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 醉最玄
關燈
小
中
大
醉花街。
” 正堂辦禅師雲:“試問人間有底忙,好将春事報春光。
直饒日日花前醉,一季都來九十場。
”且庵仁禅師雲:“相逢陪酒又陪歌,醉倒途中要我駝。
駝到家中猶罵詈,不知醒後又如何。
”天铎恩禅師雲:“五陵春色十分肥,腦後東風不盡吹。
醉喚不歸江上客,子規聲斷綠陽枝。
”懶庵樞禅師雲:“筠管醞來應已熟,不惜醉裡帽欹斜。
酴醾浪有幽香在,是酒原來不是花。
”佛性泰禅師雲:“相見不虛園,分明付與渠。
汝醉我扶起,我倒汝還扶。
交互為賓主,相将入帝都。
”旅庵月禅師雲:“張公欲勸李公酒,反被李公罰一杯。
相席能行急口令,醉歸山月上寒梅。
”别峰印禅師雲:“千尺絲綸直下垂,錦鱗潑剌上鈎時。
斜風細雨歌歸去,醉倒蓬窗百不知。
”印山先禅師雲:“鳌山豔豔樂從遊,盡夜風光映碧流。
月落更殘天際曉,醉扶公子上高樓。
”真淨文禅師雲:“直截根源教外春,阿誰不聖不通神。
雖然向道離虺舍,又作無心常醉人。
”粟庵鼎禅師雲:“夏日紅蓮搖碧沼,魚遊上下亦鑽忙。
霞生兩岸熏風醉,浣滌身心水國香。
”斷橋倫禅師雲:“短蓬爛醉綠蓑翁,月落江村睡真濃。
曉覺起來雙眼碧,波心拴動一絲風。
”恒修舍禅師雲:“端拱垂裳何所謂,山河一統太平時。
夜明簾外春風起,醉卧龍床百不知。
”夢庵律禅師雲:“惜花起早坐春風,更有郎先弄綠紅。
挽手相将花下醉,不知雲月影重重。
”天岸升禅師雲:“張颠颠後絕人颠,草聖呼傳醉裡仙。
斷戟短槍渾不顧,至今紙上起雲煙。
”博濟鑒禅師雲:“一輪皓月照南州,挽手相将上酒樓。
但使主人能醉我,何須更起故鄉愁。
”粟庵鼎禅師雲:“寒煙落日滿林臯,酒卮頻傳興自豪。
佳客還能風一醉,主人醒複為醇醪。
”此禅宗之妙醉也。
宋儒邵堯夫《擊壤集》雲:“安樂窩中酒一樽,非惟養氣又頤真。
頻頻到口微成醉,拍拍滿懷都是春。
何異君臣初際會,又同天地作乍絪缊。
醺酣情味難名狀,醞醞功夫莫指陳。
”又雲:“爛有千聖奧,醉擁萬花春”。
明儒陳白沙雲:“獨速溪邊舞釣蓑,月明醉影共婆娑。
手中握得桐江線,釣破江天不要多。
”又雲:“西林收雨鹁鸠靈,卷被開窗對曉清。
風日醉花花醉鳥,竹門啼過二三聲。
”又雲:“千峰不語留君醉,乞與人間作畫船。
”此儒宗之妙醉也。
大抵醉有先天、後天之别。
後天之醉,飲酒過度,神精受醺而醉也。
先天之醉,乃一身之陰陽吻合,外感元和之炁,熏蒸融液,精神沖和之極,入于恍惚杳冥而似醉。
昔先師示入室弟子,每舉此句為熏修之軌躅。
蓋能常入似醉之鄉,即純乎先天,不犯着身之病,一切法驗不求而自至矣。
此“常似醉”一語,玄宗醉仙三昧之秘要,亦為《大易》“黃中通理”,“保合太和”之證驗,所謂“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正醉中之景象也。
明儒陳白沙雲:“醒易于醉,醉非深于《易》者不能也”。
其窺聖學之秘奧乎! 附:滄溟子詠《入藥鏡》“得之者,常似醉”詩注。
詩曰:金丹大道極玄微,學者紛紛達者誰。
一得須知為永得,便宜下手立根基。
昏昏默默太虛中,有有無無妙莫窮。
方寸壺中傾不盡,自家無日不春風。
注曰:此言得藥後之景象也。
