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疾病(上)

關燈
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疾病三十一。

    )
婦人之生,有餘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

    (藏象十七。

    )
六 志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适寒溫,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矣。

    (見藏象類二十八。

    )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脈滿去形。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陰陽一。

    《天元紀大論》作喜怒思憂恐,見運氣三。

    暴怒傷陰以下四句,又見論治十八。

    )
東方生風,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

    南方生熱,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

    中央生濕,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哕,在志為思。

    思傷脾,怒勝思。

    西方生燥,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

    憂傷肺,喜勝憂。

    北方生寒,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志為恐。

    恐傷腎,思勝恐。

    (藏象五。

    )
東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發驚駭。

    (藏象四。

    )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

    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

    (疾病七十九。

    )
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

    (疾病二十九。

    )
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主。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四肢不舉。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皮革焦。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痿厥,精時自下。

    (藏象九。

    )
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惋善怒。

    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喜忘。

    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疾病十九。

    )
胃為氣逆為哕為恐。

    膽為怒。

    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疾病二十五。

    )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内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疾病七十一。

    )
憂愁思慮即傷心。

    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

    (運氣四十四。

    )
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疾病十八。

    )
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

    (針刺二十二。

    )
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

    (疾病八十。

    )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藏營,營舍意。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氣舍魄。

    腎藏精,精舍志。

    (藏象十。

    )
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

    (疾病三。

    )
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

    (疾病七十九。

    )
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髒,乃病髒。

    (針刺三十一。

    )
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

    (脈色十。

    )
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所謂欲獨閉戶而處者,陰陽相搏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複争,而外并于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少陰所謂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

    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疾病十一。

    )
厥陰為阖,阖折則氣絕而喜悲。

    (經絡二十。

    )
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無故善怒,氣上走贲上。

    (針刺三十。

    )
形樂志苦,病生于脈;形樂志樂,病生于肉;形苦志樂,病生于筋;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

    (論治十。

    )
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内生,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

    五氣留連,病有所并。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上行,滿脈去形。

    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内傷,身必敗亡。

    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為攣。

    (論治十八。

    )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疾病五。

    )
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

    (疾病七十六。

    )
心痹者,脈不通,厥氣上則恐。

    (疾病六十七。

    )
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疾病七十八。

    )
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

    (針刺三十三。

    )
七 頭痛巅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

    (見疾病類十四。

    )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巅疾。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脈色二十一。

    )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

    (疾病七十九。

    )
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疾病十一。

    )
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脈色十六。

    )
厥成為巅疾。

    (疾病七十七。

    )
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

    (脈色類十。

    )
浮而散者為仆。

    (脈色二十一。

    )
厥頭痛。

    真頭痛。

    (針刺四十三。

    )
八 五髒不和則七竅不通。

    (見經絡類二十二。

    )
陽不勝其陰,則五髒氣争,九竅不通。

    (疾病五。

    )
失之則内閉九竅,外壅肌肉。

    (疾病五。

    )
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脈色十。

    )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軟而動,九竅皆沉。

    (疾病七。

    )
跷脈氣不榮則目不合。

    (經絡二十八。

    )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

    (疾病九十七。

    )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内者,少陽病。

    (脈色三十三。

    )
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

    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目為之眩。

    (疾病七十九。

    )
精銳者,耳聾。

    液脫者,耳數鳴。

    氣脫者,目不明。

    (藏象二十五。

    )
膀胱移熱于小腸,上為口糜。

    膽移熱于腦,則辛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傳為衄瞑目。

    (疾病四十六。

    )
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

    内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

    少陰所謂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KTKT無所見也。

    厥陰所謂甚則嗌幹熱中者,陰陽相搏而熱,故嗌幹也。

    (疾病十一。

    )
歲太陰在泉,民病耳聾渾渾。

    (運氣二十五。

    )
足陽明之筋,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

    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疾病六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