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今及#5,當來休咎征,且授九壇三劍之法,以捕逐鬼物,宋太宗嘗勸有司作宮千柱,以妥景靈。
金季蕩焚,木灰瓦屑,清泠剪棘誅茅以居。
時日薄西山,才構孚佑一殿,卒。
其弟子陳志玄、朱志彥、趙志古、張志隐、李志宗、李志明、崔志安、趙志真及今賀李兩君,十人相嗣為之,曆四十五年,構通明、紫微、七元三殿,虛皇一壇,淩霄一門,靈官、演法、湛然、傳應法師祠四堂,锺樓齋庖應凜将二百楹,位置雖劣祖庭,猶足為自關而西名山福地土木之冠。
嗚呼,上清作為宋太平興國中,出内币,禅西土财力為之,既其毀也,乃複於道流數人之身。
真人生逝於金,而見贈於皇元,真人生逝皆在山束,其徒教行關西,擇勝地以祠其祖,亦事理之不可必究者也。
彼真人者果能不死,排空禦氣,載營而西,顧不抵掌雲中曰:吾孫若曾,亦有可才如是者耶。
詩曰:少正純重兮,四君皆陽,生不并時兮,名相襲芳。
豈以陽者兮,本天親上,輕舉淩空兮,易為向往。
何獨一君兮,海蟾自名,将取月魄兮,随日受明。
日月為易兮,衛生要訣,世微五君兮,奧疑誰析。
又嘗思之兮,少正蟾純,曆世綿邈兮,絕學無人。
嗚呼重陽兮,才七弟子,有婦人焉兮,六人而已。
父雄子良兮,中有玉陽,體玄廣度兮,始人為狂。
行歌市中兮,望道未見,從學昆箭兮,識習一變。
離隐查山兮,旋徙雲光,冬眠抱雪兮,夏立迎陽。
九年德就兮,鬼盜避逐,騰神入夢兮,群異傍出。
莫毒匪鸩兮,持飲如漿,名藹燕都兮,征來天長。
衛生為治兮,宸辰問益,鴻言剖疑兮,中夜前席。
别建修真兮,還山固求,鳳翼承旅兮,邈不可留。
歸斡經時兮,世宗不豫,章廟累起兮,奏章帝所。
惟不拒人兮,崇福玉虛,華陽天寶兮,不怛其居。
在在授業兮,其出一戶,縣子暨孫兮,獨瑜萬數。
束海之波兮,百裡涵濡,今焉西流兮,溢及鎬都。
太平之宮兮,古仙聖宅,一孫十曾兮,蓊棘攸作。
身生不西兮,逝未百年,而教之西兮,他門#6孰先。
碑其平生兮,道行彌晰,爾祖爾思兮,來裔無教。
廣甯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師道行碑 嘉議大夫嶺北湖南道提刑按察使束平徐瑛撰 大元有天下,好賢樂善,度越前古,凡有德之士不及用者,必加寵數以旌顯之,初無問於道俗存亡之異也。
中統二年,诏賜盤山栖雲道人王志謹之号日惠慈利物至德真人。
至元六年,韶贈栖雲之師廣甯郝大通之号日廣甯通玄太古真人。
至元二十三年诏賜栖雲弟子洞陽徐志根之号日祟玄誠德洞陽真人,旌有德也。
是年三月,予将赴官湖南,道出汴梁,時洞陽掌本宗教,住朝元宮,率其屬來見,請於予曰:貧道出家無過人之行,誤蒙聖朝采錄,錫以徽稱,使得篷於師真之列,皆吾先師栖雲之訓也。
栖雲之所以表見於世者,獨非先師太古之澤也欤?二師道行卓異,在人耳目,孰不知之,必得文士與之紀述,庶幾可以傳信後來,昭示永久。
栖雲則有翰林承旨慎獨王公之作,已勒之石。
若夫太古之碑,義不可後,而今尚缺然,是則嗣教者不敏之過,願屬筆於子。
傥辱惠顧,我曹之責塞矣。
予自惟懦生昧於玄學,叔事遣辭或緻抵捂,徒取诮於識者,牢讓再三,竟不獲已。
又洞陽與予同宗,見待素厚,難於終拒,乃據洞陽所錄宗師行實,采摭綴緝以付之,仍系以銘詩,俾步虛者歌之,以頌師德。
師姓郝,名大通,字太古,道号廣甯子,甯海人。
家故饒财,為州首戶。
兄俊彥登進士第,官至朝列大夫、昌邑縣令。
