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氣湯證
關燈
小
中
大
大承氣湯證其一
方左病延二候,阙上痛,渴飲,大便八日不行,脈實,雖今見心痛徹背,要以大承氣湯主治。
生川軍四錢後入小枳實四錢中川樸一錢芒硝二錢後入全瓜蒌五錢拙巢注:下後胸隔頓寬,惟餘邪未盡,頭尚暈,乃去硝黃,再劑投之,即愈。
【按】大論曰: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此概統白虎承氣而言之。
若求大承氣湯之全部證狀,當為: 一,大便不行,腹痛拒按,此以胃中有燥矢故也。
二,阙上痛。
《内經》以阙上屬喉間病,此概以氣色言之,若陽明燥氣上沖及腦,則阙上必痛,其不甚者則但脹耳。
三,右髀有筋牽掣,右膝外旁痛,此為吾師所獨驗而得之者。
四,脈洪大而實,然亦有遲者。
五,日晡潮熱。
他若舌苔黃燥厚膩,大渴引冷,當在應有之例。
然此不過言其常耳,若下列諸案所引,則其變也,知常知變,乃可與言大道。
吾師善用諸承氣湯,曆年治陽明實證,十九全愈。
吾師之用藥也,麻桂膏黃,柴芩姜附,悉随其證而定之,絕不似世之名家,偏涼偏熱,以執一為能事者。
餘敢曰:凡仲聖所稱某某湯主之雲者,此皆一劑知,二劑已之方也,倘能藥量适合,則一帖愈病,原屬平淡無奇之事,安足怪者?而《傷寒論》中之陽明病占全書篇幅四之一,于承氣湯尤反複推論,其詳備明确遠出三陰諸方之上,然則硝黃之用,複有何疑者?閱者能明此旨,是為知吾師者,是為知仲聖者。
大承氣湯證其二 若華忽病頭痛,幹嘔,服吳茱萸湯,痛益甚,眠則稍輕,坐則滿頭劇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則益不可忍,身無熱,脈微弱,但惡見火光,口中燥,不類陽明腑實證狀。
蓋病不專系腸中,而所重在腦,此張隐庵所謂陽明悍熱之氣上循入腦之證也。
按即西醫所謂腦膜炎之類。
及其身無熱,脈微弱之時,而急下之,所謂釜底抽薪也。
若身有大熱,脈大而實,然後論治,晚矣。
生川軍三餞芒硝三錢枳實四錢厚樸一錢 【按】若華女士服本方後約三小時,即下,所下非燥矢,蓋水濁也,而恙乃悉除,不須再診。
是時,餘按日從師受課,故知之稔。
頭滿頭劇痛,病所在腦也。
一下而愈,病源在腸也。
合而言之,所謂上病下取,治求其本也。
蓋腸中既燥,胃居其上,聲氣互通,乃亦化熱。
胃有神經上通于腦,輾轉相傳。
腦神經受熱熏灼,故發為滿頭劇痛。
抑又腸胃燥實者,周身血液亦必随之化熱,其敷陳血管壁間之諸神經,自受同一之影響。
而腦部為全身神經之總彙,樞機重要,所系更巨,故非特滿頭劇痛,甚則神昏谵語,發狂喜妄。
考之抵當湯證有發狂之象,桃核承氣湯證有如狂之狀,此皆血熱影響于腦神經之明證。
故用藥總不離乎稍黃,無非脫胎于承氣湯,深足長思也。
然腸熱有易犯腦者,有不易犯腦者,則其人之神經脆弱與否殊為一大主因,要以脆弱者易被犯,如本案所載者是,其理極顯。
又小兒神經脆弱,故驚阙之病特多。
曹穎甫曰:陽明證之頭痛,其始則在阙上,甚則滿頭皆痛,不獨承氣湯證有之,即白虎湯證亦有之。
且陽明府實證燥氣上沖,多緻腦中神經錯亂,而見谵語頭痛。
或反在大便之後,無根之熱毒上冒,如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可證也。
惟腸中有濕熱蘊蒸,其氣易于犯腦,為水氣易于流動,正如湯沸于下,蒸氣已騰于上,不似燥矢之凝結必待下後而氣乃上沖也。