金液還丹,既吞入腹,點化凡軀,以成真人,便有自然景象。
《參同契》曰:“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究竟複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容中,顔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
是皆美在其中,而晬于面,盎于背,暢于四肢,達于四體。
不言而喻,是皆自然效驗也。
附汪師與天津孟君函(節錄) 夫采取二字,原不能分别。
采取既不能分别,先天精氣神又豈能分别。
若雲:“當杳杳冥冥之時,即是采取先天之精;恍恍惚惚之時,即是采取先天元氣;混混沌沌之時,即是采取先天元神”。
是乃言理也。
能知杳冥、恍惚、混沌三者不能分别,即知元精、元氣、元神也是不能分别矣。
或曰:“杳冥中取,恍惚中迎”。
又曰:“用之不可見,恍惚裡相逢”。
又曰:“采恍恍,取惚惚,杳冥之内收真物”。
總之,是諸真着書,各家取象也。
唯有《入藥鏡》,最說得直捷,真妙極矣。
曰:“先天炁,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
蓋“常似醉”三字,着實吃緊。
更進論之,金丹大道,自始至終,凡逐節景象,逐節效驗,逐節火候,盡是“常似醉”也。
假若有一絲一毫着在色身,就不是“常似醉”矣。
既不是“常似醉”,即不是道也。
能知“常似醉”者,即知愚昧小人立跻聖域也。
再吾有《玉皇心印經》注解四五種,惟陸潛虛《心印測疏》最好。
今特郵寄奉一卷,務要熟讀參悟,或者即知“常似醉”之妙也。
” 正堂辦禅師雲:“試問人間有底忙,好将春事報春光。
直饒日日花前醉,一季都來九十場。
”且庵仁禅師雲:“相逢陪酒又陪歌,醉倒途中要我駝。
駝到家中猶罵詈,不知醒後又如何。
”天铎恩禅師雲:“五陵春色十分肥,腦後東風不盡吹。
醉喚不歸江上客,子規聲斷綠陽枝。
”懶庵樞禅師雲:“筠管醞來應已熟,不惜醉裡帽欹斜。
酴醾浪有幽香在,是酒原來不是花。
”佛性泰禅師雲:“相見不虛園,分明付與渠。
汝醉我扶起,我倒汝還扶。
交互為賓主,相将入帝都。
”旅庵月禅師雲:“張公欲勸李公酒,反被李公罰一杯。
相席能行急口令,醉歸山月上寒梅。
”别峰印禅師雲:“千尺絲綸直下垂,錦鱗潑剌上鈎時。
斜風細雨歌歸去,醉倒蓬窗百不知。
”印山先禅師雲:“鳌山豔豔樂從遊,盡夜風光映碧流。
月落更殘天際曉,醉扶公子上高樓。
”真淨文禅師雲:“直截根源教外春,阿誰不聖不通神。
雖然向道離虺舍,又作無心常醉人。
”粟庵鼎禅師雲:“夏日紅蓮搖碧沼,魚遊上下亦鑽忙。
霞生兩岸熏風醉,浣滌身心水國香。
”斷橋倫禅師雲:“短蓬爛醉綠蓑翁,月落江村睡真濃。
曉覺起來雙眼碧,波心拴動一絲風。
”恒修舍禅師雲:“端拱垂裳何所謂,山河一統太平時。
夜明簾外春風起,醉卧龍床百不知。
”夢庵律禅師雲:“惜花起早坐春風,更有郎先弄綠紅。
挽手相将花下醉,不知雲月影重重。
”天岸升禅師雲:“張颠颠後絕人颠,草聖呼傳醉裡仙。
斷戟短槍渾不顧,至今紙上起雲煙。
”博濟鑒禅師雲:“一輪皓月照南州,挽手相将上酒樓。
但使主人能醉我,何須更起故鄉愁。
”粟庵鼎禅師雲:“寒煙落日滿林臯,酒卮頻傳興自豪。
