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鶴林道士呂太古集 職佐篇 黃箓第一曰:為國歎經文 夫《道德經》者,無為之文,自然之化,落落太漠之表,巍巍象帝之先,二氣資之以立根,三光持之以成象,細無不入,大無不包,其真以治一身,其土行賈切苴音鲊足以治天下,其功以度群品,而微妙則能緻神仙。

    昔老子之過函關,授八十一章而徑去。

    漢文之從河上,蓋千七百年而僅傳,窮乎無窮,極乎罔極,以宣道德之要,以為帝王之師。

    至如升玄,演清淨之音,入衆妙門,而離諸染着,禳災列忏悔之品,度一切厄,而所履平安。

    黃帝着陰符之書,可以用師於萬倍。

    青羅傳星曜之咒,可以推運於五行。

    是皆抉一決切神道於幽微,闡玄宗之隐奧。

    誦之則聲參太極,研之則治化升平,禍滅九陰,澤含萬宇。

    慶流宗社,坐對無疆之休;祲格神人,潛消難解之厄。

    再伸偈頌,以盡贊揚。

     先天立極治難名,恍惚希夷值本根。

     天步永清旋日月,道樞不動轉乾坤。

     靈源直斷群迷徑,仙路宏開衆妙門。

     聖壽綿長皇極建,願言辰極與齊尊。

     第二曰:遷拔歎經文 夫《度人經》者,三洞上品,一乘妙言,參衆魔之歌音,宣百靈之隐韻。

    昔授於碧落之土,而藏於紫微之宮。

    梵氣彌羅,周十方無極之界;金真朗郁,煥八天空洞之章。

    文暢而曲不華,趣幽而義益奧。

    極玄中之妙旨,非世上之常辭。

    詠之者,名列玉房;聞之者,神飛金阙。

    萬帝設禮,群妖束形,以至生天通微奧之言,清靜啟真常之性,十方嚴救苦之寶訓,九幽授心印之靈篇,普度天人,津梁生死,俾罷對於長夜,鹹列名於上清。

    再引偈章,以伸濟度。

     玉書金簡度人深,流出慈尊廣大心。

     梵氣結成無極界,天風飄泛自然音。

     九幽破械冰消戟,八極飛香月滿襟。

     稽首無英齊接引,神光一道破重陰。

     第三日:消災歎經文 伏聞太極既判,兩儀肇生,闡妙道於虛無,寓至神於水火,斂純陰肅肅之象,宣至陽赫赫之精,氣氣不停,生生相續。

    實之以坎,畫於朔易之都;虛之以離,煥乎文明之位。

    陶鑄萬品,統禦三元,五行得之以成,七政得之以運。

    道生於一,而着於水火之用;物散於萬,而極於水火之功。

    南北二經,蓋盡茲蘊。

    昔太上之下降,命天師之密傳。

    浮玉局於地中,敷揚秘訣;化鶴鳴之山上,親授靈文。

    可以薦福消災,可以注生削死,永除業障,漸入仙宗。

    且天童開護命之符,而真武有降福之願。

    上智廣真一之訓,報劬勞恩;靜觀達智慧之門,明解脫義。

    功德甚重,不可具陳。

    辄引偈章,以伸贊歎。

     芝壇香霭露華稀,雲際風高鶴蓋飛。

     玉宇寥寥鳴警跸,金光奕奕下丹墀。

     願傾法雨除塵垢,更乞仙丹造道微。

     兩卷真經香一瓣,自茲根極欲知歸。

     忏悔 道家儀文,至於巢先生,号為大備。

    文字皆有所出,或儒書,或道書,剸裁鋪張,自有體制,一字不可移易。

    惟忏悔文,消災、遷拔兩篇,又多取莊子,使人聞之,洗濯疏瀹,有清心向道之意。

    未燭厥理者,或有改易,增加書字,殊為可笑。

    故書之,以告将來。

