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痛
關燈
小
中
大
金某久患脘痛,按之漉漉有聲,便秘溲赤,口渴苔黃,杳不知饑,絕粒五日,諸藥下咽,傾吐無餘。
孟英察脈沉弱而弦,用海?、荸荠各四兩,煮湯飲之,徑不吐,痛亦大減。
繼以此湯煎高麗參、黃連、楝實、延胡、栀子、枳椇、石斛、竹茹、柿蒂等藥,送服當歸龍荟丸,旬日而安。
繼予春澤湯調補收績,蓋其人素善飲而嗜瓜果以成疾也。
(眉批:此肝氣挾痰飲上逆也。
緣素嗜瓜果,胃陽久傷,故于平肝滌飲之中,加參以扶胃氣。
) 單小園巡檢患右脅痛,醫與溫運藥,病益甚,至于音瘖不能出聲,仰卧不能反側,坐起則氣逆如奔,便溺不行,湯飲不進者已三日矣。
孟英診其脈沉而弦,與旋覆、赭石、薤白、蒌仁、連、夏、茹、貝、枳實、紫菀,加雪羹服之,一劑知,數劑愈。
一婦患帶下腰痛,足心如烙,不能移步,孟英投大劑甘露飲而瘳。
某媪年六十餘,患腰腿串痛,聞響聲即兩腿筋掣不可耐,日必二三十次。
卧榻數載,諸藥罔效。
孟英察脈沉弦,苔膩便秘。
亦廣服溫補而緻病日劇也。
與雪羹、羚、楝、膽星、橘絡、竹瀝、絲瓜絡,吞礞石滾痰丸及當歸龍荟丸。
四劑,大瀉數十次,臭韌異常,筋掣即已。
乃去二丸,加栀、連、羊藿,服六劑,即健飯而可扶掖以行矣。
(眉批:此人初病,必系血虛不足以養肝,因妄服溫補,以緻積痰蘊熱,膠固不開。
孟英洽法,亦是救藥誤為多,愈後必繼以滋養血液之藥,方收全功。
) 姚令輿令郎,瘄後兩腿筋掣,卧則更痛,幼科作風治而愈劇。
(不通。
)孟英以犀角、生地、木通、豆卷、葳蕤、桑枝、丹皮、栀子、絲瓜絡,投之而效。
(眉批:此疹後血為熱毒所耗,不足以養肝也。
與前證大略相同,特未受溫補之累耳。
) 徐氏婦重身而患四肢疼痛,不可屈伸,藥之罔效,或疑為癱瘓,任殿華令其舍專科而質于孟英。
診曰:暑熱入于隧絡耳,吾室人曾患此,愈以桑枝、竹葉、扁豆葉、絲瓜絡、羚羊、豆卷、知母、黃芩、白薇、栀子者。
照方服之,果即得愈。
(眉批:《吳天士醫驗錄》有寒中經絡之證,與此正相對待,可見病證有寒即有熱。
不可執一而論也。
) 吳沄門年逾花甲,素患脘痛,以為虛寒,辄服溫補,久而益劇。
孟英診曰:肝火宜清。
彼不之信,延至仲夏,形已消瘦,倏然浮腫,脅背刺痛,氣逆不眠,心辣如焚,善嗔畏熱,大便時瀉,飲食下咽即吐,諸醫束手,乃懇治于孟英。
脈弦軟而數。
與竹茹、黃連、枇杷葉、知母、栀、楝、旋、赭等藥而吐止,飲食雖進,各恙未已,投大劑沙參、生地、龜闆、鼈甲、女貞、旱蓮、桑葉、丹皮、銀花、茅根、茹、貝、知、柏、枇杷葉、菊花等藥,出入為方。
二三十劑後,周身發疥瘡而腫漸消,右耳出粘稠膿水而瀉止。
此諸經之伏熱,得以宜洩也。
仍以此藥令其久服,迨秋始愈,冬間能出門矣。