佳客還能風一醉,主人醒複為醇醪。
”此禅宗之妙醉也。
宋儒邵堯夫《擊壤集》雲:“安樂窩中酒一樽,非惟養氣又頤真。
頻頻到口微成醉,拍拍滿懷都是春。
何異君臣初際會,又同天地作乍絪缊。
醺酣情味難名狀,醞醞功夫莫指陳。
”又雲:“爛有千聖奧,醉擁萬花春”。
明儒陳白沙雲:“獨速溪邊舞釣蓑,月明醉影共婆娑。
手中握得桐江線,釣破江天不要多。
”又雲:“西林收雨鹁鸠靈,卷被開窗對曉清。
風日醉花花醉鳥,竹門啼過二三聲。
”又雲:“千峰不語留君醉,乞與人間作畫船。
”此儒宗之妙醉也。
大抵醉有先天、後天之别。
後天之醉,飲酒過度,神精受醺而醉也。
先天之醉,乃一身之陰陽吻合,外感元和之炁,熏蒸融液,精神沖和之極,入于恍惚杳冥而似醉。
昔先師示入室弟子,每舉此句為熏修之軌躅。
蓋能常入似醉之鄉,即純乎先天,不犯着身之病,一切法驗不求而自至矣。
此“常似醉”一語,玄宗醉仙三昧之秘要,亦為《大易》“黃中通理”,“保合太和”之證驗,所謂“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正醉中之景象也。
明儒陳白沙雲:“醒易于醉,醉非深于《易》者不能也”。
其窺聖學之秘奧乎! 附:滄溟子詠《入藥鏡》“得之者,常似醉”詩注。
詩曰:金丹大道極玄微,學者紛紛達者誰。
一得須知為永得,便宜下手立根基。
昏昏默默太虛中,有有無無妙莫窮。
方寸壺中傾不盡,自家無日不春風。
注曰:此言得藥後之景象也。
金液還丹,既吞入腹,點化凡軀,以成真人,便有自然景象。
《參同契》曰:“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究竟複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容中,顔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
是皆美在其中,而晬于面,盎于背,暢于四肢,達于四體。
不言而喻,是皆自然效驗也。
附汪師與天津孟君函(節錄) 夫采取二字,原不能分别。
采取既不能分别,先天精氣神又豈能分别。
若雲:“當杳杳冥冥之時,即是采取先天之精;恍恍惚惚之時,即是采取先天元氣;混混沌沌之時,即是采取先天元神”。
是乃言理也。
能知杳冥、恍惚、混沌三者不能分别,即知元精、元氣、元神也是不能分别矣。
或曰:“杳冥中取,恍惚中迎”。
又曰:“用之不可見,恍惚裡相逢”。
又曰:“采恍恍,取惚惚,杳冥之内收真物”。
總之,是諸真着書,各家取象也。
唯有《入藥鏡》,最說得直捷,真妙極矣。
曰:“先天炁,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
蓋“常似醉”三字,着實吃緊。
更進論之,金丹大道,自始至終,凡逐節景象,逐節效驗,逐節火候,盡是“常似醉”也。
假若有一絲一毫着在色身,就不是“常似醉”矣。
既不是“常似醉”,即不是道也。
能知“常似醉”者,即知愚昧小人立跻聖域也。
再吾有《玉皇心印經》注解四五種,惟陸潛虛《心印測疏》最好。
今特郵寄奉一卷,務要熟讀參悟,或者即知“常似醉”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