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後
關燈
小
中
大
恙皆平。
第營陰素虧,即改甘涼濡養善後而愈。
尚且乳汁全無,顯由血少,設非清解,又當何如耶? 石北涯仲媳,胎前患瀉,季秋娩後,瀉如漏水,不分遍數,惡露不行,專科束手,鹹慮其脫,亟孟英脈之。
左弦而數,右大不空,口苦不饑,苔黃無溺。
曰:非虛證也,參湯斷弗沾唇。
予白頭翁合石頑伏龍肝湯丸治之。
一劑知,三劑愈。
孫書三仲郎菊如之室,因兒女過多,不欲生産,懷妊屢服下胎藥不應。
娩後三朝,陡發寒熱,兼以痛瀉,所下皆黑,而小溲不行。
醫作瘀治,用回生丹等藥,已覺漸愈,惟寒熱間作不休,至八朝,或囑其邀孟英診視。
神氣頗安靜,苔色黃膩不厚,胃略知饑,惟右寸關空大,有靜中一躍之形。
診畢适前醫至,孟英謂右脈不佳,恐有驟變,彼按脈雲:較昨已大和矣,必無害也。
孟英唯唯而退,菊如送至門外,複囑以令正元氣大傷。
莫投峻藥而别。
繼聞是夜寒熱複作,腹仍大痛,更服回生丹,越日而亡。
沙沛生鹾尹令正,胎前痰嗽,娩後尤甚。
孟英視之,面赤能餐,汗多畏熱,脈滑而數,嘔渴苔黃,惡露流通。
血分無病,乃燥火伏于肺胃,法宜清肅上焦,不可謂産後禁涼潤也。
劑以沙參、茹、滑、知、斛、冬、甘、枇杷葉、冬瓜子、葦莖、梨皮、桑葉、蛤殼,出入互用,旬日而痊。
陳舜廷繼室,娩後略有咳嗽,微有寒熱,惡露不多,少腹似有聚瘕,時覺竄痛,腰疼不能反側,齒衄頻流,溺少口幹,仍不喜飲,舌色無液,善怒不眠,四肢牽掣不舒,易于出汗,逆孟英診之。
脈至虛弦細弱,系素屬陰虧,新産血去之後,八脈皆空,陽不能潛,遊行于上。
見證雖然錯雜,治當清息風陽,表散攻瘀,毫不可犯。
爰以沙參、竹茹、白薇、丹參、絲瓜絡、石斛、栀子、小麥、甘草、紅棗、藕為方,服數帖嗽衄皆蠲。
為去丹參、麥、棗、栀、斛,加歸身、熟地、枸杞、麥冬、楝實,服之各恙漸瘥。
複因卒聞驚吓之聲,心悸自汗,肢麻欲厥,乃定集靈膏加紫石英、牡蛎、龍齒,合甘麥大棗熬膏服之而康。
繼有汪少洪令侄女适孫彬士者,産後患證與此相似,誤投溫散,發熱愈壯,但在上部。
醫者猶不知為陰虛陽越,仍從感治,迨脈脫汗淋,始邀孟英視之。
始知是虛陽外越,然己不能拯救,病者自賦絕命詞而逝。
蓋凡屬虛脫之證,至死而神不昏也,醫者識之。
沈君雲峰令正,誕子後患身熱痰嗽,白?頭疼,腹痛便溏,不飲口渴。
醫者治此礙彼,專事模棱。
至九朝,餘抵禾,視脈滑數,苔微黃,胎前感受冬溫也。
主以清解法。
或疑有礙便溏,餘曰:便溏為肺熱之去路,設便閉則将喘逆矣。
況夏間餘嘗治其胎前溺澀,群醫滲利而不應,餘專清肺而得手,今雖産後,體髒未更,兼有客熱外侵,所謂有病則病受也。
連服多劑,果即向安。
管君錫棠仲郎蘭谷之室,季秋患寒熱,娠已八月矣。
繼因其子患驚,憂勞數月,遂兼痰嗽,而舌糜口臭。
服藥數帖而娩,其胎已腐,然寒熱、咳嗽、口糜諸恙不減。