(眉批:所見諸證俱屬痰熱,與弦數之脈相合,但軟則根柢不堅。
初方乃急則治标之法,次方乃顧及根本,亦不易之次第也。
) 陳春湖令郎子莊,體素弱,季秋患腹痛自汗,肢冷息微,鹹謂元虛欲脫。
孟英診之,脈雖沉伏難尋,
孟英察脈沉弱而弦,用海?、荸荠各四兩,煮湯飲之,徑不吐,痛亦大減。
繼以此湯煎高麗參、黃連、楝實、延胡、栀子、枳椇、石斛、竹茹、柿蒂等藥,送服當歸龍荟丸,旬日而安。
繼予春澤湯調補收績,蓋其人素善飲而嗜瓜果以成疾也。
緣素嗜瓜果,胃陽久傷,故于平肝滌飲之中,加參以扶胃氣。
) 單小園巡檢患右脅痛,醫與溫運藥,病益甚,至于音瘖不能出聲,仰卧不能反側,坐起則氣逆如奔,便溺不行,湯飲不進者已三日矣。
孟英診其脈沉而弦,與旋覆、赭石、薤白、蒌仁、連、夏、茹、貝、枳實、紫菀,加雪羹服之,一劑知,數劑愈。
一婦患帶下腰痛,足心如烙,不能移步,孟英投大劑甘露飲而瘳。
某媪年六十餘,患腰腿串痛,聞響聲即兩腿筋掣不可耐,日必二三十次。
卧榻數載,諸藥罔效。
孟英察脈沉弦,苔膩便秘。
亦廣服溫補而緻病日劇也。
與雪羹、羚、楝、膽星、橘絡、竹瀝、絲瓜絡,吞礞石滾痰丸及當歸龍荟丸。
四劑,大瀉數十次,臭韌異常,筋掣即已。
乃去二丸,加栀、連、羊藿,服六劑,即健飯而可扶掖以行矣。
孟英洽法,亦是救藥誤為多,愈後必繼以滋養血液之藥,方收全功。
) 姚令輿令郎,瘄後兩腿筋掣,卧則更痛,幼科作風治而愈劇。
)孟英以犀角、生地、木通、豆卷、葳蕤、桑枝、丹皮、栀子、絲瓜絡,投之而效。
與前證大略相同,特未受溫補之累耳。
) 徐氏婦重身而患四肢疼痛,不可屈伸,藥之罔效,或疑為癱瘓,任殿華令其舍專科而質于孟英。
診曰:暑熱入于隧絡耳,吾室人曾患此,愈以桑枝、竹葉、扁豆葉、絲瓜絡、羚羊、豆卷、知母、黃芩、白薇、栀子者。
照方服之,果即得愈。
不可執一而論也。
) 吳沄門年逾花甲,素患脘痛,以為虛寒,辄服溫補,久而益劇。
孟英診曰:肝火宜清。
彼不之信,延至仲夏,形已消瘦,倏然浮腫,脅背刺痛,氣逆不眠,心辣如焚,善嗔畏熱,大便時瀉,飲食下咽即吐,諸醫束手,乃懇治于孟英。
脈弦軟而數。
與竹茹、黃連、枇杷葉、知母、栀、楝、旋、赭等藥而吐止,飲食雖進,各恙未已,投大劑沙參、生地、龜闆、鼈甲、女貞、旱蓮、桑葉、丹皮、銀花、茅根、茹、貝、知、柏、枇杷葉、菊花等藥,出入為方。
二三十劑後,周身發疥瘡而腫漸消,右耳出粘稠膿水而瀉止。
此諸經之伏熱,得以宜洩也。
仍以此藥令其久服,迨秋始愈,冬間能出門矣。
初方乃急則治标之法,次方乃顧及根本,亦不易之次第也。
) 陳春湖令郎子莊,體素弱,季秋患腹痛自汗,肢冷息微,鹹謂元虛欲脫。
孟英診之,脈雖沉伏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