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心傳
關燈
小
中
大
藏神通造化,甲庚和會炁雷霆。
四海應竅 四海有竅直通霄,天應星兮地應潮。
一呼一吸成妙理,屯蒙兩卦合昏朝。
仰觀天文 觀天不語四時行,斡運森羅晝夜忙。
才有吉兇垂象告,綠何人不去參詳。
俯察地理 天一生兮地二成,閑花野草應天星。
山川海嶽藏應秀,旺炁之中各有形。
造化周流 五日為候二為炁,三炁為節必有謂。
陰陽分布應周天,細嚼其間深有味。
妙理難言 日到乾方應未申,夜從坎轉出為寅。
火蒸水用水兇火?,龍起随神便有神。
天地動靜 動極複靜靜複動,動靜中間成妙用。
有晴有雨有風雲,鬥柄天心皆總統。
晴雨後前 陽動陰生各有時,陰陽反對不相離。
若知晴雨知前後,祈禱神通必應期。
激剝陰陽 風雲雷雨皆從起,激剝陰陽其可畏。
莫為紙上用工夫,窮究天時方得味。
調燮旱泌 氣候應時無旱泌,才有争差便颠倒。
踏翻鬥柄轉天關,調燮陰陽行大道。
雷出地中 天地日為主,雷本生乎土。
郁蒸便出來,輥起風雲雨。
龍藏潭洞 龍藏潭洞中,郁蒸便躍起。
龍方為日時,誰敢輕識此。
霧炁化雲 霧炁晨生不應時,連綿陰雨定無疑。
無邊或見水雲起,若道時來未有期。
火蕾買望晴 風起天高四氣清,火雲生處主晴明。
日行旺地無虧損,徒有陰時雨未成。
觀風調弄 觀風調弄幾多般,雨變晴兮熱變寒。
消長陰陽成節序,天關不許等閑看。
雷乃收聲 鬥運周天柄指西,金生潮旺應刀圭。
陽消陰長将當剝,雷乃收聲墊應時。
用牛祈雪 欲求瑞雪用泥牛,先風後雨察其由。
當知雷起動中變,六出呈祥應數酬。
雲合預知 夜觀龍弄珠,日看雲起合。
祈禱應時靈,天機都漏洩。
拜問玄關一竅 萬法隻一竅,世人都不知。
一我欲便說破,尚恐你生疑。
拜問先天一炁 若問先天一事無,後天便有下工夫。
誠於午夜清心坐,此炁方知出太虛。
陰衰陽盛遂成枯旱 陰陽和平時豐歲稔 陽衰陰盛變成水澇 陰陽交錯日月剝蝕 夫五雷者,本陰陽二炁之所生,五行之所成,陰節炁而降升,應鬥柄之運轉。
有生有旺,有收有藏。
自冬至複卦一陽生,臨卦二陽生,泰卦三陽生,大壯四陽生。
當此時也,節炁春分,巽風鼓動,地潮郁蒸,前弦之後,雷乃發聲。
夬卦五陽生,乾卦六陽數足,神炁必合,必待震動,以施号令。
若非水火激剝,則不能發,故陽極則陰生。
自夏至娠卦一陰生,遁卦二陰生,否卦三陰生,姤卦四陰生。
當此時也,節炁秋分,金風肅煞,萬木飄零,後弦之前,雷乃收聲。
剝卦五陰生,坤卦六陰數足,皈根複命,保炁養神。
陰極則陽生,周而複始,生生化化之道,未嘗間斷。
行雷之士,須是洞曉陰陽,深達造化,明天地動靜之機,識風雷炁候之變,知風雷雨是何物也。
因何而生,為何而起,起於何方,應於何月日時,動何部之雷,則有狂風驟雨轟天霹靂之威。
然起必有伏,伏必有起,起伏之理,誰之使然?餘嘗記伊川先生問邵堯夫曰;今年雷風甚處起?隻此一句,括造化之妙,可精思熟味。
若知此一竅通則萬竅皆通,一神動而萬神皆動。
東南巽方,非召雷之所,用之則徒弄精神耳。
但此一竅,無象無形,無前無後,無長無短,無闊狹之可量,無東西南北之可别,正在乎天地交界之中,陰陽混合之處。
雖鬼神妙用,亦莫能窺。
惜乎後學之人,不明此理,卻認臭屍肉孔,留心於丹田之中,着意於兩腎之間。
或運炁於臍下,或目視於泥丸,胡思亂想,便為明了。
與餘說一竅,不亦遠乎。
故前有言雲:風雲雷雨藏乎一,法這個孔竅多不識,激剝遍天龍陣亂,煞風煞雨轟霹靂。
人能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自知之矣。
如是陰陽不調,炁候失節。
