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四 天合與人合
關燈
小
中
大
《莊子·天道篇》雲:“昔者舜問于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甯,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堯曰:‘膠膠擾擾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刻意篇》曰:“虛無恬淡,乃合天德”。又曰:“一之精通,合于天倫”。
陸西星曰:“天德出甯者,本天德以治,而萬物自甯也。天之德,無為自然而已,故日月自照,四時自行,晝夜自其有常,雲自行,雨自施,無心于物而萬物自甯也。天道之運,無所積也;君人之德,亦如是也。信乎其天之合,而非人之合也”。
玄靜曰:治國與治身,其例一也。天德者,天心也。與天心合,則虛無自然,火侯純乎先天,而返還自易;與人心合,則起意着相,純乎勉強,背乎自然,步步落于後天,返還之效,即難見矣。天德而出甯一語最妙,謂若與天心合轍,則雖出而靜,動亦定,靜亦定,四威儀内,無不定時也。斯即“大定持之”之意。是故虛無恬淡,妙性沖然,寂照忘知,任運無礙,雖有為而不累于有,雖無為而不溺于無。有無不着,中道不居,斯可以超脫自在矣。
葆真子曰:“今夫人亦甚眇矣。所以可謂天仙者,以其心天之心,必複其性之初。不複其性之初,則泊于情之末。複性所以之天,泊情所以之人。之人也者,子獨察夫子之用心,其同乎人者幾,其同乎天者幾。去其人,就其天。心無不天,乃所以為真人。人之于真也,斯可語天仙矣”。
玄靜曰:情在則為凡人,情忘則為仙聖。忘情息見,乃轉凡入聖之秘要也。若論工夫,隻就偶諧三昧之一行。心息相依,依極而化,息無出入,念無起滅,泰然入定,身心俱寂,内外混忘,人法雙遣,理事俱泯,境智妙空,斯可謂去人而合天矣。與天合者,與太虛同體,與天地同用者也。同體者,道通為一也;同用者,任運無心也。妙正真人曰:“無心應運,泯照而覺圓,非造道之極,脫體無依者,未易語此也”。
陸西星曰:“天德出甯者,本天德以治,而萬物自甯也。天之德,無為自然而已,故日月自照,四時自行,晝夜自其有常,雲自行,雨自施,無心于物而萬物自甯也。天道之運,無所積也;君人之德,亦如是也。信乎其天之合,而非人之合也”。
玄靜曰:治國與治身,其例一也。天德者,天心也。與天心合,則虛無自然,火侯純乎先天,而返還自易;與人心合,則起意着相,純乎勉強,背乎自然,步步落于後天,返還之效,即難見矣。天德而出甯一語最妙,謂若與天心合轍,則雖出而靜,動亦定,靜亦定,四威儀内,無不定時也。斯即“大定持之”之意。是故虛無恬淡,妙性沖然,寂照忘知,任運無礙,雖有為而不累于有,雖無為而不溺于無。有無不着,中道不居,斯可以超脫自在矣。
葆真子曰:“今夫人亦甚眇矣。所以可謂天仙者,以其心天之心,必複其性之初。不複其性之初,則泊于情之末。複性所以之天,泊情所以之人。之人也者,子獨察夫子之用心,其同乎人者幾,其同乎天者幾。去其人,就其天。心無不天,乃所以為真人。人之于真也,斯可語天仙矣”。
玄靜曰:情在則為凡人,情忘則為仙聖。忘情息見,乃轉凡入聖之秘要也。若論工夫,隻就偶諧三昧之一行。心息相依,依極而化,息無出入,念無起滅,泰然入定,身心俱寂,内外混忘,人法雙遣,理事俱泯,境智妙空,斯可謂去人而合天矣。與天合者,與太虛同體,與天地同用者也。同體者,道通為一也;同用者,任運無心也。妙正真人曰:“無心應運,泯照而覺圓,非造道之極,脫體無依者,未易語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