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因茸治廬舍居之。
一日焚香禮聖,集衆囑以修真之語。
曰:師真有闆風之召,吾當歸矣。
奄然假化。
即承安元年二月十五日,貞元節也。
平生所作詩詞目曰《全道集》行于世,仙化之所,今大建朝元宮矣。
史處厚 先生家世乾州醴泉,姓史氏,名公密。
初自垂髻,心慕至道。
大定壬午歲,聞重陽祖師遇仙受秘訣,養道於終南。
時走而請盟,遂蒙允納。
教以全真性命之學。
仍訓名處厚,号洞陽子。
自是乞食煉心,往來於終南鄂社問。
七年丁亥春,重陽将遊束海,欲令侍行。
先生辭以母老,不敢遠遊。
重陽遂畫三髻道者立於雲中,傍有一松一鶴,付之曰:謹秘藏之,此為他日參同之符。
及庚寅春重陽仙化於汴梁,丹陽宗師率三友入關,至長安孔仙庵。
先生徑往參谒,時丹陽初頂三髻。
先生出示重陽向日所留畫圖,大為贊異。
四師告以海上開化、汴梁升仙之事,遞相印可相得。
甚歡,即與四師同茸劉蔣庵居之。
丹陽屢以詩詞訓告,次第誘掖。
不數載問,克臻大妙。
後複還醴泉,和光玩世,不拘禮法。
時人以史風子呼之。
忽歌舞於市,唯雲歸去蓬莊,衆俗莫曉。
如是者三日,徑來庵中,奄然蟬蛻。
時甲午六月十五日也。
官僚士庶,靡不瞻拜。
初葬醴泉,明年丹陽移葬於劉蔣之仙茔。
開棺視之,顔采如生。
丹陽以四言贊之雲:史公得遇,得遇重陽。
重陽傳授,傳授玄黃。
玄黃至理,至理不忘。
内持修煉,外絕炎凍。
水火既濟,日月交光。
龍吟離位,虎嘯坎房。
木金問隔,姥女圓方。
刀圭爛飲,知味聞香。
神丹結正,晃耀晶陽。
風仙來度,顯出嘉祥。
歌舞三日,辭别街坊。
惟雲歸去,趨赴蓬莊。
複入庵内,奄然坐亡。
觀者雲集,事理匪常。
一靈真性,班列仙行。
先生道業,讀此贊文自可見矣。
享年七十有三。
中統癸亥,再遷仙茔。
開圹視之,僅及百年,骨雖散亂,其色如金,其堅若石。
餘所親見者也異哉。
嚴處常 先生姓嚴氏,名處常,号長清子。
京兆礫陽縣人,即重陽祖師之外戚。
幼習儒,志尚清虛。
以父母在堂,未能高蹈物表。
為縣法司,臨事慈愍。
一日向暮還家,路拾遺書一卷,題曰:玉靈聖書,得之者仙。
于是焚香祝曰;我今二十有九,誓於不惑之年潔身入道。
祝畢,醉酒於醮盆中,有聲隐隐若雷,家人鹹以為異。
後瑜一紀二親俱喪,忽患目疾,治之愈甚。
默自責曰:昔得聖書,誓以四十出家,今過期矣。
此疾稍痊,即當從道。
無何目明如故。
遂往終南劉蔣,參重陽祖師,願受教為門弟子。
時大定癸未歲也。
先生既蒙允納,克志于道,數年祖師授以微旨。
七年丁亥夏,祖師東遊。
先生遨遊終南泉石,住處頤神毓浩。
十年春丘劉譚馬四師入關,蒙丹陽宗師複為印可,仍贈之楊柳枝詞雲:一虎一龍一處眠,打盤旋。
一呼一吸一周天,褊三田。
一麥一麻通一線,袅祥煙。
一來一往一還元,産胎仙。
先生拜受,自是了無疑障。
居祖庭又逾十載,道契真常。
