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之不神耶,上池之水而能化扁鵲之醫,若之何而不神。

    子謂此神化天運之機。

    祖師本全之於未始有物之前,伏而不發若有所待,一旦遇此可發之地,鶴嗚子和自相感召,莫之能禦。

    是以有今日之大也,如日不然,自有此水以來其飲之者可勝計耶,何獨私於我祖師焉。

    《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其斯之謂欤。

    中統辛酉歲上元日稽首載拜序。

     題甘河遇仙宮 正奉大夫參知政事商挺撰 子房志亡秦,曾進橋下屦。

    佐漢開鴻基,屹然天一柱。

     要伴赤松遊,功成拂衣去。

    異人與異書,造物不輕付。

     重陽起全真,商視仍闊步。

    嬌嬌英雄姿,乘時或割據。

     妄迹複知非,收心活死暮。

    人傳入道初,二仙此相遇。

     于今終南下,殿閣淩煙霧。

    我經大患餘,一洗塵世慮。

     巾車傥西歸,拟借茅庵住。

    明月清風前,曳杖甘河路。

     俠西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張征上 樓閣峥嵘甘水濱,重陽曾此遇天真。

    瓊漿一滌迷雲散,醉眼初開道日新。

     遠别西秦勞玉趾,徑歸束海釣金鱗。

    存神過化如時雨,重與玄元繼後塵。

     翰林待制孟攀鱗上 道源将啟寓真荃,會際因綠豈偶然。

    雲本無心閑出岫,珠由罔象得成玄。

     二仙秘訣歸親授,一飲神機已默傳。

    唯有善淵流振遠,紛紛滄海幾桑田。

     京兆府學教授李庭上 湛湛溪流漬古苔,仙真相遇此徘徊。

    一瓢玉液邊巡就,七朵金蓮次第開。

     雲海難尋歸去路,乾坤惟有劫餘灰。

    隻應華表千年鶴,會為家山一再來。

     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使王博文上 才出山垠可濫觞,振流至此便汪洋。

    前滋琪樹七珠秀,後長金蓮萬朵芳。

     勾漏莫誇丹井味,南陽休詫菊潭香。

    問津誰有重陽志,試酌清泠正脈嘗。

     宣授樞密院參議陳邃上 蒼髯如戟眼如冰,凜凜豐标漢歲星。

    應是老仙元有分,更遭羽客解通靈。

     一瓢神糞開玄境,萬古中原拜祖庭。

    聞道劫餘糜爛者,多因此水救來醒。

     翰林直學士中順大夫王利用上 外全乎人,内全乎天。

    白玉在石,玄珠在淵。

     海蟾一照,重陽即仙。

    道以水悟,水乃道荃。

     人勿自棄,甘河有泉。

     洛陽宰沂上 休羨曹溪一勺甘,西江吸盡是空談。

    遇仙橋下洋洋水,正派元來有指南。

     振出終南不少休,源泉混混遍中州。

    反泾合渭束歸海,要向蓬萊頂上流。

     未遇仙真可奈何、易牙有口饅蹉跎。

    操瓢試向橋邊飲,水味過於酒味多。

     翰林直學士知制诰姚燧上 終南山下甘泉水,我挈瓶嘗井泉比。

    如何仙翁酌飲人,一唾世上無嘐醴。

     是何濡軌不成川,北流赴渭朝宗然。

    東海相絕幾千裡,餘波開七黃金蓮。

     河之源委人不見,味更幽眇人豈辨。

    仙翁乘雲能再來,醉棄餘杯須一吮。

     嘉議大夫安西路總管府尹李頓上 大道茫茫隔幾塵,世途何處問迷津。

    自從一飲天瓢水,回首西風已悟真。