或陽盛陰衰,遂成亢旱。
或陰盛陽衰,變成水泌。
要在行雷之事,調燮陰陽而和暢,斡族造化以流通。
踏翻鬥柄,召雷雨以救焦枯;撥轉天關,起風霆而掃陰翳。
但今之學者紛紛,多不得明師傳授,往往道聽途說,竊學漏法。
不尋心中之至寶,但求紙上之玄文。
談玄說妙,誇己非他。
言清行濁,不顧天條,以緻三官鼓筆,五帝列言,身謝之後,魂堕酆都,受諸苦趣。
嗟乎,行法如此之難也。
可不畏哉,可不畏哉。
後學之士,切宜勉之。
至元甲午上元日,松江後學雷霆散吏景陽王惟一述。
餘一介愚蒙,濫參道法,曾遇至人傳授,頗知法中一二。
嘗思祖師之言,法行先天一炁,将用自己元神。
可謂直指玄微,開明後學。
奈何學者識見淺膚,自悟不及,卻留心於運想之中,以為玄妙。
殊不知忘本而逐末,舍真而求妄也。
餘始亦未明此理,博訪明師所傳紙上之文。
或用啼字咽下於丹田,以嘲字而提出,想金光,行先天一炁。
或存心火賢水,交姤於元海之中,結成嬰兒,以為自己元神。
餘則不然,多下苦志,幸遇真師,傳授雷霆一竅,說破這些道理,使餘如醉方醒,前學皆妄。
後又得月鼎莫先生使者一法,曆說先天之妙。
乃曰:道言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隻這些子,便是造化樞機。
崇者,猶我腹也。
鑰者,猶我口鼻也。
虛而不屈者,乃中黃先天混元之祖炁也。
釋氏曰慧日寶燈摩尼珠,儒家号曰浩然之氣,禅宗号日安身立命處,修真之士号曰金丹,其實一也。
又曰神室丹谷,又曰天地之根、萬炁之宗、太極之帶。
其所浩浩渺渺,恍恍惚惚,無内無外,無着無所,亦無四圍。
動而不屈者,棄鼓則鑰自嗚也。
愚昨奉度師鐵壁先生鄒君傳授口訣:拒塞天河,掀翻鬥柄,取水滄溟,掇動九州,将乾補坤,以離塞坎,開眼仰視為否,閉目府觀為泰。
多不知捷徑路頭,皆為先聖玄機,強立異端者,豈不謬乎
四海應竅 四海有竅直通霄,天應星兮地應潮。
一呼一吸成妙理,屯蒙兩卦合昏朝。
仰觀天文 觀天不語四時行,斡運森羅晝夜忙。
才有吉兇垂象告,綠何人不去參詳。
俯察地理 天一生兮地二成,閑花野草應天星。
山川海嶽藏應秀,旺炁之中各有形。
造化周流 五日為候二為炁,三炁為節必有謂。
陰陽分布應周天,細嚼其間深有味。
妙理難言 日到乾方應未申,夜從坎轉出為寅。
火蒸水用水兇火?,龍起随神便有神。
天地動靜 動極複靜靜複動,動靜中間成妙用。
有晴有雨有風雲,鬥柄天心皆總統。
晴雨後前 陽動陰生各有時,陰陽反對不相離。
若知晴雨知前後,祈禱神通必應期。
激剝陰陽 風雲雷雨皆從起,激剝陰陽其可畏。
莫為紙上用工夫,窮究天時方得味。
調燮旱泌 氣候應時無旱泌,才有争差便颠倒。
踏翻鬥柄轉天關,調燮陰陽行大道。
雷出地中 天地日為主,雷本生乎土。
郁蒸便出來,輥起風雲雨。
龍藏潭洞 龍藏潭洞中,郁蒸便躍起。
龍方為日時,誰敢輕識此。
霧炁化雲 霧炁晨生不應時,連綿陰雨定無疑。
無邊或見水雲起,若道時來未有期。
火蕾買望晴 風起天高四氣清,火雲生處主晴明。
日行旺地無虧損,徒有陰時雨未成。
觀風調弄 觀風調弄幾多般,雨變晴兮熱變寒。
消長陰陽成節序,天關不許等閑看。
雷乃收聲 鬥運周天柄指西,金生潮旺應刀圭。
陽消陰長将當剝,雷乃收聲墊應時。
用牛祈雪 欲求瑞雪用泥牛,先風後雨察其由。
當知雷起動中變,六出呈祥應數酬。
雲合預知 夜觀龍弄珠,日看雲起合。
祈禱應時靈,天機都漏洩。
拜問玄關一竅 萬法隻一竅,世人都不知。
一我欲便說破,尚恐你生疑。
拜問先天一炁 若問先天一事無,後天便有下工夫。
誠於午夜清心坐,此炁方知出太虛。
陰衰陽盛遂成枯旱 陰陽和平時豐歲稔 陽衰陰盛變成水澇 陰陽交錯日月剝蝕 夫五雷者,本陰陽二炁之所生,五行之所成,陰節炁而降升,應鬥柄之運轉。
