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一空三昧

關燈
由心息相依,而至神息兩定。定久,身心湛寂,内外皆空,謂之“一空三昧”。《六波羅蜜多經》雲:“所言一者,猶如虛空,一切萬物,生長空中,菩薩真空現前時,信等善法,悉皆增長。”是故名為“一空三昧”,亦稱“一法界三昧”。《六波羅蜜多經》雲:“所言一者,即是法界,法界亦空,以定力故,其空現前,是名一法界莊嚴三昧。”是故《黃帝書》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是黃帝之偶諧三昧也。又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黃帝之“一空三昧”也。《道德經》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是老聖之偶諧三昧也。又曰:“複歸于無,複歸于無極,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曠兮其若谷,寂兮似無所止。”是老聖之“一空三昧”也。《南華經》曰:“一龍一蛇,與時俱化,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是莊子之“偶諧三昧”也。又曰:“出無本,入無窮,入出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莊子之“一空三昧”也。古之聖人,先入“偶諧三昧”,進而至“一空三昧”。外遺世界,内脫身心,脫體無依,超然物外,斯即黃帝入空同,親見廣成,親證法性身之妙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