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證
關燈
小
中
大
炙甘草湯證其一
律師姚建現住小西門外大興街,嘗來請診,眠食無恙,按其脈結代,約十餘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躍不甯,此仲師所謂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之證是也,因書經方與之,服十餘劑而瘥。
炙甘草四錢生姜三錢桂枝三錢潞黨參二錢生地一兩真阿膠二錢烊沖麥冬四錢麻仁四錢大棗四枚
【按】大論原文煎法,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合煎,吾師生之用本湯,每不用酒,亦效。惟阿膠當另烊沖入,或後納烊消盡,以免膠質為他藥粘去。餘用阿膠至少六錢,分二次沖,因其質重故也。
曹穎甫曰:陽氣結澀不舒,故謂之結,陰氣缺乏不續,故謂之代,代之為言,貸也,恒産告罄,而稱貸以為生,其能久乎?固知《傷寒·太陽篇》所謂難治者,乃專指代脈言,非并指結脈言也。
炙甘草湯證其二
唐左初診十月二十日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此仲景先師之法,不可更變者也。
炙甘草四錢川桂枝三錢潞黨參三錢阿膠珠二錢大麻仁一兩大麥冬八錢大生地一兩生姜五片紅棗十枚
【按】唐君居春中,素有心髒病,每年買舟到香港,就診于名醫陳伯壇先生,先生用經方,藥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屬動以兩計。火鍋煎熬,藥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脈結代又發,師與炙甘草湯,服至三五劑,心悸愈,而脈結代漸稀,尚未能悉如健體。蓋宿疾尚賴久劑也。君又素便秘,服藥則易行,停藥則難行,甚須半小時之久,故師方用麻仁一兩之外,更加大黃三錢。
二診十月二十三日二進炙甘草湯,胃納較增,惟口中燥而氣短,左脈結代漸減,右脈尚未盡和,仍宜前法加減。加制軍者,因大便少也。
炙甘草五錢川桂技四錢潞黨參五錢阿膠珠二錢大熟地一兩大麻仁一兩麥冬四錢紫蘇葉五錢天花粉一兩生姜三片紅棗七枚制軍三錢
炙甘草湯證其三
昔與章次公診廣益醫院庖丁某,病下利,脈結代,次公疏炙甘草湯去麻仁方與之。當時鄭璞容會計之戚陳某适在旁,見曰:此古方也,安能療今病?次公忿與之争。僅服一劑,即利止脈和。蓋病起已四十餘日,庸工延誤,遂至于此。此次設無次公之明眼,則病者所受苦痛,不知伊于胡底也。
【按】本案與前案同例,惟一加麻仁,一去麻仁,均具深意,古方不能療今病,逼肖時醫口吻,第不知何所據而雲然。
曹穎甫曰:玉器公司陸某寓城幢廟引線弄,年逾六秩,患下利不止,日二三十行,脈來至止無定數。玉器店王友竹介餘往診。餘曰:高年結脈,病已殆矣。因參仲聖之意,用附子理中合炙甘草湯去麻仁,書方與之。凡五劑,脈和利止,行動如常。
按古方之治病,在《傷寒》、《金匮》中,仲師原示人加減之法,而加減之藥味,要不必出經方之外,如陰虧加人參而去芍藥,腹痛加芍藥而去黃芩,成例具在,不可誣也。如予用此方,于本證相符者則用本方,因次公于下利者去麻仁,遂于大便不暢者重用麻仁,或竟加大黃,遇寒濕利則合附子理中,于卧寐不安者,加棗仁朱砂,要不過随證用藥,絕無異人之處,仲景之法,固當如此也。
【又按】餘用本方,無慮百數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證以心動悸為主。若見脈結代,則其證為重,宜加重藥量。否則,但覺頭眩者為輕,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動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脈必細小異常。婦女患此證之甚者。且常影響及于經事。動悸劇時,左心房處怦怦自躍,不能自已。膽氣必較平時為虛,不勝意外之驚恐,亦不堪受重厲之叫呼。夜中或不能成寐,于是虛汗以出,此所謂陰虛不能斂陽是也。及服本湯,則心血漸足。動悸亦安,頭眩除,經事調,虛汗止,脈象複,其功無窮。蓋本方有七分陰藥,三分陽藥,陰藥為體,陽藥為用。生地至少當用六錢,桂枝至少亦須錢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為厚膩,桂枝為大熱,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與談經方矣。
【又按】按本湯證脈象數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遲者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湯之後,其數者将鹹緩,其緩者将增速,悉漸近于标準之數。蓋過猶不及,本湯能削其過而益其不及,藥力偉矣。又血虧甚者,其脈極不任按,即初按之下,覺其脈尚明朗可辨,約一分鐘後,其脈竟遁去不見,重按以覓之,依然無有。至此,淺識之醫未有不疑慮并生者。但當釋其脈,稍待再切,于是其脈又至。試問脈何以不任按?曰:血少故也。追服本湯三五劑後,脈乃不遁,可似受按。此皆親曆之事,絕非欺人之語。依理,一人二手,其脈當同,然而事實上不爾,左右二脈每見參商。脈理之難言,有如是者。