師初諱升,少孤,事母孝,禀賦穎異,識度夷曠,蕭然有出塵之資。
讀書喜易,研精尤甚,因洞曉陰陽律曆之術,不樂仕進,慕司馬季主、嚴君平之為人,以蔔筮自晦。
大定七年,重陽真君王祖師自關西甯海遊行於市,見師言動不凡仙質可度,思所以感發之者,遂背肆曰:君何為不回頭耶?師悚然異之。
真君出,師閉肆從之,及於館所,而請教焉。
真君授以二詞,師大悟,不覺下拜,自是日往親炙。
以有老母,未即入道。
明年母捐館,師乃棄家入昆箭山,禮真君於煙霞洞,求為弟子。
真君納之,賜名璘,号恬然子,仍解納衣去其袖而與之曰:勿患無袖,汝當自成。
蓋傳法之意也。
九年,甯海人有構金蓮堂,以待真君挈其徒西歸居之。
師攜瓦罐乞食,誤觸之,碎。
真君别授一罐,題頌其上雲:撲碎真灰罐,卻得害風觀。
直待悟殘餘,有個人人喚。
未幾,師辭真君,去與王玉陽往居查山,真君亦赴汴京,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邱長春四子實從。
十一年,師聞真君上仙,四子已入關,遂西遊以訪之。
十二年葬真君於祖庭,師欲與四子同廬墓側,長真激之曰:随人腳跟轉可乎?師明日遂行,至岐山,遇神人授今名字及道号。
十二年,度大慶關而束,翺翔趙魏問。
十五年,坐於沃州石橋之下,緘口不語,河水泛溢身不少移,水亦弗及。
人績之食則食,無則已。
雖祁寒盛暑兀然無變,身槁木而心死灰,如是者六年。
昌邑君之季女嫁為真定郭長倩之夫人,長倩夫婦過沃州,知師在橋下,駐車拜谒,贈之衣物,所以存慰者甚厚,師藐然若不相識,一無所受。
夫人感泣,長倩嗟異而去。
二十二年,師過灤城,又與神人遇,受大易秘義,自爾為人言未來事不差毫發。
至鎮陽居觀,升堂演道,遠近來聽者常數百人。
已而闡化諸方,專以利物度人為務,由是郝太古之名聞天下
金季蕩焚,木灰瓦屑,清泠剪棘誅茅以居。
時日薄西山,才構孚佑一殿,卒。
其弟子陳志玄、朱志彥、趙志古、張志隐、李志宗、李志明、崔志安、趙志真及今賀李兩君,十人相嗣為之,曆四十五年,構通明、紫微、七元三殿,虛皇一壇,淩霄一門,靈官、演法、湛然、傳應法師祠四堂,锺樓齋庖應凜将二百楹,位置雖劣祖庭,猶足為自關而西名山福地土木之冠。
嗚呼,上清作為宋太平興國中,出内币,禅西土财力為之,既其毀也,乃複於道流數人之身。
真人生逝於金,而見贈於皇元,真人生逝皆在山束,其徒教行關西,擇勝地以祠其祖,亦事理之不可必究者也。
彼真人者果能不死,排空禦氣,載營而西,顧不抵掌雲中曰:吾孫若曾,亦有可才如是者耶。
詩曰:少正純重兮,四君皆陽,生不并時兮,名相襲芳。
豈以陽者兮,本天親上,輕舉淩空兮,易為向往。
何獨一君兮,海蟾自名,将取月魄兮,随日受明。
日月為易兮,衛生要訣,世微五君兮,奧疑誰析。
又嘗思之兮,少正蟾純,曆世綿邈兮,絕學無人。
嗚呼重陽兮,才七弟子,有婦人焉兮,六人而已。
父雄子良兮,中有玉陽,體玄廣度兮,始人為狂。
行歌市中兮,望道未見,從學昆箭兮,識習一變。
離隐查山兮,旋徙雲光,冬眠抱雪兮,夏立迎陽。
九年德就兮,鬼盜避逐,騰神入夢兮,群異傍出。
莫毒匪鸩兮,持飲如漿,名藹燕都兮,征來天長。
衛生為治兮,宸辰問益,鴻言剖疑兮,中夜前席。
别建修真兮,還山固求,鳳翼承旅兮,邈不可留。
歸斡經時兮,世宗不豫,章廟累起兮,奏章帝所。
惟不拒人兮,崇福玉虛,華陽天寶兮,不怛其居。
在在授業兮,其出一戶,縣子暨孫兮,獨瑜萬數。
束海之波兮,百裡涵濡,今焉西流兮,溢及鎬都。
太平之宮兮,古仙聖宅,一孫十曾兮,蓊棘攸作。
