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九 内韄與外韄
關燈
小
中
大
《莊子·庚桑楚篇》雲:“夫外韄(音獲,縛也)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音捷,閉也)。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而況放道而行者乎!”
陸西星曰:“夫人之學也,其要在内外二忘之一盡矣。凡人内有所桎,則謂之内韄;外有所桎,則謂之外韄。韄者,以皮束物之稱也。言人之心,貴乎虛靜恬淡,一接于物,而不能過而不留,則奪于攻取,心受外韄而繁矣。就此憧憧煩擾之中,尋求本體,其如物拒于中,内者已實,故内揵而不開,一動于欲,而不能與化俱徂,則思慮營營,心受内韄而缪矣。就此綢缪萦結之中,尋求本體,其如已涉于感,外緣難斷,故外揵而難解。捉者,尋求之意。揵者,牢關之義。此等新寄之語,如霞外雜徂,必非食煙火者所能道。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言内外交韄,則雖道德有于身者,尚不能以自持,況遵道而行者乎?要知道德有于身,則灑滌已熟,自無所韄,此殆其設言耳”。
玄靜曰:以上理義之釋,已屬詳明。總之,外韄者,境铄心也。内韄者,心緣境也。塵境空則外韄解,心識忘則内韄消。必到心境兩忘,然後内外俱空,而慧性明朗。今玄宗修證,先空其身心,而後内外根塵同時解脫。工夫須由心息相依,漸次證入,一到大定常定,自然内外冥融,理無能韄所韄,能揵所揵。李道純所謂:“心寂證無生”是也。
陸西星曰:“夫人之學也,其要在内外二忘之一盡矣。凡人内有所桎,則謂之内韄;外有所桎,則謂之外韄。韄者,以皮束物之稱也。言人之心,貴乎虛靜恬淡,一接于物,而不能過而不留,則奪于攻取,心受外韄而繁矣。就此憧憧煩擾之中,尋求本體,其如物拒于中,内者已實,故内揵而不開,一動于欲,而不能與化俱徂,則思慮營營,心受内韄而缪矣。就此綢缪萦結之中,尋求本體,其如已涉于感,外緣難斷,故外揵而難解。捉者,尋求之意。揵者,牢關之義。此等新寄之語,如霞外雜徂,必非食煙火者所能道。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言内外交韄,則雖道德有于身者,尚不能以自持,況遵道而行者乎?要知道德有于身,則灑滌已熟,自無所韄,此殆其設言耳”。
玄靜曰:以上理義之釋,已屬詳明。總之,外韄者,境铄心也。内韄者,心緣境也。塵境空則外韄解,心識忘則内韄消。必到心境兩忘,然後内外俱空,而慧性明朗。今玄宗修證,先空其身心,而後内外根塵同時解脫。工夫須由心息相依,漸次證入,一到大定常定,自然内外冥融,理無能韄所韄,能揵所揵。李道純所謂:“心寂證無生”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