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真集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微曰「精」,始終不二曰“一”。
言人必有惟精之見,惟一之守,而後可以執“中”。
允字内已赅此意,恐人不解,故益明言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有念,人心也。
無念,道心也。
言人心易熾,道心易沒也。
此言危微之機以惕人,欲人慎乎執“中”也。
李延平危坐終日,以驗夫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何如?而求所謂“中”也。
如是者久之,而知天下大本,真在乎是也,故曰:"學問不在多言,但靜坐澄心,體驗天理,天理若見,人欲之私皆消退矣!" 李清庵曰:"此“中”非中外之中,非四方之中,又非在中之中,念頭不起處是也。
"《易》曰:"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 白鬓老人曰:念頭不起處,謂之“中”。
清庵此語可謂畫龍點睛之手。
延平先生終日危坐,以驗夫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正是允執厥中,日久功深則人欲變為天理,妖精盡化如來,功夫全在洗心退藏。
學聖 古人有言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堯舜是天生底聖人,湯武是學成底聖人。
老君曰:"我非聖人,學而能之。
"或問周茂叔曰:"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問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
無欲則靜虛動直。
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學道便是學聖人。
道我固有不從外來,聖非絕德可學而至。
吾人之性與聖人同,能盡其性便是聖人。
學舉業者能中舉人,人皆知之;學聖人者能至聖人,胡不知也? 吾夫子信己可以為聖人,故學而不厭;見世人皆可為聖人,故誨人不倦;欲以聖人之道化天下,故周遊列國;欲以聖人之道教後世,故删述六經。
儒者之所謂聖,即僧道之所謂仙佛也。
佛者覺也,仙者山也,此古來命名之義也。
予相佛一字更有說焉,佛字從人從弗,弗者不也,有不為人欲為義焉。
人而能為人之所不為則可以成佛矣!仙字從人從山,山者靜也,有常定常靜之義焉。
人能如山則可以成仙矣! 放下便是佛,提起就成仙,如何能作聖?惟一無二三,看來儒釋道皆以無欲而成。
彼有所貪而為之者,百無一成。
或問:欲學聖人,其如習氣難除何?曰:惟不肯除是以說難,若肯除之,刻下即休。
何也?一切習氣皆是虛妄,心迷似有,心悟則無,非悟始無,本來無故。
白鬓老人曰:道我固有,不從外來;聖非絕德,從學而至。
此四語可以開聖門之堂奧,長學者之精神,孟子生于孔子百年之後,願學孔子,所以至今人稱孔孟。
坎離 或問:《易》有八卦,求道之人多言坎離,何也?曰幹陽坤陰,南北相對,此先天之體也。
幹陽一動,便是歪風,故幹之中爻,直入坤之中而止,則幹成離,坤成坎矣。
夫南北者,天地之兩樞也,先天卦位,本乾坤所居,今退處于無用之地,而以坎離代之,則後天之用行矣。
坎之真炁化而為鉛,即天一所生之水也,離之真精化而為汞,即地二所生之火也,故男得其精用精者化,故順成人,女得其炁,用炁者昌,故逆而成仙,以先天未擾之真鉛,制後天久積之真汞,則相愛相戀,如夫婦子母之不忍離,皆自然而然,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離為日,日秉陽精而離之中爻,卻是陰,是陰藏于陽之宅也,其在人也少陰之數八,男子得之,故二八而真精通,少陽之數七,女子得之,故二七而天癸至,豈非陽得陰數,陰得陽數,而互藏之義,因以見之哉。
故人欲求道,必得坎中陽爻複入離之中爻,然後可以複幹象而還大道也。
且夫陰中之陽以動為主,故取坎之期,惟慎其動,陽中之陰以靜為主,故填離之後,緻養于靜。
白鬓老人曰:用精者化,世人皆知,用炁者昌,人皆不知。
以先天未擾之真鉛,制後天久積之真汞,此二語洩一部《悟真篇》之秘,得訣者自知。
取坎之期,惟慎其動,填離之後,緻養于靜,尤為要緊口訣。
開關 人身之中,有任督二脈,當其在胞胎中,其脈常運未嘗間斷,神氣混合以通先天,及其胎分蒂絕,其脈遂分而為二。
任脈主陰,起于承漿,而終于長強;督脈主陽,起于會陰而終于人中。
陰陽不交,前後間斷,泥丸不能與丹田相通,丹田之氣,不能與尾闾直透,關竅不通,化機無本,以禀氣之淺深為壽命之修短,自其生之時,已定其死之日矣。
