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子。
生於天德庚午歲十上月二十九日。
夙喪其父,妙齡雅負清鑒,每歎世綠虛幻,有超然拔俗之心。
既長以戶殷充裡正,征斂廉平,鄉人敬之。
以大定丁酉歲,因友人得疾,數日身化為大蛇,惟頭面未變。
先生休視之,友曰:公輩可備筐器,送我於山,不然恐頭面随化,傷及生人。
先生揭袅一視,其項已下果為蟒矣。
遂與家人送至山麓問,即附草而去。
先生驚駭,從此長往不歸。
路逢異人,授以玄旨,且曰:今丹陽師演化于終南,可往師焉。
俄失所在,先生徑往,求為度脫。
丹陽初不納,至於責辱數日,求教益堅。
憫其誠至,留居席下,俾随衆執役,教以忍辱煉心。
居數年其勤儉謙退,愈久愈笃。
未幾丹陽以道德性命之要付之,先生既得法,蔔雲陽縣環堵。
默坐一十三年,乃得心光内發,吐為辭章,胳合玄理。
度門弟子數百人,後複還延安。
五月大旱,官民問先生雨期,曰:今日小雨,未能沾足,過此三日,澤大足矣。
至期,果如其言。
泰和問羌人入寇,人心駭懼,先生徐曰:請無慮,昨吾定中見三千無首人,驅五百大獸至。
後數日捷書至,果枭首三千級,獲駝五百餘頭。
四方聞之,益加敬奉。
一日於市肆中小酌,出門仰瞻天表,還入坐,索紙筆書頌雲:一輪紅日耀中天,五色祥雲頂上旋。
珍重一聲歸去也,倒騎玄鶴海束邊。
擲筆曲肱而逝,時大安庚午十二月初二日午時也,享年六十一。
平生着述号《玄通集》行于世,葬于府城之束南。
天興兵後門人就先生葬所建玄通觀,以奉香火焉。
薛知微 先生世居河束河津縣,乃唐征遼将軍薛仁貴之遠孫也。
法諱知微,字道淵,号碧霄子。
以天德庚午歲生,幼不嬉戲,長慕清閑,性沈默寡言。
年瑜弱冠,酷好養生性命之學。
大定辛卯歲丹陽宗師演教終南,聲揚遠迩,先生乃黜妻子,敬谒席下,操拂警以侍門庭,前後三霜,始終.一節。
丹陽識為受道器,乃付以修真秘旨。
先生既得其傳,複還鄉裡,築庵守靜,調氣養神。
如此六載,故得心宇泰定,性天疏明。
辛醜再至祖庭,奉師進道。
忽一夕天澄月朗,辄起取薪置諸屋下,衆皆訝其誕,比明雪已盈尺,共服先生有靜定之功,洞見未然。
癸卯二三道倡拉同遊天壇,先生曰:王屋洞天,素欲一往,安樂窩中可以托宿。
既至主人迎居,一室軒扉雅敞,榜曰:安樂窩。
同行者相視歎曰:先生誠有道者也。
時丹陽束歸海上,冬法弟王志一欲遊甯海參師。
與之相别,先生恸哭,衆莫測其所以,及王抵甯海,丹陽已羽化二旬矣。
未幾複還鄉中,王汝霖來見,先生曰:胡不早求良醫胎治厥疾。
王時無恙,聞先生之言不以為事。
未及月忽中風而卒。
崇慶問儒士昊世傑、薛國寶問先生秋試題目,對曰:三王以賞刑緻康。
至期,果然二人皆第。
又一日杜仲敏者來庵閑話,先生笑曰:公可速歸,落井之婦猶可救也。
杜蒼忙至家,果如所告。
先生'預見,未然皆類。
此後南渡遨遊嵩少問,尋遷内鄉,愛其人淳景秀,即結茅隐居,多所接引。
至正大壬辰冬十月三日無疾而逝,享春秋八十三。