以二十三年癸、卯夏四月八日焚香辭衆,無疾而逝,春秋七十三矣。
姚垓 先生姓姚氏,諱炫,号雲陽子。
終南蔣夏村人,世為鄉裡巨族。
父祖俱好赈贍貧乏,多積陰德,乃生先生。
豐神灑落,超然挺出塵之姿。
性甚仁慈,聞人有急,必往援救。
與重陽祖師有總麻之親。
大定丁亥四月,重陽詣門告别。
先生問将安往,重陽告欲遊海上,丘劉譚中捉馬之行。
先生素以害風相待,笑而别。
無何重陽自汴京為先生寄藏頭拆字詩一章,雲:前相識,二官人。
你真靈,看好因。
抵芝苗,公未識。
成道果,次須屯。
蒙卦聚,神來佑。
左源通,氣轉新。
斧若磨,交利快。
頭一點,遇長春。
不數年丹陽輩來居劉蔣庵,先生所居相去數裡。
聞之,往詢其始末。
見丘劉譚馬四師皆淩雲仙客,愕然歎曰:向重陽告别之語今果驗矣。
我輩常以害風待,何愚之甚邪。
由斯頓悟,乃棄家捐累。
乞受道于丹陽宗師,丹陽教以修真奧旨及賜今名号,仍贈之詩雲:灰心忘富貴,槁體樂清貧。
甘作逍過客,長為自在人。
氣中須養氣,神内更頤神。
不着纖毫假,方能得至真。
、恭侍左右多所傳授。
先生得法之後,目不交睫,脅不古席。
十有餘年,深入大妙。
壬寅丹陽束歸甯海,先生從行,迨丹陽上仙。
先生遊曆磁相問,愛濫陽風俗淳厚。
築白雲庵居之,随機接物,演化度人。
一日謂衆言曰:師真有命,吾其歸乎。
於是沐浴更衣,踟趺而坐日方。
卓午寂爾返真,異香芬馥,移時而散,享年七十二。
平生所述詩詞号《破迷集》行於世。
曹填 先生
因茸治廬舍居之。
一日焚香禮聖,集衆囑以修真之語。
曰:師真有闆風之召,吾當歸矣。
奄然假化。
即承安元年二月十五日,貞元節也。
平生所作詩詞目曰《全道集》行于世,仙化之所,今大建朝元宮矣。
史處厚 先生家世乾州醴泉,姓史氏,名公密。
初自垂髻,心慕至道。
大定壬午歲,聞重陽祖師遇仙受秘訣,養道於終南。
時走而請盟,遂蒙允納。
教以全真性命之學。
仍訓名處厚,号洞陽子。
自是乞食煉心,往來於終南鄂社問。
七年丁亥春,重陽将遊束海,欲令侍行。
先生辭以母老,不敢遠遊。
重陽遂畫三髻道者立於雲中,傍有一松一鶴,付之曰:謹秘藏之,此為他日參同之符。
及庚寅春重陽仙化於汴梁,丹陽宗師率三友入關,至長安孔仙庵。
先生徑往參谒,時丹陽初頂三髻。
先生出示重陽向日所留畫圖,大為贊異。
四師告以海上開化、汴梁升仙之事,遞相印可相得。
甚歡,即與四師同茸劉蔣庵居之。
丹陽屢以詩詞訓告,次第誘掖。
不數載問,克臻大妙。
後複還醴泉,和光玩世,不拘禮法。
時人以史風子呼之。
忽歌舞於市,唯雲歸去蓬莊,衆俗莫曉。
如是者三日,徑來庵中,奄然蟬蛻。
時甲午六月十五日也。
官僚士庶,靡不瞻拜。
初葬醴泉,明年丹陽移葬於劉蔣之仙茔。
開棺視之,顔采如生。
丹陽以四言贊之雲:史公得遇,得遇重陽。
重陽傳授,傳授玄黃。
玄黃至理,至理不忘。
内持修煉,外絕炎凍。
水火既濟,日月交光。
龍吟離位,虎嘯坎房。
木金問隔,姥女圓方。
