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夷山天樂道人李道謙編
玉蟾真人
師姓和氏,名德瑾,秦州甘泉縣人。
天姿整秀,志學之歲,攻事翰墨及冠隐。
身為刀筆吏,然處事中正。
以道存心,未嘗取非義财。
遇高人勝士,靡不參請。
天德問以部橡出身,方将遊仕宦途。
忽一道者過門,師延至家,酌酒談玄,大适其意,少焉而去。
他日道者複至,臂擎一枭,謂師曰:此物雖許大眼,了不識人。
師乃悟為異人,因問其鄉裡姓字,不告而往。
後月餘道者複來,身染厲疾,止於其家。
膿血汗穢,殆不可近。
師為召醫,百療不效。
經歲乃姐,師備禮葬之。
又數月一老媪詣門,泣且告曰:老身有兒,性嗜雲水,不事家業。
近知遊居貴宅,特來相尋。
師告以病姐,媪恸哭不已,曰:老身與兒,止是二口。
兒今既死,何所托身。
師請以母禮事之,一日媪曰:吾欲啟圹,一睹兒面,雖死無憾。
懇告再四,師為發冢,但空棺而已。
中有秘旨一幅,老媪亦失所在。
師歎曰:吾今遇真仙,尚汨沒塵堂中,果何為也。
由是黜妻棄子,易衣入道。
時聞重陽祖師亦遇真,居終南,乃往參同。
大定三年,於劉蔣村結茅,與靈陽李公三人同處。
·既而心地圓通,大得其妙。
七年丁亥,重陽束遊海上,師與靈陽共居暢道。
十年庚寅春,馬譚劉丘四真将至,師及李靈陽時寓終南太平宮。
留錢於貨羹之家,謂曰:今日當有丘劉譚馬四仙客至,可善待之。
良久四人果至,貨羹人邀之曰:公輩豈非丘劉譚馬邪。
四人相視而笑曰:汝何由知之。
曰:和李二師已留羹錢矣。
四子歎異,食畢往見,圻然相得。
師嘗命畫工寫真,托虎而睡,衆莫能曉。
秋九月初師忽覺道體違和,丹陽命長春侍。
疾至十四日,偷然順化。
四子葬于劉蔣庵側。
畫梵虎睡者,乃頂表歸期在寅年也。
升仙之後,有臨潼張公久患風疾。
衆醫莫效,将屬績之際,夢師至門,告以治療之方。
問其姓名,曰:吾終南和玉蟾也。
覺而其疾少愈。
用其所告之劑,疾果頓差。
張就庵設齋建亭,以酬其惠。
谧曰:玉蟾普明澄寂真人。
今一祖庭石刻尚在。
靈陽真人 師姓李氏,京兆終南縣人。
聰明特達,學問淹該。
天德問遇異人點化,自是落魄,不問家事。
視富貴若浮雲,遠名利如栓桔。
徜徉泉石,以道自樂。
韬光晦迩,素厭人知。
故終身不告人名字,裡人但以李真人呼之。
至大定三年,與重陽祖師洎玉蟾和公同結茅于劉蔣居之。
其於鉛汞龍虎之學,多賴重陽指授。
七年丁亥夏重陽束遊海上,師與和公止居劉蔣修身接物。
重陽至汴,寄之以詩雲傳語。
和公與李公首先一志,三人同其為交契可知矣。
迨十年春重陽升仙于汴梁,丘劉譚馬四真入關,待二師以叔禮。
是年秋玉蟾亦假化,師與衆真同處。
二十八年春正月長春丘君奉語赴阙,拜别之際師囑曰:重陽謂汝必能大開玄教,今其時矣。
萬一審自保愛,來春鶴馭早還,吾專俟汝為喪主。
秋八月長春得旨還終南,是冬盤桓山陽淮洛之間。
明年春二月西歸,過鄂郊秦渡鎮道衆請留數偶。
先旬日前師無恙,絕粒不食,衆問之,曰:汝輩無慮吾,惟待喪主而已。
即遣人促長春亟歸。
既至,拜於榻前,即賜之墨。
長春悟其旨,命匠造棺。
未及成,師已順化,時三月初一日也。
長春以禮葬于庵側之仙茔,敬镒曰:靈陽輝耀演化真人。
劉通微 先生姓劉氏,諱通微,字悅道,默然子道号也。
束萊掖城人。
世為鄉裡右族,惆傥不羁。
在弱冠問,飛鷹走犬,博奕國雞,迷於花酒之場。
一日一染奇疾,幾至不救。
夢入仙家之境,已而平複。
遂悟幻化之理,以道存心。
大定丁亥夏,重陽祖師将遊海上。
道過掖城,見先生神情爽邁,有飛舉雲霄之态。
與之同話,機綠契合,授以修真秘旨及今名号。
先生既得印,可即棄家長。
往杖莢入關中,結茅于終南山甘谷之側。
昤風嘯月,枕石漱流,放懷塵世之外。
庚寅春丘劉譚馬四師西來,先生相得甚歡,同茸劉蔣庵居之。
既而四師複詣汴梁,負祖師仙蛻歸葬於庵側。
先生廬墓三年,北遊岚管。
内全道妙,外應世綠,樞衣請教者日不虛席。
於是立觀度人,玄風大振於西山矣。
嘉聲遠播,名達皇都。
明昌初道陵召至阙下,問以九還七返之事。
先生曰:此山林野人所尚,陛下居九五之位,四海生民之主,不必留意於此。
但對以黃老清靜無為修身治國之要。
上悅,敕館于天長觀尋遷永壽道院,開堂演道,三教九流請益問話者戶外屦滿。
未幾得旨還山,賜禦書以寵其行。