所作詩詞号《清虛集》,度門弟子數百人,唯侯志忍、柳志春、唐志安、範志沖四人為入室,皆立觀度人於河束雲應問,為當代之高道。
兵後遷先生遺蛻葬於終南山下鄂縣遊仙宮之集真堂,掌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镒先生日升玄真人雲。
陳知命 先生姓陳,名知命,道号朝真子。
終南縣袁村人,與劉蔣為鄰瞳。
重陽祖師累會化度,先生以家産殷富,未能遽抛塵累。
後因丹陽等四真來居祖庵,先生頗有入道之心。
一日丹陽宗師以青包巾一頂作詩贈之雲:青雲前破作雲包,熟視陳公有分消。
顧我共君同宿契,願君同我樂逍遙。
長生路上尋金擴,不夜鄉中采玉苗。
何啻一身超達去,九玄七祖上丹霄。
先生既蒙點化,歎曰:向日重陽累會化度,我已愚昧不能從師高蹈,傥一朝大限臨頭,甯得以此薄業少延一日之生耶。
即日禮丹陽為師,改衣入道。
丹陽以先生有幹濟才,俾充祖庭庵主,積行立功。
十載之問,每以醫藥救人,多種陰德,其道衆多賴花蔭。
丹陽每作詩詞,教戒先生修真處靜,大造其妙。
無何退職閑居,丹陽以呂道安代主庵事。
先生專以修進為業。
至承安丁巳,忽以手撫呂背,曰:公綠法甚大,将來此庵為觀之日,度道士數百人為門弟子。
是時吾道大弘,公适當其時,善自保愛,吾其歸矣。
言訖褊辭道倡,怡然順化,享壽八十有一。
停柩三日,肌體輕軟,目光婀·然。
明年玉陽宗師買祖庵為靈虛觀,保賜呂道安沖虛大師号,俾掌敕牒,主領觀事。
後果度道士僅三百人,皆符先生之言矣。
宋明一
生於天德庚午歲十上月二十九日。
夙喪其父,妙齡雅負清鑒,每歎世綠虛幻,有超然拔俗之心。
既長以戶殷充裡正,征斂廉平,鄉人敬之。
以大定丁酉歲,因友人得疾,數日身化為大蛇,惟頭面未變。
先生休視之,友曰:公輩可備筐器,送我於山,不然恐頭面随化,傷及生人。
先生揭袅一視,其項已下果為蟒矣。
遂與家人送至山麓問,即附草而去。
先生驚駭,從此長往不歸。
路逢異人,授以玄旨,且曰:今丹陽師演化于終南,可往師焉。
俄失所在,先生徑往,求為度脫。
丹陽初不納,至於責辱數日,求教益堅。
憫其誠至,留居席下,俾随衆執役,教以忍辱煉心。
居數年其勤儉謙退,愈久愈笃。
未幾丹陽以道德性命之要付之,先生既得法,蔔雲陽縣環堵。
默坐一十三年,乃得心光内發,吐為辭章,胳合玄理。
度門弟子數百人,後複還延安。
五月大旱,官民問先生雨期,曰:今日小雨,未能沾足,過此三日,澤大足矣。
至期,果如其言。
泰和問羌人入寇,人心駭懼,先生徐曰:請無慮,昨吾定中見三千無首人,驅五百大獸至。
後數日捷書至,果枭首三千級,獲駝五百餘頭。
四方聞之,益加敬奉。
一日於市肆中小酌,出門仰瞻天表,還入坐,索紙筆書頌雲:一輪紅日耀中天,五色祥雲頂上旋。
珍重一聲歸去也,倒騎玄鶴海束邊。
擲筆曲肱而逝,時大安庚午十二月初二日午時也,享年六十一。
平生着述号《玄通集》行于世,葬于府城之束南。
天興兵後門人就先生葬所建玄通觀,以奉香火焉。
薛知微 先生世居河束河津縣,乃唐征遼将軍薛仁貴之遠孫也。