刀圭爛飲,知味聞香。
神丹結正,晃耀晶陽。
風仙來度,顯出嘉祥。
歌舞三日,辭别街坊。
惟雲歸去,趨赴蓬莊。
複入庵内,奄然坐亡。
觀者雲集,事理匪常。
一靈真性,班列仙行。
先生道業,讀此贊文自可見矣。
享年七十有三。
中統癸亥,再遷仙茔。
開圹視之,僅及百年,骨雖散亂,其色如金,其堅若石。
餘所親見者也異哉。
嚴處常 先生姓嚴氏,名處常,号長清子。
京兆礫陽縣人,即重陽祖師之外戚。
幼習儒,志尚清虛。
以父母在堂,未能高蹈物表。
為縣法司,臨事慈愍。
一日向暮還家,路拾遺書一卷,題曰:玉靈聖書,得之者仙。
于是焚香祝曰;我今二十有九,誓於不惑之年潔身入道。
祝畢,醉酒於醮盆中,有聲隐隐若雷,家人鹹以為異。
後瑜一紀二親俱喪,忽患目疾,治之愈甚。
默自責曰:昔得聖書,誓以四十出家,今過期矣。
此疾稍痊,即當從道。
無何目明如故。
遂往終南劉蔣,參重陽祖師,願受教為門弟子。
時大定癸未歲也。
先生既蒙允納,克志于道,數年祖師授以微旨。
七年丁亥夏,祖師東遊。
先生遨遊終南泉石,住處頤神毓浩。
十年春丘劉譚馬四師入關,蒙丹陽宗師複為印可,仍贈之楊柳枝詞雲:一虎一龍一處眠,打盤旋。
一呼一吸一周天,褊三田。
一麥一麻通一線,袅祥煙。
一來一往一還元,産胎仙。
先生拜受,自是了無疑障。
居祖庭又逾十載,道契真常。
以二十三年癸、卯夏四月八日焚香辭衆,無疾而逝,春秋七十三矣。
姚垓 先生姓姚氏,諱炫,号雲陽子。
終南蔣夏村人,世為鄉裡巨族。
父祖俱好赈贍貧乏,多積陰德,乃生先生。
豐神灑落,超然挺出塵之姿。
性甚仁慈,聞人有急,必往援救。
與重陽祖師有總麻之親。
大定丁亥四月,重陽詣門告别。
先生問将安往,重陽告欲遊海上,丘劉譚中捉馬之行。
先生素以害風相待,笑而别。
無何重陽自汴京為先生寄藏頭拆字詩一章,雲:前相識,二官人。
你真靈,看好因。
抵芝苗,公未識。
成道果,次須屯。
蒙卦聚,神來佑。
左源通,氣轉新。
斧若磨,交利快。
頭一點,遇長春。
不數年丹陽輩來居劉蔣庵,先生所居相去數裡。
聞之,往詢其始末。
見丘劉譚馬四師皆淩雲仙客,愕然歎曰:向重陽告别之語今果驗矣。
我輩常以害風待,何愚之甚邪。
由斯頓悟,乃棄家捐累。
乞受道于丹陽宗師,丹陽教以修真奧旨及賜今名号,仍贈之詩雲:灰心忘富貴,槁體樂清貧。
甘作逍過客,長為自在人。
氣中須養氣,神内更頤神。
不着纖毫假,方能得至真。
、恭侍左右多所傳授。
先生得法之後,目不交睫,脅不古席。
十有餘年,深入大妙。
壬寅丹陽束歸甯海,先生從行,迨丹陽上仙。
先生遊曆磁相問,愛濫陽風俗淳厚。
築白雲庵居之,随機接物,演化度人。
一日謂衆言曰:師真有命,吾其歸乎。
於是沐浴更衣,踟趺而坐日方。
卓午寂爾返真,異香芬馥,移時而散,享年七十二。
平生所述詩詞号《破迷集》行於世。
曹填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