身生不西兮,逝未百年,而教之西兮,他門#6孰先。
碑其平生兮,道行彌晰,爾祖爾思兮,來裔無教。
廣甯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師道行碑 嘉議大夫嶺北湖南道提刑按察使束平徐瑛撰 大元有天下,好賢樂善,度越前古,凡有德之士不及用者,必加寵數以旌顯之,初無問於道俗存亡之異也。
中統二年,诏賜盤山栖雲道人王志謹之号日惠慈利物至德真人。
至元六年,韶贈栖雲之師廣甯郝大通之号日廣甯通玄太古真人。
至元二十三年诏賜栖雲弟子洞陽徐志根之号日祟玄誠德洞陽真人,旌有德也。
是年三月,予将赴官湖南,道出汴梁,時洞陽掌本宗教,住朝元宮,率其屬來見,請於予曰:貧道出家無過人之行,誤蒙聖朝采錄,錫以徽稱,使得篷於師真之列,皆吾先師栖雲之訓也。
栖雲之所以表見於世者,獨非先師太古之澤也欤?二師道行卓異,在人耳目,孰不知之,必得文士與之紀述,庶幾可以傳信後來,昭示永久。
栖雲則有翰林承旨慎獨王公之作,已勒之石。
若夫太古之碑,義不可後,而今尚缺然,是則嗣教者不敏之過,願屬筆於子。
傥辱惠顧,我曹之責塞矣。
予自惟懦生昧於玄學,叔事遣辭或緻抵捂,徒取诮於識者,牢讓再三,竟不獲已。
又洞陽與予同宗,見待素厚,難於終拒,乃據洞陽所錄宗師行實,采摭綴緝以付之,仍系以銘詩,俾步虛者歌之,以頌師德。
師姓郝,名大通,字太古,道号廣甯子,甯海人。
家故饒财,為州首戶。
兄俊彥登進士第,官至朝列大夫、昌邑縣令。
師初諱升,少孤,事母孝,禀賦穎異,識度夷曠,蕭然有出塵之資。
讀書喜易,研精尤甚,因洞曉陰陽律曆之術,不樂仕進,慕司馬季主、嚴君平之為人,以蔔筮自晦。
大定七年,重陽真君王祖師自關西甯海遊行於市,見師言動不凡仙質可度,思所以感發之者,遂背肆曰:君何為不回頭耶?師悚然異之。
真君出,師閉肆從之,及於館所,而請教焉。
真君授以二詞,師大悟,不覺下拜,自是日往親炙。
以有老母,未即入道。
明年母捐館,師乃棄家入昆箭山,禮真君於煙霞洞,求為弟子。
真君納之,賜名璘,号恬然子,仍解納衣去其袖而與之曰:勿患無袖,汝當自成。
蓋傳法之意也。
九年,甯海人有構金蓮堂,以待真君挈其徒西歸居之。
師攜瓦罐乞食,誤觸之,碎。
真君别授一罐,題頌其上雲:撲碎真灰罐,卻得害風觀。
直待悟殘餘,有個人人喚。
未幾,師辭真君,去與王玉陽往居查山,真君亦赴汴京,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邱長春四子實從。
十一年,師聞真君上仙,四子已入關,遂西遊以訪之。
十二年葬真君於祖庭,師欲與四子同廬墓側,長真激之曰:随人腳跟轉可乎?師明日遂行,至岐山,遇神人授今名字及道号。
十二年,度大慶關而束,翺翔趙魏問。
十五年,坐於沃州石橋之下,緘口不語,河水泛溢身不少移,水亦弗及。
人績之食則食,無則已。
雖祁寒盛暑兀然無變,身槁木而心死灰,如是者六年。
昌邑君之季女嫁為真定郭長倩之夫人,長倩夫婦過沃州,知師在橋下,駐車拜谒,贈之衣物,所以存慰者甚厚,師藐然若不相識,一無所受。
夫人感泣,長倩嗟異而去。
二十二年,師過灤城,又與神人遇,受大易秘義,自爾為人言未來事不差毫發。
至鎮陽居觀,升堂演道,遠近來聽者常數百人。
已而闡化諸方,專以利物度人為務,由是郝太古之名聞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