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絡

關燈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

    (經絡八。

    )
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

    (論治十九。

    )
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疾病二十。

    )
視其經脈之在于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經絡十八。

    )
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内溢。

    (疾病二。

    )
内溢于經,外注于絡。

    (針刺二十一。

    )
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随四時而行也。

    (脈色三十五。

    )
凡五十七穴者,皆髒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針刺三十八。

    )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針刺十六。

    )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

    所謂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

    (經絡十四。

    )
粗理而皮不緻者,腠理疏。

    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陽,(《論勇篇》沖作衡。

    )
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

    顴骨者,骨之本也。

    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

    臂薄者,其髓不滿。

    (疾病類七十六。

    )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針刺三十八。

    )
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針刺十七。

    )
氣門乃閉。

    (疾病五。

    運氣十七。

    )
人有八虛,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

    (疾病十五。

    )
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

    肢胫者,人之管以趨翔也。

    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針刺三十三。

    )
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針刺五十三。

    )
膀胱之胞薄以懦。

    (氣味三。

    )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疾病六十七。

    )
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

    (疾病五十七。

    )
胞移熱于膀胱。

    (疾病四十六。

    )
人有重身,九月而喑,胞之絡脈絕也。

    胞絡者系于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疾病六十二。

    )
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

    (疾病三十一。

    )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乃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疾病三十四。

    )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

    解脈。

    同陰之脈。

    陽維之脈。

    衡絡之脈。

    會陰之脈。

    直陽之脈。

    飛陽之脈。

    昌陽之脈。

     散脈。

    肉裡之脈。

    (針刺四十九。

    )
寒府在附膝外解營。

    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針刺五十四。

    )
胃合于三裡,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

    (針刺二十四。

    此義與《本輸篇》大同,詳經絡十六。

    )
下三裡三寸為巨虛上廉,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

    三焦下,出于委陽,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

    (經絡十六。

    )
所謂三裡者,下膝三寸也。

    所謂跗上者,舉膝分易見也。

    巨虛者,跷足獨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

    (針刺七。

    )
膜原。

    (疾病六十六。

    )
筋膜。

    (疾病七十一。

    )
纓脈。

    (針刺五十五。

    《寒熱病篇》作嬰筋,針刺四十四。

    )
皮者道也。

    (針刺四十四。

    )
四街。

    (經絡十二、十三。

    )
四關。

    (經絡十五。

    )
兩衛。

    (針刺七。

    )
五髒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疾病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