醫以其産後也,用藥益無把握,馴緻氣逆自汗,面赤無眠,束手囑備後事矣。
适餘遊武原歸,延診。
其脈寸關弦滑右大,惡露流通,二便無阻,是下焦無病,雖在産後,而病與産後無涉。
若雲産後宜溫,固是謬說,而此之口舌糜臭,亦非大熱,毋庸重劑涼解。
良由胎已早殒,失于早下,以緻濁氣熏蒸于肺胃,故見以上諸證。
既見諸證而早為肅清,則源澄流潔,奚至是耶?設再誤作産後虛喘而妄投補劑,則雖死而莫知其所以死也。
爰以南沙參、省頭草、厚樸、杏仁、菖蒲、桑皮、竹茹、枇杷葉、冬瓜子、絲瓜絡為方,薔薇葉、蘆根煮湯煎服,兩劑氣順嗽蠲,知饑進谷。
去杏、樸,加苡仁、甘草,口舌随愈,寒熱亦休;惟骨節痠疼,合目即汗,改清熱養陰而起榻;腰足尚痠軟,授滋補氣血而痊。
餘遊瀛洲,有越人李姓,浼心鉏茂才見餘,雲親串中一婦人,因娩後嗽血,遂至兩目無光,四肢軃不能動,欲求一方。
張謂如此大證,未審其脈,如何施治?餘曰:吾知之矣,此肺熱欲成痿躄也。
遂以西洋參、桑皮、元參、百合、知母、苡仁、藕、茅根、枇杷葉為方,服六劑。
聞餘将歸,李亟來署緻謝雲:病去大半矣,真仙丹也。
欲再求一方,餘為加葳蕤一味。
然此由海外,因不知有“産後宜溫”之謬說,故無人阻撓,而得偶然幸愈也。
金氏婦,自仲夏堕胎,迄今四月有餘,惡露淋漓不斷,兩臂近複患瘡,渾身膚癢,脈數而弦,多藥罔效,亦為産後宜溫之謬說所誤也。
用西洋參、銀花各二錢,生地、龜闆各四錢,冬瓜皮三錢,栀炭、竹茹各一錢五分,白薇、青蒿、黃柏各一錢,甘草六分,不十帖愈矣。
第營陰素虧,即改甘涼濡養善後而愈。
尚且乳汁全無,顯由血少,設非清解,又當何如耶? 石北涯仲媳,胎前患瀉,季秋娩後,瀉如漏水,不分遍數,惡露不行,專科束手,鹹慮其脫,亟孟英脈之。
左弦而數,右大不空,口苦不饑,苔黃無溺。
曰:非虛證也,參湯斷弗沾唇。
予白頭翁合石頑伏龍肝湯丸治之。
一劑知,三劑愈。
孫書三仲郎菊如之室,因兒女過多,不欲生産,懷妊屢服下胎藥不應。
娩後三朝,陡發寒熱,兼以痛瀉,所下皆黑,而小溲不行。
醫作瘀治,用回生丹等藥,已覺漸愈,惟寒熱間作不休,至八朝,或囑其邀孟英診視。
神氣頗安靜,苔色黃膩不厚,胃略知饑,惟右寸關空大,有靜中一躍之形。
診畢适前醫至,孟英謂右脈不佳,恐有驟變,彼按脈雲:較昨已大和矣,必無害也。
孟英唯唯而退,菊如送至門外,複囑以令正元氣大傷。
莫投峻藥而别。
繼聞是夜寒熱複作,腹仍大痛,更服回生丹,越日而亡。
沙沛生鹾尹令正,胎前痰嗽,娩後尤甚。
孟英視之,面赤能餐,汗多畏熱,脈滑而數,嘔渴苔黃,惡露流通。
血分無病,乃燥火伏于肺胃,法宜清肅上焦,不可謂産後禁涼潤也。
劑以沙參、茹、滑、知、斛、冬、甘、枇杷葉、冬瓜子、葦莖、梨皮、桑葉、蛤殼,出入互用,旬日而痊。
陳舜廷繼室,娩後略有咳嗽,微有寒熱,惡露不多,少腹似有聚瘕,時覺竄痛,腰疼不能反側,齒衄頻流,溺少口幹,仍不喜飲,舌色無液,善怒不眠,四肢牽掣不舒,易于出汗,逆孟英診之。