此證但下濁水,即可證明溫熱之蘊蒸陽明。
不然,目中不了了,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何以法當急下乎? 大承氣湯證其三 予嘗診江陰街肉莊吳姓婦人,病起已六七日,壯熱,頭汗出,脈大,便閉,七日未行,身不發黃,胸不結,腹不脹滿,惟滿頭劇痛,不言語,眼張,瞳神不能瞬,人過其前,亦不能辨,證頗危重。
餘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熱上沖,此《陽明篇》三急下證之第一證也。
不速治,病不可為矣。
于是遂書大承氣湯方與之。
大黃四錢枳實三錢川樸一錢芒硝三錢并囑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劑而愈。
蓋陽明燥氣上沖颠頂,故頭汗出,滿頭劇痛,神識不清,目不辨人,其勢危在頃刻。
今一劑而下,亦如釜底抽薪,洩去胃熱,胃熱一平,則上沖燥氣因下無所繼,随之俱下,故頭目清明,病遂霍然。
非若有宿食積滞,腹脹而痛,壯熱谵語,必經數劑方能奏效,此緩急之所由分。
是故無形之氣與有形之積,宜加辨别,方不至臨診茫然也。
【按】餘嘗見一男子病者,神志恍惚,四肢痙厥,左手按額上,右于按其陰器,兩足相向彎曲而崛起。
傍人雖用大力,不能使之直伸,目張而赤,近光則強閉,脈淩亂隐約,大便多日不行,數日來頭痛,病起僅七八日,服藥五六日,即至如此地步,據謂前曾宿娼患瘡,外治而愈。
餘曰:此大承氣證失治者也。
顧口噤藥不能下,替者用簡便法,納甘油錠于其肛中,凡三次,毫無效驗。
惜無親人作主,不能試膽導法。
次日汗出、夜斃,是可憫也。
又一男子病者感病數日,腹中徽痛,醫以四逆散作湯與之,痛略差,而目中之不了了更顯。
與之言,半是半非
生川軍四錢後入小枳實四錢中川樸一錢芒硝二錢後入全瓜蒌五錢拙巢注:下後胸隔頓寬,惟餘邪未盡,頭尚暈,乃去硝黃,再劑投之,即愈。
【按】大論曰: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此概統白虎承氣而言之。
若求大承氣湯之全部證狀,當為: 一,大便不行,腹痛拒按,此以胃中有燥矢故也。
二,阙上痛。
《内經》以阙上屬喉間病,此概以氣色言之,若陽明燥氣上沖及腦,則阙上必痛,其不甚者則但脹耳。
三,右髀有筋牽掣,右膝外旁痛,此為吾師所獨驗而得之者。
四,脈洪大而實,然亦有遲者。
五,日晡潮熱。
他若舌苔黃燥厚膩,大渴引冷,當在應有之例。
然此不過言其常耳,若下列諸案所引,則其變也,知常知變,乃可與言大道。
吾師善用諸承氣湯,曆年治陽明實證,十九全愈。
吾師之用藥也,麻桂膏黃,柴芩姜附,悉随其證而定之,絕不似世之名家,偏涼偏熱,以執一為能事者。
餘敢曰:凡仲聖所稱某某湯主之雲者,此皆一劑知,二劑已之方也,倘能藥量适合,則一帖愈病,原屬平淡無奇之事,安足怪者?而《傷寒論》中之陽明病占全書篇幅四之一,于承氣湯尤反複推論,其詳備明确遠出三陰諸方之上,然則硝黃之用,複有何疑者?閱者能明此旨,是為知吾師者,是為知仲聖者。
大承氣湯證其二 若華忽病頭痛,幹嘔,服吳茱萸湯,痛益甚,眠則稍輕,坐則滿頭劇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則益不可忍,身無熱,脈微弱,但惡見火光,口中燥,不類陽明腑實證狀。
蓋病不專系腸中,而所重在腦,此張隐庵所謂陽明悍熱之氣上循入腦之證也。
