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虛玄大道
關燈
小
中
大
玄宗修證,從虛空下手,其間煉精、煉氣、煉神,一一皆在身外虛空中行持,直至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總以虛空為道場,故雲“虛玄大道”。
廣成子曰:“餘将去汝,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老子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又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為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此章全示虛玄之旨。古始者,無名天地之始,即是一虛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可緻诘,不皎不昧,不可名,無狀無象等語,竭力描寫“虛空一着”。然則混執色身,抱定上中下三田做工夫者,悉與老氏“虛玄”之旨相背矣。
《莊子》曰:“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又曰:“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釋曰:休,謂一切放下,身心内外,一時空寂,以至于大定。虛極而複,妙有顯焉。真空不空,故謂之實。禅宗古德曰:“欲究王法之心,必極其空,而後能契不空之德。”同此意也。《莊子》又曰:“虛無恬淡,乃合天德。”釋曰:虛,謂虛其心;無,謂空其身。身心虛寂,動靜二忘,道自來歸,故曰“合天德”。《莊子》又曰:“出無本,入無竅,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斯正“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之境界,真虛玄之極矣。
呂祖雲:“舉世盡皆尋妙竅,誰人空際得真诠。”重陽真人曰:“要見真空,元始虛無是祖宗。”玉陽真人曰:“今生若要登雲路,不合虛無不得仙。”此古仙诏人以虛煉之之要旨。故李道純曰:“以虛養心,心所以靜。以虛養氣,氣所以用。是故虛者,天下之大本也。”又雲“為仙為佛與為儒,三教單傳一個虛。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虛裡下功夫。學仙虛靜為丹旨,學佛潛虛禅已矣。扣予學聖事如何,虛中無我明天理。道體虛空妙莫窮。乾坤虛運氣圓融。陰陽造化虛推蕩,人若潛虛盡變通。還丹妙在虛無谷,下手緻虛守靜笃。虛極又虛元氣凝,靜之又靜陽來複。虛心實腹道之基,不昧虛靈采藥時。虛己應機真日用,太虛同體丈夫兒。采鉛虛靜無為作,進火以虛為橐鑰。抽添加減總由虛,粉碎虛空成大覺。”又雲:“三五混一一返虛,返虛之後虛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寂,西天胡子沒髭須。”古今論道之書,未有若斯之簡妙也。
訣曰:心歸虛寂,身入無為,其妙在乎定,尤其在乎忘。最初下手,在身外心息相依,使神凝息住,與太虛混而為一,即為空此身心之妙方便,柱下入道正宗也。
廣成子曰:“餘将去汝,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老子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又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為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此章全示虛玄之旨。古始者,無名天地之始,即是一虛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可緻诘,不皎不昧,不可名,無狀無象等語,竭力描寫“虛空一着”。然則混執色身,抱定上中下三田做工夫者,悉與老氏“虛玄”之旨相背矣。
《莊子》曰:“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又曰:“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釋曰:休,謂一切放下,身心内外,一時空寂,以至于大定。虛極而複,妙有顯焉。真空不空,故謂之實。禅宗古德曰:“欲究王法之心,必極其空,而後能契不空之德。”同此意也。《莊子》又曰:“虛無恬淡,乃合天德。”釋曰:虛,謂虛其心;無,謂空其身。身心虛寂,動靜二忘,道自來歸,故曰“合天德”。《莊子》又曰:“出無本,入無竅,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斯正“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之境界,真虛玄之極矣。
呂祖雲:“舉世盡皆尋妙竅,誰人空際得真诠。”重陽真人曰:“要見真空,元始虛無是祖宗。”玉陽真人曰:“今生若要登雲路,不合虛無不得仙。”此古仙诏人以虛煉之之要旨。故李道純曰:“以虛養心,心所以靜。以虛養氣,氣所以用。是故虛者,天下之大本也。”又雲“為仙為佛與為儒,三教單傳一個虛。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虛裡下功夫。學仙虛靜為丹旨,學佛潛虛禅已矣。扣予學聖事如何,虛中無我明天理。道體虛空妙莫窮。乾坤虛運氣圓融。陰陽造化虛推蕩,人若潛虛盡變通。還丹妙在虛無谷,下手緻虛守靜笃。虛極又虛元氣凝,靜之又靜陽來複。虛心實腹道之基,不昧虛靈采藥時。虛己應機真日用,太虛同體丈夫兒。采鉛虛靜無為作,進火以虛為橐鑰。抽添加減總由虛,粉碎虛空成大覺。”又雲:“三五混一一返虛,返虛之後虛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寂,西天胡子沒髭須。”古今論道之書,未有若斯之簡妙也。
訣曰:心歸虛寂,身入無為,其妙在乎定,尤其在乎忘。最初下手,在身外心息相依,使神凝息住,與太虛混而為一,即為空此身心之妙方便,柱下入道正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