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戰汗
關燈
小
中
大
陸左初診三月二十二日陽明病,十日不大便,惡氣沖腦,則阙上痛,腦氣昏,則夜中谵語,陽明燥氣熏灼,則右髀牽掣,膝屈而不伸,右手亦拘攣,夜不安寐,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生川軍四錢後入枳實三錢中樸一錢芒硝三錢沖服拙巢注:此證服藥後,夜中大下二次,稍稍安睡。
二診三診用白虎湯為主,以其右手足不伸,而加芍藥,以其渴飲,而加天花粉。
三診後,聞延張衡山兩次,又以無效中止。
三十日後,聞其惡熱甚,家人飲以雪水,頗安适,此即病人欲飲水者,少少與之,即愈之證也。
予為之拟方用生石膏二兩,知母五錢,生甘草三錢,西洋參一錢,和米一撮。
煎湯服後,病者甚覺清醒。
四月一日服二煎,至午後,病者忽然寒戰,閉目若死,既而壯熱汗出,此當在傷寒論戰而汗出之例,非惡侯也。
續診四月六日拟方此證自三月二十二日用大承氣湯下後,兩服涼營清胃之劑,不效。
其家即延張衡山二次,不效中止。
後于三十日聞其惡熱渴飲,用白虎加人參湯,至一日戰而汗出,意其愈矣。
至四日,病家謂其右手足不伸,而痠痛,為之拟方用芍藥甘草湯加味(赤白芍各一兩,炙甘草五錢,炙乳沒各三錢,絲瓜絡三錢),手足乃伸。
今日病家來雲能食,但欲大便不得,小便赤,更為之拟方如左:生川軍一錢五分芒硝一錢沖生甘草二錢拙巢注:下後諸恙悉愈,胃納大暢。
【按】戰而汗出,是為戰汗。
若本案之戰汗,是陽明之戰汗也。
大論曰:凡柴胡湯病證,而柴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複發熱汗出而解。
是少陽之戰汗也。
又曰: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是太陽之戰汗也。
粗觀之,似三陽皆有戰汗。
試問病人何以欲汗?曰:假此以逐邪耳。
設其人正氣充實,受邪不重,又得藥力以助之,則濈然汗出,了無煩苦。
設不假藥力之助,但憑正氣與邪相搏,則其人略有煩苦矣。
故大論曰: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
設其人正氣虛弱,邪氣充實,即使得藥力之助,亦必須鼓額懔栗,努力掙紮,方能得汗,而其外表不僅為煩,甚當為戰矣。
故大論又曰: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生戰而汗出也。
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本條詞句重疊,不類仲聖口吻,然而說理至精,可以奉信。
抑餘尤有說焉,伸之如下: 凡汗出而愈,屬于太陽病居多,屬于少陽病次之,屬于陽明病者尠。
夫太陽之戰汗,原不足以為異。
少陽病服柴胡湯已,其濈然或戰而汗出解者,或亦有太陽之邪錯雜于其間也。
至本案陽明病之戰汗,亦無非舊日太陽或少陽之宿邪,寄于肌表三焦,醫者不能善為汗解,及其病已轉為陽明,則液灼不能化汗,醫更無暇及之。
及其後,陽明病愈,陰液少複,病者自己之正氣欲除久伏之宿邪,故不得已出于一戰耳。
由是觀之,謂本案曰陽明之戰汗者,特就其近病而言之耳,猶非至通之論也。
戰汗者,破釜沉舟,背城借一之謂也。
戰而勝,則生。
不勝,則死。
一戰不決,則再三戰,以求其果。
蓋久病之後,正氣不堪病魔之纏擾,故甯與一決雌雄,以判勝負。
是故戰汗乃生死之樞機,陰陽所從分,醫者病家,當共深曉,爰
生川軍四錢後入枳實三錢中樸一錢芒硝三錢沖服拙巢注:此證服藥後,夜中大下二次,稍稍安睡。
二診三診用白虎湯為主,以其右手足不伸,而加芍藥,以其渴飲,而加天花粉。
三診後,聞延張衡山兩次,又以無效中止。
三十日後,聞其惡熱甚,家人飲以雪水,頗安适,此即病人欲飲水者,少少與之,即愈之證也。
予為之拟方用生石膏二兩,知母五錢,生甘草三錢,西洋參一錢,和米一撮。
煎湯服後,病者甚覺清醒。
四月一日服二煎,至午後,病者忽然寒戰,閉目若死,既而壯熱汗出,此當在傷寒論戰而汗出之例,非惡侯也。
續診四月六日拟方此證自三月二十二日用大承氣湯下後,兩服涼營清胃之劑,不效。
其家即延張衡山二次,不效中止。
後于三十日聞其惡熱渴飲,用白虎加人參湯,至一日戰而汗出,意其愈矣。
至四日,病家謂其右手足不伸,而痠痛,為之拟方用芍藥甘草湯加味(赤白芍各一兩,炙甘草五錢,炙乳沒各三錢,絲瓜絡三錢),手足乃伸。
今日病家來雲能食,但欲大便不得,小便赤,更為之拟方如左:生川軍一錢五分芒硝一錢沖生甘草二錢拙巢注:下後諸恙悉愈,胃納大暢。
【按】戰而汗出,是為戰汗。
若本案之戰汗,是陽明之戰汗也。
大論曰:凡柴胡湯病證,而柴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複發熱汗出而解。
是少陽之戰汗也。
又曰: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是太陽之戰汗也。
粗觀之,似三陽皆有戰汗。
試問病人何以欲汗?曰:假此以逐邪耳。
設其人正氣充實,受邪不重,又得藥力以助之,則濈然汗出,了無煩苦。
設不假藥力之助,但憑正氣與邪相搏,則其人略有煩苦矣。
故大論曰: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
設其人正氣虛弱,邪氣充實,即使得藥力之助,亦必須鼓額懔栗,努力掙紮,方能得汗,而其外表不僅為煩,甚當為戰矣。
故大論又曰: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生戰而汗出也。
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本條詞句重疊,不類仲聖口吻,然而說理至精,可以奉信。
抑餘尤有說焉,伸之如下: 凡汗出而愈,屬于太陽病居多,屬于少陽病次之,屬于陽明病者尠。
夫太陽之戰汗,原不足以為異。
少陽病服柴胡湯已,其濈然或戰而汗出解者,或亦有太陽之邪錯雜于其間也。
至本案陽明病之戰汗,亦無非舊日太陽或少陽之宿邪,寄于肌表三焦,醫者不能善為汗解,及其病已轉為陽明,則液灼不能化汗,醫更無暇及之。
及其後,陽明病愈,陰液少複,病者自己之正氣欲除久伏之宿邪,故不得已出于一戰耳。
由是觀之,謂本案曰陽明之戰汗者,特就其近病而言之耳,猶非至通之論也。
戰汗者,破釜沉舟,背城借一之謂也。
戰而勝,則生。
不勝,則死。
一戰不決,則再三戰,以求其果。
蓋久病之後,正氣不堪病魔之纏擾,故甯與一決雌雄,以判勝負。
是故戰汗乃生死之樞機,陰陽所從分,醫者病家,當共深曉,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