     魏叟求仙萬死中,長房何苦遇壺公。

    争如一滴甘河水,便有超凡入聖功。

     安西路總管府同知王貧上 玄元遺教五千言,萬古應難得正傳。

    大道杳冥還有本,至人遭遇豈無綠。

     堪嗟漢武空巡海,可笑王喬浪學仙。

    誰識終南山下路,一瓢甘水是真荃。

     安西路總管府判官寇元德上 布衣落托酒錢龐,曾遇仙翁倒玉壺。

    鉛汞有蒙傳秘訣,聖凡從此頓殊途。

     消冰作水元非異,點鐵成金信不無。

    千古甘河河上路,紅塵擾擾歎吾徒。

     安西王府說書劉汾題 何人畫仙翁,醉飲甘河水。

    重陽豐骨變,四海玄風起。

     東有丹陽師,心從祖庭死。

    長春抱奇氣,佐命猶壁壘。

     大教開全真,向慕風草靡。

    全真有真樂,将相安足拟。

     郁郁三神宮,分據如鼎峙。

    人問此水在,此意能有幾。

     憶昔臨河堤,清映石齒齒。

    雲雷鼓前浪,妄意圖染指。

     後振更雄深,仰暫天樂子。

     長安客喬在上 樓觀森羅紫極雄,仙真去後彩霞空。

    不綠一酌箪瓢水,誰解千年五祖功。

     金阙俨遺泰甸月,石壇高起漢陵風。

    殷勤重展三熏敬,複許縿鸾會故宮。

     陝西興元等路教門提點何道甯上 重陽師祖遇純陽,秘訣初傳大地香。

    海上七株琪樹秀,世問萬朵玉蓮芳。

     天人混合同三昧,薪火圓融共一光。

    滾滾甘河束未已,了知源遠振流長。

     夷門天樂道人李道謙上 萬疊晴岚倚碧空,紫雲深鎖遇仙宮。

    三山飛劍人歸後,四海全真道化洪。

     夢斷鶴嗚丹井露,醮餘磨舞石壇風。

    世問萬朵金蓮秀,盡出甘泉灌溉功。

     前諸路道教提舉衛緻夷上 開張道運發天機,邂逅真人若有期。

    紫極寶圖陰付授,玄元神鼎重扶持。

     陶君饅訝遷都水,扁鵲虛勞飲上池。

    一自甘濱遭際後,仙風弘衍遍華夷。

     安西路道門提點孫德或上 鄭圃南華去不還,猶龍心法失真傳。

    道微千古傷分裂,天廷重陽出大全。

     甘水降神冥海外,至人相契赤明前。

    誰知一醉玄風起,吹綻黃金萬朵蓮。

     後序 門人建安張好古撰 紀錄之作多矣,雖複窮今極古波委雲集而事,或繁冗言必瑣細識者,病焉。

    吾師天樂真人自養浩祖庭典教秦蜀,應事接物之暇,每以着述為心,獨念重陽祖師開化以來,教法如此其盛,其出自全真門下者,名師耆德項背相望。

    仙鄉道館什百為耦,金石之所載莫不流芳於無窮,然大而天下,遠而四方,人固罕得而褊窺之也。

    乃因所曆遇有當世名賢所修之文,親手抄錄,若道行,若宮觀,其為碑記傳贊凡九十餘篇。

    皆事迹超邁,辭章雄雅,足以取信於天下後世者,一哀為一編,目之日《甘水仙源錄》。

    蓋甘水者,祖師遇真之地。

    仙源者,全真正派之傳。

    是編之作,亦猶道學諸公所着,伊洛淵源之謂,其取名也甚宜矣。

    近方镘梓以廣其傳,予小子忝任校條之責,自夏及冬首尾曆二十有六旬有六日,工既訖功,複以後序見命。

    予思師之用心,其所以扶植玄綱弘揚祖道,誠非小補,使有志之士新獲觀是書,不惟有以知前人功業之盛,又固足以見諸儒信與之。

    公不出戶庭,而玄元之心法求之有餘師矣,源流靡已何代無人後之,視今焉知不如今之視昔,嗣而緝之,庶幾斯傳之不朽也。

    歲在己醜冬至後六日,拜手稽首謹書。

     甘水仙源錄卷之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