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六氣正紀十二變

關燈
凡此十二變者,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以政,報令以令,氣高則高,氣下則下,氣後則後,氣前則前,氣中則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

    (此總結上文勝複變病之候,各因其所至之氣而為之報也。

    故氣至有德化政令之異,則所報者亦以德化政令;氣至有高下前後中外之異,則所報者亦以高下前後中外。

    其在人之應之者,如手之三陰三陽其氣高,足之三陰三陽其氣下,足太陽行身之後,足陽明行身之前,足少陰太陰厥陰行身之中,足少陽行身之外,亦各有其位之常也。

    )
故風勝則動,(此下總言六氣之病應也。

    風善行而數變,故風勝則動。

    )
熱勝則腫,(瘡瘍癰腫,火之病也。

    )
燥勝則幹,(精血津液枯涸于内,皮膚肌肉皴揭于外,皆燥之病也。

    )
寒勝則浮,(腹滿身浮,陽不足而寒為病也。

    )
濕勝則濡洩,甚則水閉腫,(濡洩,水利也。

    水閉腫,水道不利而肌肉腫脹,按之如泥不起也。

    以上六句,與《陰陽應象大論》同,詳見陰陽類一。

    )
随氣所在以言其變耳。

    (氣有高下前後中外之異。

    人之為病,其氣亦然。

    故氣勝于高則病在頭項,氣勝于下則病在足膝,氣勝于前則病在面腹手臂,氣勝于後則病在肩背腰臀,氣勝于中則病在髒腑筋骨,氣勝于外則病在經絡皮毛,而凡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洩腫之類,無不随氣所在而為病變也。

    )
帝曰:願聞其用也。

    (此言施化之用也。

    )
岐伯曰:夫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

    (各歸不勝,謂必從可克者而施其化也。

    )
故太陰雨化,施于太陽;(土能勝水也。

    )
太陽寒化,施于少陰;(水能勝火也。

    )
少陰熱化,施于陽明;(火能勝金也。

    )
陽明燥化,施于厥陰;(金能勝木也。

    )
厥陰風化,施于太陰,(木能勝土也。

    )
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所在,即方月也。

    征,驗也。

    主氣之方月有常,如九宮八方各有所屬,六氣四時各有其序也。

    客氣之方月無定,如子午歲少陰司天,則太陽在東北,厥陰在東南,少陰在正南,太陰在西南,少陽在西北,陽明在正北,此子午客氣之方也。

    太陽主初氣,厥陰主二氣,少陰主三氣,太陰主四氣,少陽主五氣,陽明主六氣,此子午客氣之月也。

    若其施化,則太陽寒化,當施于正南之少陰及西北之少陽,初氣之征也;厥陰風化,當施于西南之太陰,二氣之征也;少陰熱化,當施于正北之陽明,三氣之征也;太陰雨化,當施于東北之太陽,四氣之征也;少陽火化,當施于正北之陽明,五氣之征也;陽明燥化,當施于東南之厥陰,終氣之征也,此子午年少陰司天方月施化之義也。

    然歲步各有盛衰,氣太過,則乘彼不勝而施其邪化;氣不及,則為彼所勝而受其制化;氣和平,則各布其政令而無災變之化。

    是以盈虛消長,又各有微妙存焉。

    舉此一年,他可類求矣。

    )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

    (自得其位,言六氣所臨,但施化于本位之方月,而無彼此之相犯也。

    如前注子午歲,太陽在東北,主初之氣,于本位施其寒化,厥陰在東南,主二之氣,于本位施其風化之類,皆自得其位之常化也。

    )
帝曰:願聞所在也。

    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命,命其名也。

    位,即上下左右之位也。

    方,方隅也。

    月,月令也。

    命其位則名次立,名次立則所直之方,所主之月各有其應而常變可知矣。

    愚按:上文雲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令以政令者,言勝複之氣,因變之邪正而報有不同也。

    雲氣高則高、氣下則下、氣後則後、氣前則前、氣中外則中外者,言勝複之方,随氣所在而或此或彼,變無定位也。

    故以天下之廣言之,則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涼。

    以一州之地言之,則崇高者陰氣治之,故高者氣寒;污下者陽氣治之,故下者氣熱。

    此方隅大小之氣有不同也。

    以運氣所主言之,則厥陰所至為風,少陰所至為火,太陰所至為雨,少陽所至為熱,陽明所至為燥,太陽所至為寒,此六氣之更勝,有衰有王不一也。

    以九宮所屬言之,則有曰災一宮、災三宮、災四宮、災五宮、災九宮,而四正四隅有異也。

    故本篇言位言方言月。

    夫以三者相參,則四時八方之候,其變不同者多矣。

    故有應于此而不應于彼者,有寒熱溫涼主客相反者,有南方清燥而溫、北方雨濕而潦者,有中原冰雪而寒、左右溫涼更互者,此以地理有高下,情勢有大小,氣位方月有從逆,小者小異,大者大異,而運氣之變,所以有無窮之妙也。

    先儒有以天下旱潦不同,而非運氣主歲之說者,蓋未達此章之理耳。

    有按在前第十,當與此篇參其義。

    )