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 精神化與物質化
關燈
小
中
大
東亞文化,注重道德,培養精神;西歐文化,注重功利,培養物質。此形而上之道德精神化與形而下之功利物質化,乃東西文化不同之點。
我華自古聖賢,撫世牖民,開宗明義,莫不是修養身心為主。故堯舜相傳,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又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莊子》曰:“故聖人不得已而臨莅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随,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又曰:“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于事,立足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是知古聖垂教,皆重内養,返樸還淳,達本明性,緻中之和,不逆不億,然後神用無方,應機無滞,物物而不物于物,斯精神化之所貴也。
物質文化,必求物,備物養形,窮奢暢欲,靈源日涸,與道日疏。《莊子》所謂“逐萬物而不反,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是也。若内養之精神化,則取足于己,心息沖和,形全道備,含光内照,通德三元。《莊子》所謂“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終者為友”,得失相扶,誠未可以道裡計矣。又《莊子》曰:“養内者,行乎無名;養外者,志乎其費。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志乎其費者,賈人也。”故是賈人與道人之分,即西歐物質文化與東亞精神文化之區别也。
物質化以色法為主,以色法養色心,滿足環境所需要。西歐文明,常以此自誇,不知環境屢變,需要遂無窮,人欲日甚,本性愈暗,六賊交攻,命源日涸,故物質愈發達,人壽愈短促,競争愈激烈,生活愈苦矣。《莊子》曰:“養形必先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乎!世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汪大紳曰:“衆生全靠着色心養育,五蘊安穩,六根受用,六塵陪奉,自謂快活度日,不知本來一段光明陷在色心之中,五蘊埋卻,六根交結,六塵封蔽,弄得你這段光明污染千生,流浪萬劫,無絲毫出頭分在。”劉承幹雲:“迨于今日,異域交通,益震駭于物質之發明,遂至認為理,一若天生斯人,予之以百骸四肢,專為享受此世界物質而來,竭其心思、才力,沉迷于貪嗔癡慢,希圖滿其欲望,循是以往,豈特化為人獸,抑且自相吞噬,風俗穢污,人情險幻,可駭孰甚,可哀孰甚!”
予謂,物質化之最大流弊,在徇己逐物。既逐于物,則不得不引起争奪戰鬥。今之新式武器,用以轟炸城邑,損害生靈,豈非物質化所賜予乎?精神化之最大利益,在保合太和,身心恬愉,與世無争,與人無競,如帝堯之安安,文王之雍雍,孔子之申申,莊周之止止,斯可以逍遙乎性海,泯物我于大同矣。
我華自古聖賢,撫世牖民,開宗明義,莫不是修養身心為主。故堯舜相傳,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又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莊子》曰:“故聖人不得已而臨莅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随,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又曰:“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于事,立足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是知古聖垂教,皆重内養,返樸還淳,達本明性,緻中之和,不逆不億,然後神用無方,應機無滞,物物而不物于物,斯精神化之所貴也。
物質文化,必求物,備物養形,窮奢暢欲,靈源日涸,與道日疏。《莊子》所謂“逐萬物而不反,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是也。若内養之精神化,則取足于己,心息沖和,形全道備,含光内照,通德三元。《莊子》所謂“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終者為友”,得失相扶,誠未可以道裡計矣。又《莊子》曰:“養内者,行乎無名;養外者,志乎其費。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志乎其費者,賈人也。”故是賈人與道人之分,即西歐物質文化與東亞精神文化之區别也。
物質化以色法為主,以色法養色心,滿足環境所需要。西歐文明,常以此自誇,不知環境屢變,需要遂無窮,人欲日甚,本性愈暗,六賊交攻,命源日涸,故物質愈發達,人壽愈短促,競争愈激烈,生活愈苦矣。《莊子》曰:“養形必先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乎!世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汪大紳曰:“衆生全靠着色心養育,五蘊安穩,六根受用,六塵陪奉,自謂快活度日,不知本來一段光明陷在色心之中,五蘊埋卻,六根交結,六塵封蔽,弄得你這段光明污染千生,流浪萬劫,無絲毫出頭分在。”劉承幹雲:“迨于今日,異域交通,益震駭于物質之發明,遂至認為理,一若天生斯人,予之以百骸四肢,專為享受此世界物質而來,竭其心思、才力,沉迷于貪嗔癡慢,希圖滿其欲望,循是以往,豈特化為人獸,抑且自相吞噬,風俗穢污,人情險幻,可駭孰甚,可哀孰甚!”
予謂,物質化之最大流弊,在徇己逐物。既逐于物,則不得不引起争奪戰鬥。今之新式武器,用以轟炸城邑,損害生靈,豈非物質化所賜予乎?精神化之最大利益,在保合太和,身心恬愉,與世無争,與人無競,如帝堯之安安,文王之雍雍,孔子之申申,莊周之止止,斯可以逍遙乎性海,泯物我于大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