有生有旺,有收有藏。
自冬至複卦一陽生,臨卦二陽生,泰卦三陽生,大壯四陽生。
當此時也,節炁春分,巽風鼓動,地潮郁蒸,前弦之後,雷乃發聲。
夬卦五陽生,乾卦六陽數足,神炁必合,必待震動,以施号令。
若非水火激剝,則不能發,故陽極則陰生。
自夏至娠卦一陰生,遁卦二陰生,否卦三陰生,姤卦四陰生。
當此時也,節炁秋分,金風肅煞,萬木飄零,後弦之前,雷乃收聲。
剝卦五陰生,坤卦六陰數足,皈根複命,保炁養神。
陰極則陽生,周而複始,生生化化之道,未嘗間斷。
行雷之士,須是洞曉陰陽,深達造化,明天地動靜之機,識風雷炁候之變,知風雷雨是何物也。
因何而生,為何而起,起於何方,應於何月日時,動何部之雷,則有狂風驟雨轟天霹靂之威。
然起必有伏,伏必有起,起伏之理,誰之使然?餘嘗記伊川先生問邵堯夫曰;今年雷風甚處起?隻此一句,括造化之妙,可精思熟味。
若知此一竅通則萬竅皆通,一神動而萬神皆動。
東南巽方,非召雷之所,用之則徒弄精神耳。
但此一竅,無象無形,無前無後,無長無短,無闊狹之可量,無東西南北之可别,正在乎天地交界之中,陰陽混合之處。
雖鬼神妙用,亦莫能窺。
惜乎後學之人,不明此理,卻認臭屍肉孔,留心於丹田之中,着意於兩腎之間。
或運炁於臍下,或目視於泥丸,胡思亂想,便為明了。
與餘說一竅,不亦遠乎。
故前有言雲:風雲雷雨藏乎一,法這個孔竅多不識,激剝遍天龍陣亂,煞風煞雨轟霹靂。
人能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自知之矣。
如是陰陽不調,炁候失節。
或陽盛陰衰,遂成亢旱。
或陰盛陽衰,變成水泌。
要在行雷之事,調燮陰陽而和暢,斡族造化以流通。
踏翻鬥柄,召雷雨以救焦枯;撥轉天關,起風霆而掃陰翳。
但今之學者紛紛,多不得明師傳授,往往道聽途說,竊學漏法。
不尋心中之至寶,但求紙上之玄文。
談玄說妙,誇己非他。
言清行濁,不顧天條,以緻三官鼓筆,五帝列言,身謝之後,魂堕酆都,受諸苦趣。
嗟乎,行法如此之難也。
可不畏哉,可不畏哉。
後學之士,切宜勉之。
至元甲午上元日,松江後學雷霆散吏景陽王惟一述。
餘一介愚蒙,濫參道法,曾遇至人傳授,頗知法中一二。
嘗思祖師之言,法行先天一炁,将用自己元神。
可謂直指玄微,開明後學。
奈何學者識見淺膚,自悟不及,卻留心於運想之中,以為玄妙。
殊不知忘本而逐末,舍真而求妄也。
餘始亦未明此理,博訪明師所傳紙上之文。
或用啼字咽下於丹田,以嘲字而提出,想金光,行先天一炁。
或存心火賢水,交姤於元海之中,結成嬰兒,以為自己元神。
餘則不然,多下苦志,幸遇真師,傳授雷霆一竅,說破這些道理,使餘如醉方醒,前學皆妄。
後又得月鼎莫先生使者一法,曆說先天之妙。
乃曰:道言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隻這些子,便是造化樞機。
崇者,猶我腹也。
鑰者,猶我口鼻也。
虛而不屈者,乃中黃先天混元之祖炁也。
釋氏曰慧日寶燈摩尼珠,儒家号曰浩然之氣,禅宗号日安身立命處,修真之士号曰金丹,其實一也。
又曰神室丹谷,又曰天地之根、萬炁之宗、太極之帶。
其所浩浩渺渺,恍恍惚惚,無内無外,無着無所,亦無四圍。
動而不屈者,棄鼓則鑰自嗚也。
愚昨奉度師鐵壁先生鄒君傳授口訣:拒塞天河,掀翻鬥柄,取水滄溟,掇動九州,将乾補坤,以離塞坎,開眼仰視為否,閉目府觀為泰。
多不知捷徑路頭,皆為先聖玄機,強立異端者,豈不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