     黃箓啟壇忏悔 臣法衆等,至心歸身、歸神、歸命十方無極太上靈寶天尊,圓穹列曜星辰,厚地洞天、海嶽醮筵,感降一切真靈。

    伏願大慈,洞回昭鑒,同垂巨澤,普降洪恩。

    臣聞天無親,而所輔在德;福無門,而所召在人。

    仰歸衆妙之門,必應群心之用。

    寶笈箸度人之法,獨步玉京;驿龍馳奏善之章,上朝金阙。

    每靈心之丕應,見天意之孔昭,皆太上垂慈濟拔之科,而天下奉道修為之路,□蠻如答,神明罔違。

    伏念臣法衆等,暨齋官某等,生逢盛明,志慕虛靜,清天君而疏瀹,斷業障以皈依,谒欵在辰,齋明有翼,将以交三靈於恍惚,禱百順以延長。

    尚慮宿運功微,前緣德薄,今生往劫,多縱罪根,俗骨凡胎,未階真品,雖道心之甚固,恐天聽之難聞。

    伏願上聖哀憐,洪恩蕩宥,拔九祖之魂於既往,貸三世之罪於将來,洗六根以一新,秉純誠而無貳。

    庶幾寡過,仰格上真,用修黃箓之科,延召紫清之福。

    臣等稽首禮謝無上至真三寶。

     散壇忏悔 臣聞強名曰道,本清靜以無為;不測者神,有感通而必應。

    再蕩滌於屍穢,終對越於靈真。

    伏念臣等,仙品未充,業根尚在,雖稽參於寶箓,常諷誦於真經,宣舉教科,修行齋直,慮有違於道範,曾未沃於靈心,辄更澄練身形,洗除塵染,擴性天而一毫莫翳,拂心鑒而内境圓明,蘿此修持,用祈感格。

    伏願衆真□略,上聖涵容,凡朝谒非儀,壇壝不肅,千愆萬過,并乞貸原。

    臣等稽首禮謝無上至真三寶。

     消災忏悔 臣聞盡天下之物,不足以交神明;修胸中之誠,斯可以應天地。

    矧乃玄元之教,莫非清靜之門。

    傥三業六根之過存,豈一精二純之能格。

    當齋科之謹始,欲塵累以先除,庶藉宣揚,以伸昭格。

    臣今忏悔奉道某等,因從曠功,逮及今生,有妙湛之體,而為情所昏;有虛明之用,而為物所蔽。

    欲惡盛而性有雈音完葦,聞見疏而智亦聾盲。

    不能外身而多身殃,不能緘口而多口過。

    意有所至,愛有所忘,積其有涯之生,造徧無邊之罪。

    今則對列真而忏悔,體妙道以修為。

    諸業生於諸根,塵塵是妄;有身孰不有患,物物迷真。

    爰即靈壇,盡祛往咎。

    心疏瀹而内觀無礙,性虛靜而外境不移。

    谫谫之佞皆除,津津之惡悉去。

    已作之故業,永不蹈於覆車;未造之新殃,更不投於深阱。

    庶全身而遠害,無見利以忘真。

    伏願衆聖洞昭,皇靈遠燭,以瑤池之水,灑濯於群心;以甘露之華,洗除於衆垢。

    衰相罪根之消滅,靈光慧性之圓明,恪遵儲福之科,用副延生之格。

    若非生日,行儲福科當改作恪堅為善之心,仰俟降康之澤。

    禍沉九地,福遍十方。

    臣等稽首禮謝無上至真三寶。

     遷拔忏悔 此忏悔之意,止為見存忏罪,将以清心靜念,昭事上真,非是為亡人忏悔,往往誤認旨意,引亡人姓名,不知人理大不相幹。

     臣聞探真精於象外,道本沖虛;發洪願於寰中,理歸清淨。

    非滌除於外慮,不見以将上靈;非忏洗於塵緣,不可以奉齋直。

    臣今忏悔奉道某等,自從曠劫,逮及今生,身口意之所為,天地人之六見。

    有身斯有大患,久積罪愆;諸業生於諸根,未祛惡障。

    染聲色,放蕩心形,血氣盛而争鬥之患生,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