古先達人,得跻長生者,蓋有周天升降,河車運轉之法,使二脈相接循還無端,三關開通周流不滞。
其訣:于子前午後,盤膝端坐,四門外閉,兩目内觀,湛若止水,寂如空室,未來不想,既往不思,心不生滅,氣不出入,調息良久,注想丹田,守氣勿散,才覺丹田氣動,即将鼻息緊閉,下腹微協以意,氣通尾闾。
尾闾通即将谷道輕提,舌拄上腭用意并提,徐徐運上泥丸,泥丸氣達是謂還精補腦,少焉化為甘露,從鵲橋而下,即将舌放自然會咽開通,用意輕輕送歸元海,此為一度。
如此三百六十為一周天,行之日久,自然氣機流轉,骨節疎通,三關漸開,二脈尋後泛曹溪路,有感即通,入衆妙之門,元精不走了。
此一節即可長生,至于抱元契虛,脫胎神化,别有妙乘實從此權輿也。
白鬓老人曰:調息功夫,一旦伏住,後天之氣積氣開關。
自然反回先天路徑,所謂尋着來時路也。
就正 孔聖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心專力勤,可謂學得其宗矣。
猶必就正有道者,非過謙也,是求益也。
真有見夫天下之道理無窮,一人之學問有限,是故大舜聖人也,猶必好問而好察迩言,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顔子大賢也,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
自古以來,聖不自聖所以成其為聖,賢不自賢所以成其為賢。
今人不然,自稱遇師而不察師之真僞,自稱聞道而不察道之深淺,誤入旁門,盲修瞎煉,終無一成。
彼認假為真,執迷不悟,即有憐其誤而告之以正道者,彼亦不信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今世諸家談道者皆仁智之見,求其本末兼該、上下俱盡、性命雙修、道明德立,必待笃好之士。
常懷就正之心者,始可與言道也已。
有道之士可以成己成物,可以泛應曲當,譬之洪鐘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而鳴則人以為怪鐘矣!叩之不鳴則人以為廢鐘矣!故有道之士因人而施,不至失人,亦不至失言也。
或問:"而今世上縱有慕道之士,其如有道者之難遇何?"曰:"世上經書皆有道之所留也,就經書而就正者,但得不悖,其教我者不亦多乎?" 白鬓老人曰:就有道而正焉,非己有道焉能知人之有道?況道有大小之不同,邪正之過異。
己有正方知人之正,己無邪方明人之邪。
若一味皂白不分,逢人求教,其不入于旁門外道者,鮮矣!
言人必有惟精之見,惟一之守,而後可以執“中”。
允字内已赅此意,恐人不解,故益明言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有念,人心也。
無念,道心也。
言人心易熾,道心易沒也。
此言危微之機以惕人,欲人慎乎執“中”也。
李延平危坐終日,以驗夫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何如?而求所謂“中”也。
如是者久之,而知天下大本,真在乎是也,故曰:"學問不在多言,但靜坐澄心,體驗天理,天理若見,人欲之私皆消退矣!" 李清庵曰:"此“中”非中外之中,非四方之中,又非在中之中,念頭不起處是也。
"《易》曰:"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 白鬓老人曰:念頭不起處,謂之“中”。
清庵此語可謂畫龍點睛之手。
延平先生終日危坐,以驗夫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正是允執厥中,日久功深則人欲變為天理,妖精盡化如來,功夫全在洗心退藏。
學聖 古人有言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堯舜是天生底聖人,湯武是學成底聖人。
老君曰:"我非聖人,學而能之。
"或問周茂叔曰:"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問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
無欲則靜虛動直。
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學道便是學聖人。
道我固有不從外來,聖非絕德可學而至。
吾人之性與聖人同,能盡其性便是聖人。
學舉業者能中舉人,人皆知之;學聖人者能至聖人,胡不知也? 吾夫子信己可以為聖人,故學而不厭;見世人皆可為聖人,故誨人不倦;欲以聖人之道化天下,故周遊列國;欲以聖人之道教後世,故删述六經。
儒者之所謂聖,即僧道之所謂仙佛也。
佛者覺也,仙者山也,此古來命名之義也。
予相佛一字更有說焉,佛字從人從弗,弗者不也,有不為人欲為義焉。