法諱知微,字道淵,号碧霄子。
以天德庚午歲生,幼不嬉戲,長慕清閑,性沈默寡言。
年瑜弱冠,酷好養生性命之學。
大定辛卯歲丹陽宗師演教終南,聲揚遠迩,先生乃黜妻子,敬谒席下,操拂警以侍門庭,前後三霜,始終.一節。
丹陽識為受道器,乃付以修真秘旨。
先生既得其傳,複還鄉裡,築庵守靜,調氣養神。
如此六載,故得心宇泰定,性天疏明。
辛醜再至祖庭,奉師進道。
忽一夕天澄月朗,辄起取薪置諸屋下,衆皆訝其誕,比明雪已盈尺,共服先生有靜定之功,洞見未然。
癸卯二三道倡拉同遊天壇,先生曰:王屋洞天,素欲一往,安樂窩中可以托宿。
既至主人迎居,一室軒扉雅敞,榜曰:安樂窩。
同行者相視歎曰:先生誠有道者也。
時丹陽束歸海上,冬法弟王志一欲遊甯海參師。
與之相别,先生恸哭,衆莫測其所以,及王抵甯海,丹陽已羽化二旬矣。
未幾複還鄉中,王汝霖來見,先生曰:胡不早求良醫胎治厥疾。
王時無恙,聞先生之言不以為事。
未及月忽中風而卒。
崇慶問儒士昊世傑、薛國寶問先生秋試題目,對曰:三王以賞刑緻康。
至期,果然二人皆第。
又一日杜仲敏者來庵閑話,先生笑曰:公可速歸,落井之婦猶可救也。
杜蒼忙至家,果如所告。
先生'預見,未然皆類。
此後南渡遨遊嵩少問,尋遷内鄉,愛其人淳景秀,即結茅隐居,多所接引。
至正大壬辰冬十月三日無疾而逝,享春秋八十三。
所作詩詞号《清虛集》,度門弟子數百人,唯侯志忍、柳志春、唐志安、範志沖四人為入室,皆立觀度人於河束雲應問,為當代之高道。
兵後遷先生遺蛻葬於終南山下鄂縣遊仙宮之集真堂,掌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镒先生日升玄真人雲。
陳知命 先生姓陳,名知命,道号朝真子。
終南縣袁村人,與劉蔣為鄰瞳。
重陽祖師累會化度,先生以家産殷富,未能遽抛塵累。
後因丹陽等四真來居祖庵,先生頗有入道之心。
一日丹陽宗師以青包巾一頂作詩贈之雲:青雲前破作雲包,熟視陳公有分消。
顧我共君同宿契,願君同我樂逍遙。
長生路上尋金擴,不夜鄉中采玉苗。
何啻一身超達去,九玄七祖上丹霄。
先生既蒙點化,歎曰:向日重陽累會化度,我已愚昧不能從師高蹈,傥一朝大限臨頭,甯得以此薄業少延一日之生耶。
即日禮丹陽為師,改衣入道。
丹陽以先生有幹濟才,俾充祖庭庵主,積行立功。
十載之問,每以醫藥救人,多種陰德,其道衆多賴花蔭。
丹陽每作詩詞,教戒先生修真處靜,大造其妙。
無何退職閑居,丹陽以呂道安代主庵事。
先生專以修進為業。
至承安丁巳,忽以手撫呂背,曰:公綠法甚大,将來此庵為觀之日,度道士數百人為門弟子。
是時吾道大弘,公适當其時,善自保愛,吾其歸矣。
言訖褊辭道倡,怡然順化,享壽八十有一。
停柩三日,肌體輕軟,目光婀·然。
明年玉陽宗師買祖庵為靈虛觀,保賜呂道安沖虛大師号,俾掌敕牒,主領觀事。
後果度道士僅三百人,皆符先生之言矣。
宋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