翺翔於齊魯問,至球州商河縣聶家莊,謂門人曰:此吾歸休之所也
天姿整秀,志學之歲,攻事翰墨及冠隐。
身為刀筆吏,然處事中正。
以道存心,未嘗取非義财。
遇高人勝士,靡不參請。
天德問以部橡出身,方将遊仕宦途。
忽一道者過門,師延至家,酌酒談玄,大适其意,少焉而去。
他日道者複至,臂擎一枭,謂師曰:此物雖許大眼,了不識人。
師乃悟為異人,因問其鄉裡姓字,不告而往。
後月餘道者複來,身染厲疾,止於其家。
膿血汗穢,殆不可近。
師為召醫,百療不效。
經歲乃姐,師備禮葬之。
又數月一老媪詣門,泣且告曰:老身有兒,性嗜雲水,不事家業。
近知遊居貴宅,特來相尋。
師告以病姐,媪恸哭不已,曰:老身與兒,止是二口。
兒今既死,何所托身。
師請以母禮事之,一日媪曰:吾欲啟圹,一睹兒面,雖死無憾。
懇告再四,師為發冢,但空棺而已。
中有秘旨一幅,老媪亦失所在。
師歎曰:吾今遇真仙,尚汨沒塵堂中,果何為也。
由是黜妻棄子,易衣入道。
時聞重陽祖師亦遇真,居終南,乃往參同。
大定三年,於劉蔣村結茅,與靈陽李公三人同處。
·既而心地圓通,大得其妙。
七年丁亥,重陽束遊海上,師與靈陽共居暢道。
十年庚寅春,馬譚劉丘四真将至,師及李靈陽時寓終南太平宮。
留錢於貨羹之家,謂曰:今日當有丘劉譚馬四仙客至,可善待之。
良久四人果至,貨羹人邀之曰:公輩豈非丘劉譚馬邪。
四人相視而笑曰:汝何由知之。
曰:和李二師已留羹錢矣。
四子歎異,食畢往見,圻然相得。
師嘗命畫工寫真,托虎而睡,衆莫能曉。
秋九月初師忽覺道體違和,丹陽命長春侍。
疾至十四日,偷然順化。
四子葬于劉蔣庵側。
畫梵虎睡者,乃頂表歸期在寅年也。
升仙之後,有臨潼張公久患風疾。
衆醫莫效,将屬績之際,夢師至門,告以治療之方。
問其姓名,曰:吾終南和玉蟾也。
覺而其疾少愈。
用其所告之劑,疾果頓差。
張就庵設齋建亭,以酬其惠。
谧曰:玉蟾普明澄寂真人。
今一祖庭石刻尚在。
靈陽真人 師姓李氏,京兆終南縣人。
聰明特達,學問淹該。
天德問遇異人點化,自是落魄,不問家事。
視富貴若浮雲,遠名利如栓桔。
徜徉泉石,以道自樂。
韬光晦迩,素厭人知。
故終身不告人名字,裡人但以李真人呼之。
至大定三年,與重陽祖師洎玉蟾和公同結茅于劉蔣居之。
其於鉛汞龍虎之學,多賴重陽指授。
七年丁亥夏重陽束遊海上,師與和公止居劉蔣修身接物。
重陽至汴,寄之以詩雲傳語。
和公與李公首先一志,三人同其為交契可知矣。
迨十年春重陽升仙于汴梁,丘劉譚馬四真入關,待二師以叔禮。
是年秋玉蟾亦假化,師與衆真同處。
二十八年春正月長春丘君奉語赴阙,拜别之際師囑曰:重陽謂汝必能大開玄教,今其時矣。
萬一審自保愛,來春鶴馭早還,吾專俟汝為喪主。
秋八月長春得旨還終南,是冬盤桓山陽淮洛之間。
明年春二月西歸,過鄂郊秦渡鎮道衆請留數偶。
先旬日前師無恙,絕粒不食,衆問之,曰:汝輩無慮吾,惟待喪主而已。
即遣人促長春亟歸。
既至,拜於榻前,即賜之墨。
長春悟其旨,命匠造棺。
未及成,師已順化,時三月初一日也。
長春以禮葬于庵側之仙茔,敬镒曰:靈陽輝耀演化真人。
劉通微 先生姓劉氏,諱通微,字悅道,默然子道号也。
束萊掖城人。
世為鄉裡右族,惆傥不羁。
在弱冠問,飛鷹走犬,博奕國雞,迷於花酒之場。
一日一染奇疾,幾至不救。
夢入仙家之境,已而平複。
遂悟幻化之理,以道存心。
大定丁亥夏,重陽祖師将遊海上。
道過掖城,見先生神情爽邁,有飛舉雲霄之态。
與之同話,機綠契合,授以修真秘旨及今名号。
先生既得印,可即棄家長。
往杖莢入關中,結茅于終南山甘谷之側。
昤風嘯月,枕石漱流,放懷塵世之外。
庚寅春丘劉譚馬四師西來,先生相得甚歡,同茸劉蔣庵居之。
既而四師複詣汴梁,負祖師仙蛻歸葬於庵側。
先生廬墓三年,北遊岚管。
内全道妙,外應世綠,樞衣請教者日不虛席。
於是立觀度人,玄風大振於西山矣。
嘉聲遠播,名達皇都。
明昌初道陵召至阙下,問以九還七返之事。
先生曰:此山林野人所尚,陛下居九五之位,四海生民之主,不必留意於此。
但對以黃老清靜無為修身治國之要。
上悅,敕館于天長觀尋遷永壽道院,開堂演道,三教九流請益問話者戶外屦滿。
未幾得旨還山,賜禦書以寵其行。
翺翔於齊魯問,至球州商河縣聶家莊,謂門人曰:此吾歸休之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