律師姚建現住小西門外大興街,嘗來請診,眠食無恙,按其脈結代,約十餘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躍不甯,此仲師所謂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之證是也,因書經方與之,服十餘劑而瘥。
炙甘草四錢生姜三錢桂枝三錢潞黨參二錢生地一兩真阿膠二錢烊沖麥冬四錢麻仁四錢大棗四枚
【按】大論原文煎法,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合煎,吾師生之用本湯,每不用酒,亦效。惟阿膠當另烊沖入,或後納烊消盡,以免膠質為他藥粘去。餘用阿膠至少六錢,分二次沖,因其質重故也。
曹穎甫曰:陽氣結澀不舒,故謂之結,陰氣缺乏不續,故謂之代,代之為言,貸也,恒産告罄,而稱貸以為生,其能久乎?固知《傷寒·太陽篇》所謂難治者,乃專指代脈言,非并指結脈言也。
炙甘草湯證其二
唐左初診十月二十日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此仲景先師之法,不可更變者也。
炙甘草四錢川桂枝三錢潞黨參三錢阿膠珠二錢大麻仁一兩大麥冬八錢大生地一兩生姜五片紅棗十枚
【按】唐君居春中,素有心髒病,每年買舟到香港,就診于名醫陳伯壇先生,先生用經方,藥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屬動以兩計。火鍋煎熬,藥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脈結代又發,師與炙甘草湯,服至三五劑,心悸愈,而脈結代漸稀,尚未能悉如健體。蓋宿疾尚賴久劑也。君又素便秘,服藥則易行,停藥則難行,甚須半小時之久,故師方用麻仁一兩之外,更加大黃三錢。
二診十月二十三日二進炙甘草湯,胃納較增,惟口中燥而氣短,左脈結代漸減,右脈尚未盡和,仍宜前法加減。加制軍者,因大便少也。
炙甘草五錢川桂技四錢潞黨參五錢阿膠珠二錢大熟地一兩大麻仁一兩麥冬四錢紫蘇葉五錢天花粉一兩生姜三片紅棗七枚制軍三錢
炙甘草湯證其三
昔與章次公診廣益醫院庖丁某,病下利,脈結代,次公疏炙甘草湯去麻仁方與之。當時鄭璞容會計之戚陳某适在旁,見曰:此古方也,安能療今病?次公忿與之争。僅服一劑,即利止脈和。蓋病起已四十餘日,庸工延誤,遂至于此。此次設無次公之明眼,則病者所受苦痛,不知伊于胡底也。
【按】本案與前案同例,惟一加麻仁,一去麻仁,均具深意,古方不能療今病,逼肖時醫口吻,第不知何所據而雲然。
曹穎甫曰:玉器公司陸某寓城幢廟引線弄,年逾六秩,患下利不止,日二三十行,脈來至止無定數。玉器店王友竹介餘往診。餘曰:高年結脈,病已殆矣。因參仲聖之意,用附子理中合炙甘草湯去麻仁,書方與之。凡五劑,脈和利止,行動如常。
按古方之治病,在《傷寒》、《金匮》中,仲師原示人加減之法,而加減之藥味,要不必出經方之外,如陰虧加人參而去芍藥,腹痛加芍藥而去黃芩,成例具在,不可誣也。如予用此方,于本證相符者則用本方,因次公于下利者去麻仁,遂于大便不暢者重用麻仁,或竟加大黃,遇寒濕利則合附子理中,于卧寐不安者,加棗仁朱砂,要不過随證用藥,絕無異人之處,仲景之法,固當如此也。
【又按】餘用本方,無慮百數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證以心動悸為主。若見脈結代,則其證為重,宜加重藥量。否則,但覺頭眩者為輕,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動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脈必細小異常。婦女患此證之甚者。且常影響及于經事。動悸劇時,左心房處怦怦自躍,不能自已。膽氣必較平時為虛,不勝意外之驚恐,亦不堪受重厲之叫呼。夜中或不能成寐,于是虛汗以出,此所謂陰虛不能斂陽是也。及服本湯,則心血漸足。動悸亦安,頭眩除,經事調,虛汗止,脈象複,其功無窮。蓋本方有七分陰藥,三分陽藥,陰藥為體,陽藥為用。生地至少當用六錢,桂枝至少亦須錢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為厚膩,桂枝為大熱,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與談經方矣。
【又按】按本湯證脈象數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遲者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湯之後,其數者将鹹緩,其緩者将增速,悉漸近于标準之數。蓋過猶不及,本湯能削其過而益其不及,藥力偉矣。又血虧甚者,其脈極不任按,即初按之下,覺其脈尚明朗可辨,約一分鐘後,其脈竟遁去不見,重按以覓之,依然無有。至此,淺識之醫未有不疑慮并生者。但當釋其脈,稍待再切,于是其脈又至。試問脈何以不任按?曰:血少故也。追服本湯三五劑後,脈乃不遁,可似受按。此皆親曆之事,絕非欺人之語。依理,一人二手,其脈當同,然而事實上不爾,左右二脈每見參商。脈理之難言,有如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