脈至虛弦細弱,系素屬陰虧,新産血去之後,八脈皆空,陽不能潛,遊行于上。
見證雖然錯雜,治當清息風陽,表散攻瘀,毫不可犯。
爰以沙參、竹茹、白薇、丹參、絲瓜絡、石斛、栀子、小麥、甘草、紅棗、藕為方,服數帖嗽衄皆蠲。
為去丹參、麥、棗、栀、斛,加歸身、熟地、枸杞、麥冬、楝實,服之各恙漸瘥。
複因卒聞驚吓之聲,心悸自汗,肢麻欲厥,乃定集靈膏加紫石英、牡蛎、龍齒,合甘麥大棗熬膏服之而康。
繼有汪少洪令侄女适孫彬士者,産後患證與此相似,誤投溫散,發熱愈壯,但在上部。
醫者猶不知為陰虛陽越,仍從感治,迨脈脫汗淋,始邀孟英視之。
始知是虛陽外越,然己不能拯救,病者自賦絕命詞而逝。
蓋凡屬虛脫之證,至死而神不昏也,醫者識之。
沈君雲峰令正,誕子後患身熱痰嗽,白?頭疼,腹痛便溏,不飲口渴。
醫者治此礙彼,專事模棱。
至九朝,餘抵禾,視脈滑數,苔微黃,胎前感受冬溫也。
主以清解法。
或疑有礙便溏,餘曰:便溏為肺熱之去路,設便閉則将喘逆矣。
況夏間餘嘗治其胎前溺澀,群醫滲利而不應,餘專清肺而得手,今雖産後,體髒未更,兼有客熱外侵,所謂有病則病受也。
連服多劑,果即向安。
管君錫棠仲郎蘭谷之室,季秋患寒熱,娠已八月矣。
繼因其子患驚,憂勞數月,遂兼痰嗽,而舌糜口臭。
服藥數帖而娩,其胎已腐,然寒熱、咳嗽、口糜諸恙不減。
醫以其産後也,用藥益無把握,馴緻氣逆自汗,面赤無眠,束手囑備後事矣。
适餘遊武原歸,延診。
其脈寸關弦滑右大,惡露流通,二便無阻,是下焦無病,雖在産後,而病與産後無涉。
若雲産後宜溫,固是謬說,而此之口舌糜臭,亦非大熱,毋庸重劑涼解。
良由胎已早殒,失于早下,以緻濁氣熏蒸于肺胃,故見以上諸證。
既見諸證而早為肅清,則源澄流潔,奚至是耶?設再誤作産後虛喘而妄投補劑,則雖死而莫知其所以死也。
爰以南沙參、省頭草、厚樸、杏仁、菖蒲、桑皮、竹茹、枇杷葉、冬瓜子、絲瓜絡為方,薔薇葉、蘆根煮湯煎服,兩劑氣順嗽蠲,知饑進谷。
去杏、樸,加苡仁、甘草,口舌随愈,寒熱亦休;惟骨節痠疼,合目即汗,改清熱養陰而起榻;腰足尚痠軟,授滋補氣血而痊。
餘遊瀛洲,有越人李姓,浼心鉏茂才見餘,雲親串中一婦人,因娩後嗽血,遂至兩目無光,四肢軃不能動,欲求一方。
張謂如此大證,未審其脈,如何施治?餘曰:吾知之矣,此肺熱欲成痿躄也。
遂以西洋參、桑皮、元參、百合、知母、苡仁、藕、茅根、枇杷葉為方,服六劑。
聞餘将歸,李亟來署緻謝雲:病去大半矣,真仙丹也。
欲再求一方,餘為加葳蕤一味。
然此由海外,因不知有“産後宜溫”之謬說,故無人阻撓,而得偶然幸愈也。
金氏婦,自仲夏堕胎,迄今四月有餘,惡露淋漓不斷,兩臂近複患瘡,渾身膚癢,脈數而弦,多藥罔效,亦為産後宜溫之謬說所誤也。
用西洋參、銀花各二錢,生地、龜闆各四錢,冬瓜皮三錢,栀炭、竹茹各一錢五分,白薇、青蒿、黃柏各一錢,甘草六分,不十帖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