按即西醫所謂腦膜炎之類。
及其身無熱,脈微弱之時,而急下之,所謂釜底抽薪也。
若身有大熱,脈大而實,然後論治,晚矣。
生川軍三餞芒硝三錢枳實四錢厚樸一錢 【按】若華女士服本方後約三小時,即下,所下非燥矢,蓋水濁也,而恙乃悉除,不須再診。
是時,餘按日從師受課,故知之稔。
頭滿頭劇痛,病所在腦也。
一下而愈,病源在腸也。
合而言之,所謂上病下取,治求其本也。
蓋腸中既燥,胃居其上,聲氣互通,乃亦化熱。
胃有神經上通于腦,輾轉相傳。
腦神經受熱熏灼,故發為滿頭劇痛。
抑又腸胃燥實者,周身血液亦必随之化熱,其敷陳血管壁間之諸神經,自受同一之影響。
而腦部為全身神經之總彙,樞機重要,所系更巨,故非特滿頭劇痛,甚則神昏谵語,發狂喜妄。
考之抵當湯證有發狂之象,桃核承氣湯證有如狂之狀,此皆血熱影響于腦神經之明證。
故用藥總不離乎稍黃,無非脫胎于承氣湯,深足長思也。
然腸熱有易犯腦者,有不易犯腦者,則其人之神經脆弱與否殊為一大主因,要以脆弱者易被犯,如本案所載者是,其理極顯。
又小兒神經脆弱,故驚阙之病特多。
曹穎甫曰:陽明證之頭痛,其始則在阙上,甚則滿頭皆痛,不獨承氣湯證有之,即白虎湯證亦有之。
且陽明府實證燥氣上沖,多緻腦中神經錯亂,而見谵語頭痛。
或反在大便之後,無根之熱毒上冒,如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可證也。
惟腸中有濕熱蘊蒸,其氣易于犯腦,為水氣易于流動,正如湯沸于下,蒸氣已騰于上,不似燥矢之凝結必待下後而氣乃上沖也。
此證但下濁水,即可證明溫熱之蘊蒸陽明。
不然,目中不了了,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何以法當急下乎? 大承氣湯證其三 予嘗診江陰街肉莊吳姓婦人,病起已六七日,壯熱,頭汗出,脈大,便閉,七日未行,身不發黃,胸不結,腹不脹滿,惟滿頭劇痛,不言語,眼張,瞳神不能瞬,人過其前,亦不能辨,證頗危重。
餘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熱上沖,此《陽明篇》三急下證之第一證也。
不速治,病不可為矣。
于是遂書大承氣湯方與之。
大黃四錢枳實三錢川樸一錢芒硝三錢并囑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劑而愈。
蓋陽明燥氣上沖颠頂,故頭汗出,滿頭劇痛,神識不清,目不辨人,其勢危在頃刻。
今一劑而下,亦如釜底抽薪,洩去胃熱,胃熱一平,則上沖燥氣因下無所繼,随之俱下,故頭目清明,病遂霍然。
非若有宿食積滞,腹脹而痛,壯熱谵語,必經數劑方能奏效,此緩急之所由分。
是故無形之氣與有形之積,宜加辨别,方不至臨診茫然也。
【按】餘嘗見一男子病者,神志恍惚,四肢痙厥,左手按額上,右于按其陰器,兩足相向彎曲而崛起。
傍人雖用大力,不能使之直伸,目張而赤,近光則強閉,脈淩亂隐約,大便多日不行,數日來頭痛,病起僅七八日,服藥五六日,即至如此地步,據謂前曾宿娼患瘡,外治而愈。
餘曰:此大承氣證失治者也。
顧口噤藥不能下,替者用簡便法,納甘油錠于其肛中,凡三次,毫無效驗。
惜無親人作主,不能試膽導法。
次日汗出、夜斃,是可憫也。
又一男子病者感病數日,腹中徽痛,醫以四逆散作湯與之,痛略差,而目中之不了了更顯。
與之言,半是半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