利而不烈。

    凡咳血固于肺熱者。

    與藕節同服。

    因于傷者。

    與三七同服。

    因于痨者。

    與阿膠同服。

    皆能見效。

     草部一 龍膽草 主治補骨。

    瀉火。

    益肝膽氣。

    目中黃及睛赤腫脹。

    咽喉痛。

    肝胃有火惟脾胃兩虛者忌之。

     龍膽丸。

    龍膽草黃連使君子肉青皮各等分。

    研末。

    豬膽汁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臨卧熱湯下。

    量兒大小加減。

    治疳病發熱。

     又方。

    龍膽草苦參牛蒡子(炒)各等分研末。

    蜜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食後下。

    治眼胞粘睛赤爛成瘡。

     龍膽苦參丸。

    龍膽草一兩。

    苦參三兩。

    牛膽汁和丸梧子大。

    每服五丸。

    食前麥湯下。

    日三次。

    不減增服。

    治谷疸。

    勞疸。

    再加龍膽一兩。

    栀子三七枚。

    豬膽汁和丸亦可。

     龍膽飲。

    龍膽草栀子仁各二錢。

    防風山茵陳川芎玄參荊芥甘菊枳實甘草各一錢。

    研末。

     每服一錢五分。

    食後茶下。

    治目赤腫痛。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酒拌炒)柴胡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炒)木通生地(酒拌炒)當歸尾(酒拌)栀子(炒)黃芩(酒炒)甘草各五分。

    水三大杯煎至一大杯。

    食遠熱服。

    更以美膳壓之。

     治肝經濕熱不利。

    脅痛口苦。

    耳聾耳腫筋痿陰濕熱癢。

    陰腫。

    白濁洩血。

    或腹中作痛。

    小便澀滞等症。

     神仙活命湯。

    龍膽草二錢。

    玄參八錢。

    黃柏一錢五分。

    闆藍根栝蒌馬兜鈴生石膏杭白菊各三錢。

    生栀子二錢。

    生草大生地各一錢。

    谵語加犀角連翹各二錢。

    治白喉初起。

     草部一 細辛 主治。

    散風。

    通竅。

    破痰。

    利水咳逆。

    百節拘攣。

    凡血虛内熱。

    氣虛有汗者忌之。

     細辛散。

    細辛甘草各六錢。

    枳實生姜栝蒌實幹地黃白術各一兩。

    桂心茯苓各一兩五錢。

     研末。

    每服方寸匕。

    溫酒下。

    治胸痹連背痛。

     細辛湯。

    細辛陳皮川芎半夏獨活白茯苓白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