人而能為人之所不為則可以成佛矣!仙字從人從山,山者靜也,有常定常靜之義焉。
人能如山則可以成仙矣! 放下便是佛,提起就成仙,如何能作聖?惟一無二三,看來儒釋道皆以無欲而成。
彼有所貪而為之者,百無一成。
或問:欲學聖人,其如習氣難除何?曰:惟不肯除是以說難,若肯除之,刻下即休。
何也?一切習氣皆是虛妄,心迷似有,心悟則無,非悟始無,本來無故。
白鬓老人曰:道我固有,不從外來;聖非絕德,從學而至。
此四語可以開聖門之堂奧,長學者之精神,孟子生于孔子百年之後,願學孔子,所以至今人稱孔孟。
坎離 或問:《易》有八卦,求道之人多言坎離,何也?曰幹陽坤陰,南北相對,此先天之體也。
幹陽一動,便是歪風,故幹之中爻,直入坤之中而止,則幹成離,坤成坎矣。
夫南北者,天地之兩樞也,先天卦位,本乾坤所居,今退處于無用之地,而以坎離代之,則後天之用行矣。
坎之真炁化而為鉛,即天一所生之水也,離之真精化而為汞,即地二所生之火也,故男得其精用精者化,故順成人,女得其炁,用炁者昌,故逆而成仙,以先天未擾之真鉛,制後天久積之真汞,則相愛相戀,如夫婦子母之不忍離,皆自然而然,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離為日,日秉陽精而離之中爻,卻是陰,是陰藏于陽之宅也,其在人也少陰之數八,男子得之,故二八而真精通,少陽之數七,女子得之,故二七而天癸至,豈非陽得陰數,陰得陽數,而互藏之義,因以見之哉。
故人欲求道,必得坎中陽爻複入離之中爻,然後可以複幹象而還大道也。
且夫陰中之陽以動為主,故取坎之期,惟慎其動,陽中之陰以靜為主,故填離之後,緻養于靜。
白鬓老人曰:用精者化,世人皆知,用炁者昌,人皆不知。
以先天未擾之真鉛,制後天久積之真汞,此二語洩一部《悟真篇》之秘,得訣者自知。
取坎之期,惟慎其動,填離之後,緻養于靜,尤為要緊口訣。
開關 人身之中,有任督二脈,當其在胞胎中,其脈常運未嘗間斷,神氣混合以通先天,及其胎分蒂絕,其脈遂分而為二。
任脈主陰,起于承漿,而終于長強;督脈主陽,起于會陰而終于人中。
陰陽不交,前後間斷,泥丸不能與丹田相通,丹田之氣,不能與尾闾直透,關竅不通,化機無本,以禀氣之淺深為壽命之修短,自其生之時,已定其死之日矣。
古先達人,得跻長生者,蓋有周天升降,河車運轉之法,使二脈相接循還無端,三關開通周流不滞。
其訣:于子前午後,盤膝端坐,四門外閉,兩目内觀,湛若止水,寂如空室,未來不想,既往不思,心不生滅,氣不出入,調息良久,注想丹田,守氣勿散,才覺丹田氣動,即将鼻息緊閉,下腹微協以意,氣通尾闾。
尾闾通即将谷道輕提,舌拄上腭用意并提,徐徐運上泥丸,泥丸氣達是謂還精補腦,少焉化為甘露,從鵲橋而下,即将舌放自然會咽開通,用意輕輕送歸元海,此為一度。
如此三百六十為一周天,行之日久,自然氣機流轉,骨節疎通,三關漸開,二脈尋後泛曹溪路,有感即通,入衆妙之門,元精不走了。
此一節即可長生,至于抱元契虛,脫胎神化,别有妙乘實從此權輿也。
白鬓老人曰:調息功夫,一旦伏住,後天之氣積氣開關。
自然反回先天路徑,所謂尋着來時路也。
就正 孔聖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心專力勤,可謂學得其宗矣。
猶必就正有道者,非過謙也,是求益也。
真有見夫天下之道理無窮,一人之學問有限,是故大舜聖人也,猶必好問而好察迩言,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顔子大賢也,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
自古以來,聖不自聖所以成其為聖,賢不自賢所以成其為賢。
今人不然,自稱遇師而不察師之真僞,自稱聞道而不察道之深淺,誤入旁門,盲修瞎煉,終無一成。
彼認假為真,執迷不悟,即有憐其誤而告之以正道者,彼亦不信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今世諸家談道者皆仁智之見,求其本末兼該、上下俱盡、性命雙修、道明德立,必待笃好之士。
常懷就正之心者,始可與言道也已。
有道之士可以成己成物,可以泛應曲當,譬之洪鐘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而鳴則人以為怪鐘矣!叩之不鳴則人以為廢鐘矣!故有道之士因人而施,不至失人,亦不至失言也。
或問:"而今世上縱有慕道之士,其如有道者之難遇何?"曰:"世上經書皆有道之所留也,就經書而就正者,但得不悖,其教我者不亦多乎?" 白鬓老人曰:就有道而正焉,非己有道焉能知人之有道?況道有大小之不同,邪正之過異。
己有正方知人之正,己無邪方明人之邪。
若一味皂白不分,逢人求教,其不入于旁門外道者,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